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遺失的華夏.哈拉帕》全文連載

 

《遺失的華夏.哈拉帕》,這個題目看起來像一個笑話。但我還是要敲擊鍵盤,把這個看似笑話的題目完善起來。請讀者看看:哈拉帕,是不是我們遺失的華夏文化。

在當前中國史學方面存在著兩樁懸案:一個是我們夏朝哪里去了?另一個是《山海經》這部書,究竟是什么書?是歷史、神話、巫書,還是后人的偽作?

同樣在中國西面,喜馬拉雅山另一邊,巴基斯坦也存在一樁舉世矚目的懸案:就是突然發掘出個沒頭沒腦的哈拉帕文明,讓世界舉座震驚。哈拉帕文明是什么人創造的,她來自哪里,又去向了何方?都沒有人知道。一系列的謎題至今困擾著人們。

據考古調查:哈拉帕文明鼎盛于公元前1700-2500年間,甚至更早。歷史時期相當于中國的夏朝到黃帝時期。這種高度發達的,本身就具有成熟文字體系的文明,卻未見著任何史冊。這種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的某天,突然蒸發了,干凈的不留任何痕跡。 

一個是莫名消失的夏朝,一個是突然出現哈拉帕。而且共處于一個相同的時間節點之上。如果把這兩個歷史怪相,合并成在一起,那夏朝和哈拉帕的歷史,或許就不在是個謎。可是如此生硬地把兩段不相干的歷史聯系起來,其難度可想而知。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不妨也可以一試。畢竟建立在猜想之上的學術也沒有太大的損失。這就是我研究《山海經》與哈拉帕文化的最初想法。

在哈拉帕出土文物中,有一類最耀眼的文物就是哈拉帕印章。說它耀眼,并不是說它有多么華美奪目,而是因為印章上面刻畫的文字,令人著迷。這些文字有人推測說是它印歐語系,有人推測說它是印度土著的達羅毗荼語。在我研究二十年之后,卻讀出來她是華夏先民使用過的文字。它與水書、甲骨文、金文有著血脈聯系。據初步統計,哈拉帕印章文字共有400多個,但其中不包含一些文字的變體。這樣計算下來,總文字數量不會超過400個。截止今日,我已破譯出來97個哈拉帕印章文字,并已經寫成兩部學術報告,《古文字學術報告.亞布破譯印章文字》和《古文字學術報告之二.亞布再譯印章文字》,發表在刊物上。印章文字的破譯結果很大程度與《山海經》和《古本竹書紀年》兩本古籍記載的歷史事件吻合。由于哈拉帕印章文字的成功破譯,夏朝以前到黃帝統治時期的真實歷史,逐漸浮出水面。哈拉帕印章文字、《山海經》與夏朝歷史的完美契合,向世人展開了一幅夏朝以前,中華先民生動鮮活的歷史畫卷。

由于此書是在破譯哈拉帕印章文字的基礎上創作的,為了提高作品的可信度,在此書的敘述中,仍然保留了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破譯方法及環節,凡書中引用印章文字或印章圖片皆以原始編碼為據,不以以本書先后排序。不過,這并不影響讀者閱讀。我已經把哈拉帕《印章文字單字破譯表》和哈拉帕《印章編碼及破譯結果表》附在作品后面,以便讀者對照。讀者也可以使用我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單字破譯表》,對其他未曾破譯的哈拉帕印章,進行翻譯。嘗試開拓一個全新的領域。因《山海經》等古籍中生僻字極多,難免使用現代漢字合成文字,凡書中類似[矢曾]的文字,均為左右結構;類似[啟/月]的文字均為上下結構。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破譯工作,畢竟是我一人所為,又涉及到兩個學術謎題:《山海經》夏前史與和哈拉帕印章文字。破譯的結果中難免有疏漏和錯誤,以及有悖于現代史學觀點,和現行的文字理論的言辭,去偽查證的工作還需時間來做。希望讀者諒解!多提批評建議。

此書的出版是我二十年鉆研的結果,也是我家人默默支持的結果。在出版之際,讓我說聲謝謝你們!

