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IT數據中心微信賬戶:i199IT
這些在市場占有量逐步增大的在線售票網站可以憑借對精準大數據的運營,深度分析觀影用戶群體的觀影喜好、地域分布、成分屬性甚至可以精確到特定用戶群體們的觀影頻率等等價值含量極高的數據。
2014年末,在互聯網燒錢大戶們集體噤聲等待來年重新再戰的時候,一場轟轟烈烈席卷整個賀歲檔期的電影票價大戰開啟。隨著《一步之遙》、《智取威虎山3D》以及前日《微愛之漸入佳境》的上映,華語賀歲片已幾乎全部露面。 在淘寶上,用戶19.9元就可以買到兩張賀歲檔電影的預售券,微信、愛奇藝等網絡售票平臺,更是將價格降到了9.9元。
現有的在線電影票務網站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大型互聯網平臺的一項子業務,包括美團貓眼、淘寶電影票、QQ電影票等,這類在線票務系統依托其背后平臺的團購、電商、社交屬性而擁有各自的特色;另一類屬于“白手起家”型,如格瓦拉、摳電影等,這類網站均以在線賣低價電影票起家,并在占有一定市場份額后吸引融資,開始向不同領域探索。
背靠 BAT 巨頭們的在線電影票務網站,淘寶推出兩張票19.9元和微信、愛奇藝單票價9.9元的價位,已經將今年賀歲檔票價大戰壓縮到10元以下,被價格戰糾纏的先行者美團貓眼和格瓦拉,早在2013年銷售額就已經分別突破15億元和8億元,占據了市場先機。賀歲檔因是年度觀影的高峰潮,圍繞以賀歲檔為主的在線售票燒錢大戰也不難理解,這對習慣在賀歲檔觀影的影迷來說實在是大大的利好消息。
瘋狂補貼背后,燒錢模式能否持續?
其實,在票價定價制度上,片方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會根據區域的不同會定制相應的最低票價制度。以北京為例,某影片的最低票價定為35元,影院售票單價必須高于這個數字,而實際中影院和在線電影票務網結算價并不會全部以最低價格來算,相對來說還會高于最低價格10元左右,就是說在線電影票務網站在影院拿票價格為45元,以目前賀歲檔票價低于10元的燒錢大戰來算,意味著 每張票電商要為此補貼25甚至35元的差價,就是說它們補貼了竟是售價的2~3倍。
這種補貼的比例放眼在任何一個行業里都不是健康的,但愈來愈多的巨頭們加入這場戰爭,可以肯定在線售票業務一定有著自身的吸引力。這些燒錢大戶們如此狂貼用戶究竟有什么打算,圍繞著在線影票周邊又有著什么樣的商業價值?
影票補貼燒錢難持久,真實目的“攜用戶以令諸侯”
互聯網思維 如今大行其道,燒錢已經成為互聯網創業公司以錢換市場的通行做法。從當初360以免費橫掃殺毒軟件成功突圍,在2013年股價一度超過100億美金開始。到今年以燒錢聞名的京東以300多億美金的股價顛覆創業者三觀為止,無數互聯網創業公司都已將燒錢奉為了企業成功法寶,在此背景下,電影票務網站們的集體燒錢似乎也就沒什么大不了。
其實,從最初的360免費到如今京東燒錢補貼的模式,背后的邏輯就是圈住足夠多的用戶,攜用戶以令諸侯,通過規模優勢或者增值服務甚至流量變現等形式,將燒的錢再賺回來。即使在傳統商業領域,美國沃爾瑪家樂福國美等企業以對用戶的壟斷,通過壓榨供應商的利潤,來達到以低價獲取用戶好感并同時盈利的商業模式也獲得了很大成功。
目前電影票務領域的美團貓眼、淘寶電影票、QQ電影票還有格瓦拉、摳電影正處于燒錢培養用戶習慣的階段。在它們的背后則是以每年超50億凈增速度的中國電影票房市場,預計到了2017年左右中國將趕超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票房收入國,據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的預測, 2014年全國票房有望超300億,其中在線售票可能突破70億,至2017年中國電影的整體票房規模將再翻一倍。
可見以今年在線售票來計算,已經占據整個售票業務的四分之一,距離壟斷用戶的層面已經開始大步邁進,“攜用戶以令諸侯”的時代其實已經并不遙遠。
精準 大數據 成“香餑餑”,讓電影制作不再想當然
