唐
嶺外音書絕,
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宋之問(此詩作者一說是李頻,此從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壞的消息,而傷了好的愿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在那個風和天空都很合適的下午
我們坐在窗邊
訴說、傾聽、傷悲或是沉默
你的眼睛純凈又明亮
一遍遍地濕潤
就像湖光中無瑕的月亮
你會偶爾地害羞
也會忍不住地淺笑
初夏的傍晚了,
我們一同傾聽著巴赫的信仰
你說你也同時有著未竟的愿望
你迷失在了一個陷阱里無法掙脫
我卻消散在你的純真善良里默默祈禱
可能你知道也不知道,
第一次卻也很熟悉
我覺得自己在那天找到了故鄉。
故鄉,是一個溫暖的名字。
不管是你身處何方,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想到它,看到它,就覺得再大的事情也會過去,再疲憊的心,也得到休憩。
每個人有一個故鄉。
“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這是魯迅的故鄉。
一座木質的房子,院子前守候的身影,裊裊升起的炊煙,隱約聽見的犬吠,這是我覺得最能符合故鄉的想象。
父母在小時就外出工作,而后幾年,在我對故鄉來不及有深刻的印象,也隨之到了外地。
雖成績算得上優異,但是歸屬感從未有過,父母因為養家,也不會有太多的精力傾注到我們身上。
小時候,覺得故鄉是農村老家那做木質的房子(現在都還在和媽媽說,新房子留給弟和妹,我是沒有意見的,但是那個木房子我要)
但是現在知道了,它其實哪里是故鄉呢。沒有人的房子就只是房子而已。
現在工作,父母也在身邊,卻從來不覺得這里的城市就是故鄉。
也常常懷疑,也許是自己太執著,只是每個人都有故鄉,才會覺得自己也是需要一個故鄉的。
后來無意讀到蘇軾的《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
讀到“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于是,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