 

2017年9月19日

  

第一章  璀璨迷人的哈拉帕

第二章 《山海經》帝王史

第三章  圖畫印章泄露了天機

第四章  哈拉帕是昆侖墟

第五章  夏朝語言文字特點分析

第六章  印章文字破譯

第七章  印章與中國上古帝王璽

第八章  印章上的《山海經》人物

第九章  印章上的《山海經》圖騰與族徽

第十章  遺失的華夏.哈拉帕

第十一章  .哈拉帕文化的發掘與展望

后記

第一章  璀璨迷人的哈拉帕

18世紀19世紀中葉,在印度河流域,陸續發現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古代城市為代表的,屬于同一時期的大量文明遺址。這個考古發現,被稱作“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印度河流域出土的這兩座古城的城市,設計復雜,文物多彩,向人們展開了一幅幅上古的畫卷。后來又在方圓一千多公里,陸續出土了若干的文化遺址。按考古學界以首次發現的地點命名的習慣,它們共同被稱為“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文明”。她有別于此后雅利安人建立的“印度文明”。哈拉帕文明是由一千多座大大小小的古代城鎮組成,她散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范圍內,遺址東西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面積相當于現在的西歐。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這兩座城市遺址的規模最大,總面積約八十五萬平方米,其居民數,據學者估計,各自都有三萬五千人左右。兩城所保留下來的豐富文化遺產,已顯示出上古哈拉帕人民高度的創造才能。

進一步的考古證明:哈拉帕文明存在于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2700年,鼎盛于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2500年。究竟是什么人創造了這個文明?在印度的歷史上找不到任何記載,人們便把希望寄托在出土于哈拉帕文明遺址上的印章,因為在印章上面有著完善的文字。文字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水準,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經濟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但由于長久以來,沒有人能釋讀印章上的文字。所以哈拉帕文明一直還是一個謎團。哈拉帕文明是一個早已被人類遺忘了的文明。

從考古發掘現場看:摩亨佐。達羅和哈拉有著完全相同的城市設計,城堡分東西,寬敞的街區上布置有市政建筑、集市各種作坊、倉庫民居神社。西側的城堡內有磚砌的谷倉谷倉龐大,令人驚奇。市區有四通八達的街道,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寬10余,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燒制過的磚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難以置信在古代文明中,磚塊這種用于建造王宮神殿的材料,竟也奢華到使用在民居建造上!最令考古學家驚異的是:城市里排水系統。其完善程度就連現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現代都市也未必能達到。這些城市的統治者是什么人? 究竟是什么人創造了這個文明開始人們曾誤以為是受其它文明的影響發展起來的, 但是進一步考古發現,無論是文字還是文物其它地方不同

哈拉帕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一樣,也是農業文明。農民種植大麥、小麥、棉花、瓜和椰棗。他們還馴養大象和水牛在田里干活。這一地區有許多手藝精湛的制陶工匠,他們用陶輪制作陶器,這在當時是一項嶄新的技術。哈拉帕人使用石器,并用青銅制作刀、武器、碗和雕像。他們建立了發達的廢物處理系統,包括有蓋板的排水系統和倒垃圾的斜槽。

從哈拉帕發掘的陵墓中發現,許多墓主人都戴著指環、滑石珠鏈、腳鐲和手鐲。墓里面滿是銅鏡、銻棒、輕薄的湯勺、以及不同形狀大小的容器與水壺。一些女性尸骨上還戴有小珠串成的腳鐲和鑲嵌著珍貴寶石的束腰。

印度河文明最著名的工藝品大量出土的一些章,共計2500多枚,這些印章通常以滑石制成,也有用陶土、玉石、青銅等材料的,印章種類獨具特色。圖案包括各樣的動物,既有象、虎、犀牛和羚羊這類真實的動物,有幻想或組合而成的動物,有時也雕刻人形。最惹人注目的是印章上刻滿了文字。還發現過少量印度河石雕品,通常很小且為人像或神像。此外也發現過很多動物和人的小型赤陶雕像。