當然,僅僅是在價格方面上的角逐,每年300億的票房蛋糕吸引力還不足夠大。如今 BAT 大力進剿在線售票業務,僅僅是作為中間渠道商賺取的那點服務費肯定是無法滿足胃口,在票房蛋糕的背后將會有更深層的戰略驅動,那么最有說服力的當然是圍繞著在線售票之外,電影產業精準大數據這個“香餑餑”。
我們知道大數據概念已經在前些年被炒得大紅大紫,BAT在大數據挖掘方面雖然有著巨量的用戶數據,卻仍然是處于守著寶藏慢慢開墾階段,一直在尋求好的模式開發大數據的真正價值。然而于互聯網巨頭們海量龐雜因涉及面太廣而缺乏精準性的大數據不同,因針對精準客戶服務的垂直類網站們積累的數據,由于專而精反而對具體產業有著更為實用的價值。
在線電影票務網站憑借低價模式圈地占市場,隨著底層用戶的積累,這些在市場占有量逐步增大的在線售票網站可以憑借對精準大數據的運營,深度分析觀影用戶群體的觀影喜好、地域分布、成分屬性甚至可以精確到特定用戶群體們的觀影頻率等等價值含量極高的數據。結合打分制度和觀影反饋體系,從電影末端的O2O商業形態在海量精準大數據的優勢支持下反客為主,深入電影前期制作,中期宣傳甚至后期排片等整個流程,從大數據 “算”出來的電視劇《紙牌屋》的時代,進入大數據“算”出來的電影時代。這種顛覆式重構電影產業的未來,商業利益比之票房上的收入更為誘人。
看電影已屬奢侈消費,卡緊最強勁的消費入口
隨著互聯網對傳統電影產業的沖擊,以及用戶觀看電影渠道的多樣化發展,進入影院觀看大熒幕電影的行為已經從曾經的大眾消費,轉變為服務型奢侈消費。進入影院觀影的人群,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看一部電影,還包括享受大熒幕帶來的視覺感受和影院帶來的各種附加服務。所以說這份人群有著強烈的共性特征,并且具備很高的情感訴求和消費欲望。
根據網易科技一份數據顯示:經常花錢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群,汽車擁有率達74%;每年的金融理財能力可超5.6萬元、數碼產品消費能力近萬元;有網購經驗者超96%;女性觀影用戶里,更是有超70%的人,同時還擁有珠寶首飾。可以看到觀影人群的消費屬性非常強勁,誰能掌握他們就等于掌握了中國最主力的消費人群。
日前,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等單位主持推出的《2014中國電影藝術報告》、《201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的抽樣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影院觀眾的總體情況為:女性觀眾占六成,25至39歲的觀眾占53.6%,18歲至24歲的觀眾占33.1%,也就是說,90后觀眾已經占到觀眾總數的三分之一。
該報告也對90后觀眾群體做了專項調查。在被調查的90后電影觀眾中,處于大學或讀研以及工作階段、月消費水平為1001至3000元的女性觀眾成為觀影主體。消費能力和消費潛力都如此強勁,是進入影院觀看電影消費群體的一大特征,誰掌握了這群最主力的消費人群,無疑就卡緊了最強勁的消費入口,無外乎BAT皆早早祭起燒錢寶劍,以低于10元的價格沖擊在線售票業務,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最后不得不說,電影產業的發展帶動的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電影文化載體的存在也讓電影的意義價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而且就以商業的賺錢的本質來說,燒錢的戰爭總是不能長久。未來各大在線售票網站,誰能夠更早的突圍,無論是以個性化服務、精準大數據的挖掘還是籠絡觀影高消費人群,誰能夠最大化的抓住用戶訴求,讓片方、平臺、消費者利益三方共贏,才能在促進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同時獲得最終的勝利,成為下一個百億美金的神話。
摘自: 鈦媒體
『 WeMedia 』自媒體聯盟覆蓋千萬人群,『199IT-互聯網數據中心』為其成員。( 賬戶:i199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