哈拉帕文明的城市在當時是獨特的,因為這些城市是按照一個中央計劃精心建成的。埃及的建筑物用的是石頭,美索不達米亞的建筑物用的是太陽曬干的磚,而這些城市的建筑物是用燒的磚建造的。整個印度河流域做磚的模子只有兩種標準尺寸。可見當時各地的度量衡也是一致的。如此整齊劃一的布局和有條不紊的組織似乎遍布整個哈拉帕地區。這一文明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達到成熟期,在以后的1000年中,實際上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甚至這些城市每遭到洪水毀滅性的破壞后,新城市總重建原來城市之上。如此一貫、連續的傳統世上從來沒有過,即使在埃及也沒有因而,產生這樣一種假說:控制這一紀律嚴明的社會的也許是一種精神力量。沒有軍事裝備,沒有城防工事,也為這一假說提供了證據。但是,這一切畢竟只是推測,而且,在發掘更多的古城遺址,并能釋讀哈拉帕印章文字之前,始終只能是推測。在已發現的兩千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表明哈拉帕文明已高度發達。哈拉帕印章文字符號有些是象形的,也有些可能是表音的。對于這些文字符號的總數,學者的統計結果不一,共約四、五百個。學者們試圖用種種有關的語言釋讀這種文字,迄今還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然而,就是這樣燦爛的文化在興旺發達了幾個世紀后,到公元前1700年,卻突然衰落,從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之光熄滅了。這個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樣毀滅的?學者們也有種種不同的推測。迄今為止,普遍認為主要由于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過最近有人提出,這一文明也許實際上是為泥漿所淹沒的。按照這種說法,地下的火山活動使大量的泥漿、淤泥和沙子涌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個很大的堰塞湖,把摩亨佐.達羅全給淹了。從摩享.達羅一層又一層的淤泥判斷,這一災難至少發生過五次以上。最后,給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帶來了無可挽救的損害,使北部的邊十分弱,無法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

  有些學者認為,由于雨量減少,上古時期的巴基斯坦信德省地區日益干旱甚至沙漠化,居民不得不移往他方。也有些學者認為,哈拉帕文化的衰落是地震、泥石流、旋風、戰爭的結果。還有些學者認為,由于印度河的改道,原先的河谷沃土變成了沙漠,人們被迫離去。

沒有人知道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是什么人,也沒有人知道他們從哪里而來,又到哪里去。他們是不是現在祖先,或者是他們的民族已經消亡,他們的文化的沒得到延續?他們的后裔還有沒有幸存?因為讀不懂他們的文字。一切都陷入迷茫。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過去、現在都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奉獻著無法取代的財富, 它不僅是印度河流域文化的源頭,也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一環,揭開它的謎底是現代人的重任。

第二章  《山海經》帝王史

在喜馬拉雅山東面,還有一個未解之謎。是一本叫做《山海經》的千古奇書,單單就書的來歷就充滿傳奇色彩。我在讀了20年后,發覺《山海經是一本普度眾生的書。形形色色的讀者,在山海經》里面全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地理學家說它是堪踏記錄;醫藥學家說它是醫藥指南;歷史學家說它是歷史典籍;文學家說它是文學作品;民間百姓說它是神話;儒家書生說它是志怪之書;道教信眾俸它是道教經典;玄幻小說家它是玄幻書籍;民俗學家說他是民俗記錄;礦物學家說他是礦物學書;植物學家說它是植物學書;動物學家說它是動物學書。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山海經》確實是一部包羅萬象兼容百家的偉大古籍。在此我不做太多評論。因為我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經》與哈拉帕文明聯系起來,破譯哈拉帕印章文字。因此我以《海經》為歷史素材,對這部古籍進行分析,考證《山海經》帝王譜系,看看《山海經》所記錄的歷史與哈拉帕有沒有直接聯系。   

當今很多學者都認為:《山海經》所記述的帝王譜系很混亂,不可信。其實《山海經》所記述的帝王譜系非常完整,只是沒有把不在帝位的世系記錄在內,才讓人讀起來有斷續之感。但與牽強附會的《史記》帝王譜系比起來,至少不會自相矛盾。要考證《山海經》帝王譜系,就要排除一切神話的干擾,要以唯物主義觀點去理解《山海經》,要以嚴謹的學風去研究《山海經》。不能因為不解,就冠以神話而釋其惑。

   要讀懂《山海經》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古字、古音,切不可望文生義,胡亂釋注。在此,我先解釋幾個在《山海經》里面頻繁出現,且又容易誤讀的字,或許對讀者有所幫助。

一、“其”字: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箕形,是上古氏族圖騰。因為上古人類逐水草而居,往來遷徙不定。為了防止相同氏族的人在幾代以后,異地相逢,還能夠準確的確定親緣關系,各個氏族便制作了屬于自己的圖騰。“其””。金文里的字就更形象了,為兩手將“其”掛在木桿之上。所以氏族駐地,必置”于轅門之外。”就是他們的圖騰,后來引申為他或他們之意。

二、“有”字:甲骨文也是個象形文字,是上古的族旗或族徽。上古有國的人”就是“侯”。金文字,形為旗桿上掛著一面”,是王族標志“有”字“侯”音。上古“有”就是“侯”。因此上古諸侯多稱自己為“有某氏”。比如黃帝稱熊氏,是表明他們是熊部的諸侯。因為“有”又是族旗,所以兩族匯聚,無論是敵是友,必先看則貴,無則賤。族旗,還可以考證在《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是說共工氏族有九面族旗,即共工氏有九個部族。

三、“浴”字:《山海經》這里的“浴”字,并不全是沐浴之意,而也有形容鳥兒飛上飛下的,引申為“升降”。讀者可以參見《大戴禮記》:“黑鳥浴,黑鳥者何也?烏也。浴也者,飛乍高乍下也”。古人把太陽也看作鳥,因此用“浴”字形容其升降。

那么《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記載的:“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淵”。就當譯做:“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國。有女子叫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她通過觀測太陽的運行規律,和節氣變換,推演出十日記年歷。(以太陽運行周期計年,稱日。每日36天,年10日,計360天,剩下的平年5天、閏年6天用來過年),她正在甘淵觀測太陽升降”。順便解釋一下此文的“生“字,生不僅有“生育”之意,還有發明創造之意。人怎么能可能生出太陽呢?這不符合客觀規律。

四、“神”字:唯物主義的解釋有以下兩種。《易.說卦》:“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謂神”。這兩句話的意思正好相反,第一句是說無所不知,皆能道出玄機的人是神。第二句是說最智慧賢明的人也弄不懂的事是神。這也就是說: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說:帝佛仙圣可以為神,日月山河也可以為神。

   《海內西經》有這樣的話:“海內昆侖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禮記.禮運》也有“百神受職焉”之語。這里的“百神”,并不是幾百個神仙。讀過神話《封神榜》的人都知道:神與仙不同,神是被封賜的官員,無論天上地下皆是如此。那些上古的神,就是帝王加封的掌管農業、牧業、山川、海河、巫史、工巧、軍事等的各種官員,如社稷、山神、風神、海神、河伯、巧棰、雨師等。

 五、“攻”字:說文攻,擊也。這是 “攻”字今意。 “攻”字古意從工從,和“畋”字結構一致。“畋”為獵取,“攻”為工取。“工”,象矩尺之形;,以矩尺工之。本意采擷、施工。《山海經》里面的“攻”字多做此解,而非攻擊之意。如《大荒南經》:“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欒,黃本赤枝青葉,群帝焉取藥”。這里的“攻”字,意為大禹砍伐采擷欒木,并非是攻打云雨之山。

正確理解了“其、有、浴、神、攻”五個字,再讀《山海經》就不那么神話了。

 要考證《山海經》帝王譜系,我認為要從《山海經》收篇之處入手,分析夏朝至于帝俊的傳承關系。

《海內經》結尾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帝俊qun)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少暤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讠夭]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鯀竊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這一段文字是全書之精妙,也是全書之玄妙!文中敘述的帝系順序為:黃帝-帝俊-禹、鯀-炎帝-鯀-禹。這個排序相當混亂,以至于使讀者如墜云霧。是歷史本來就是這樣的,還是古人排序錯了?

    我以為都不是。參考一下《古本竹書》,很容易理清其順序黃帝以下當是:黃帝--禹。據《史記》記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可見炎帝時候,軒轅還沒有稱帝,那么黃帝肯定是排在炎帝之后了。根據《山海經》來看炎帝又出于帝俊。那么該文的帝系排序就應該是:帝俊-炎帝-黃帝-鯀-禹。

    從此段文字反常的帝系排序來看:《山海經》在夏朝時一定有過重大修撰,因為夏人為黃帝苗裔,故錯亂順序,把黃帝排在文首,把禹列在文尾。這種錯亂順序的記事手法,我稱之為“藏寫”。其實《山海經》不止文尾藏寫,而是通篇藏寫。這一問題,我會在后面的《歸藏》里論述。

    那么,我把“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這段重復的話刪掉,重新排序一下:

《海內經》:“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少暤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帝俊

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讠夭]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洪水滔天,鯀竊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概括上文:記述的其實都是帝俊的家事。是說帝俊分封了八個兒子:一支少暤支系;另一支少典(即炎黃)支系(具體帝系我會在后面論述),也正是這兩個支系,壟斷了周代以前的中國帝王史。

提起伏羲帝俊,讀者都會想到八卦。不僅如此,我研讀《山海經》發現伏羲極其后人與“八”字,確有不解之緣,是事出巧合,還是人為使之?我認為是后者。也就是說炎帝、黃帝、夏朝的歷史走向,在伏羲時代就已經確定了。

伏羲八卦,依據《易傳》曰:“帝出乎震”,震為東方之卦,五行屬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為木,且太昊帝俊為東方之帝,東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為帝王之首。

后來伏羲八卦被炎帝發展成《連山易》,因炎帝居西北,其首卦以艮開始。《說卦》曰:艮為山”。《連山易》八卦實為取象八山。
   再后來黃帝以土德王天下,創《歸藏》,故以坤卦開始,象征萬物莫不歸藏于大地之中。   

文王八卦《周易》因晚出于《山海經》,故本文不予論述
   我在這里突然講起八卦,讀者可能迷惑不解:八卦和帝王譜系有關系嗎?當然有。而且關系極大。《山海經》諸國與八卦是相輔相成,相克相生的。也就是說伏羲之后炎帝、黃帝、夏朝,各代帝王均是以卦位王天下的。直至商、周卦位大亂,致使商、周以后各代君主皆不敢稱帝,而稱王。周朝時改“王”為“天子”,猶言君上有君。

伏羲至于黃帝,八卦的更迭就是朝代的更迭。現在我就把這段歷史的脈絡,使用八卦給讀者推演一下,看看這些卦位,是不是都印證在《山海經》里面。

在論述《山海經》帝王譜系之前,必須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帝俊、太昊、伏羲、太典,他們是不是同一個人?我回答是肯定的。因為這個事實都可以考證在《山海經》里面。

   《山海經》里面確實沒有直接說帝俊就是太昊、伏羲、太典。但在《海內經》卻有這樣的記述:“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少暤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這段文字中記述了帝俊譜系和少昊禺號,除了生淫梁,還生了般,般發明了弓箭。帝俊把弓箭賜給羿,去扶助下方屬國。透過弓箭的發明和使用過程,可以看出帝俊、少昊、般應該是輩分不同的,同一個時代的一家人。古往今來,四世同堂不多,三世同堂卻很常見。那這個少昊就應該是帝俊的兒子禺號。般就是禺號之子,帝俊的孫子。原來在歷史上,是作為爺爺的帝俊,把孫子般發明的弓箭,推廣到天下去的。

    既然禺號這一支系是少昊氏,那把做為他父親的帝俊稱作太昊也順理成章。

    帝俊原本就是伏羲,也可考證在《山海經》中。《山海經》海經部份是記載夏朝以前帝王歷史的古籍,在《山海經》中,對同一個人的記述方式是:言帝俊則不言伏羲;言后稷則不言神農;言炎帝則不言叔均;雖言軒轅,是言其國,非言其人,言其人必用黃帝。

   《山海經》中記述帝俊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根據《大荒南經》: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也就是說明帝俊的妻子羲和,發明了十月太陽歷,用來指導農業生產;而妻子常羲發明了十二月月亮歷,用來指導人類自身繁殖。

帝俊兩位夫人發明的歷法,在當時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發現!當時的社會,農業生產和人類生產是兩件不可或缺的頭等大事。因為伏羲自名為羲,所以他的兩位夫人,從夫而名,稱為羲和常羲,其實才是她們的名字。由于這兩位夫人對伏羲幫助太大,以至于伏羲都把她們寫在自己名字里。

 羲是個合體字,從羊、從禾、從丂、從戈。伏羲的妻子常羲也叫常儀,她的祖先應該是一個牧羊氏族。“儀”字,甲骨文畫作祭壇上放著一只羊,所以羲字從羊。

 伏羲的另一個妻子叫羲和,她的祖先應該是一個農耕氏族,“和”即“禾”,所以羲字從禾。

 “丂”即“巧”之略,即工巧,帝王掌工巧之事,所以羲字從丂。

 “戈”字很好理解。王者:軍國之事不可不察。主兵,所以羲字從戈。

  那么“羲”字的本意就是:主宰牧業、農耕、工巧、刀兵的羲皇。

“伏”字,甲骨文畫做跪拜之形。“伏羲”之意不言自喻,即是萬民跪拜主宰牧業、農耕、工巧、刀兵的羲皇。縱觀中國上古歷史,誰人能與帝俊爭鋒!

 帝俊是太典也可以考證在《大荒南經》: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海內經》:“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讠夭]生炎居”。《大荒西經》:“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國妻氏。有雙山”。綜合以上三段話:是說帝俊還有一位妻子叫娥皇娥皇生了三身國。所謂三身,即是一身雙孕。就是娥皇孿生了后稷和臺璽兩個兒子。后稷生義均,就是[亻垂]。臺璽生叔均,就是炎帝。

   在這里還要解釋一下上面三段文字里面的幾個字。

   后稷的“后”字:后,司之倒像也。有帝之實無帝之名,謂后。如后稷、后羿、夏后啟等。所謂后稷之意不言自喻,他幾可代帝俊之子帝鴻(jiang)稱帝。

   “稷之孫曰叔均”的“孫”字,當是“侄”之誤。因為《大荒西經》:“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說的很清楚了。叔均是臺璽的兒子,也就是后稷的侄子。

   “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的“大比”兩字:“大”即是“達”。“比”即是“毗”。《詩.大雅》:“天之方懠,無所夸毗”。朱熹訓:“夸,大也;毗,附也”。若“夸”訓為“大”。《詩.大雅》這句也可以寫作:“天之方懠,無所大比”。這與“大比赤陰是始為國”就一致了。但我還是傾向“毗”是毗鄰之意。因為“毗”字會意為田挨著田。這樣“大比赤陰是始為國”就可以寫作“達赤陰是始為國”。這句話就可以解釋為:(叔均)到達毗鄰赤水的北面,在此建立了國家。

   我考證:赤國、赤陰、赤水(今印度河)皆是一地,在今印度河北岸,哈拉帕古城。就是《山海經》里面所說的昆侖墟。因炎帝建都于赤水之岸,亦稱赤帝。昆侖墟作為眾帝之都,從炎帝開始一直沿用至夏朝。周代《穆天子傳》還稱昆侖墟為黃帝宮。此事可參見《穆天子傳》卷二:“□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豐隆之葬,以詔后世”。和“天子□昆侖,以守黃帝之宮。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珤”。這也側面說明了黃帝宮,就是昆侖墟,位于赤水(今印度河)之北,舂山之南。
   叔均姬姓,以火德天下,被尊為炎帝。“火德”一語,讀者可以看看哈拉帕古城的紅磚建筑,想一想:炎帝時赤水(印度河)兩岸會有多少狼煙四起的磚窯。炎帝叔均居于西北,后遷居于此,娶赤國妻氏姜姓,其后裔皆姜姓。此后姜、姬兩姓幾乎壟斷了周代以前的中國歷史。

 黃帝也是姬姓,自然出于叔均。因其四世先祖均未在帝位,為人臣,所以《山海經》未記。正因如此:無論炎黃二氏皆言出于少典氏

 既然炎帝、黃帝俸先祖后稷與臺璽是少典,那帝俊也自然是太典了。

 綜上所述:依據《山海經》所考證:帝俊、太昊、伏羲、太典是同一個人。

 帝俊伏羲:風姓。名虙,帝號俊(夋、夔)。他生在西方,卻稱帝在東方。東方號太皞、太昊,即太陽神,圖騰為鳥。西方號太典、大典。圖騰為蛇。民間尊為羲皇,即伏羲。因此他是鳥圖騰和蛇圖騰的共同祖先。為論述方便,本章以下,我皆以帝俊尊之,不言太昊、伏羲、太典

    現在就讓我們看看:伏羲八卦、炎帝《連山易》、黃帝《歸藏》是怎樣與《山海經》相互印證的。 

    一、伏羲八卦:卦含帝俊八子。

帝俊是我們最偉大的祖先。他翻開了中華歷史的新篇章。最讓帝俊引以為豪的,是他的諸多子孫。這些子孫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創了中華新時代。舟、車、歌舞、琴瑟、百巧、種植、衣食住行、勞作歌舞,都是在這個時代被發明的。那個時候,簡直就是一個發明創造的盛世。然而這些發明創造,并沒有全部記在帝俊頭上,卻都歸功于他的子孫。這與把一切發明創造,都歸功于三皇五帝的正史不同,顯得更加真實可信。但其中有一些發明,是可以明確為帝俊所創,如伏羲八卦,結網以漁,造書契,置婚嫁,輪值稱帝。

《山海經》說:“帝俊有子八人”。哪有那么湊巧的事情,帝俊創造了八卦就生了八個兒子。而是說:帝俊按八卦方位,給其中八個兒子分封了領地,并賜了姓。文中“有”字當做“侯”字解釋,這個已在開篇時交代過了。此外,我通過對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破譯發現:哈拉帕印章文字的“侯”字,和甲骨文及古陶文的“有”字,字形幾乎一模一樣。這也可以作為帝俊封侯八子的直接證據。

今傳伏羲八卦,多是后世演繹,皆成算命之術,不可信。帝俊初創八卦是具有鮮明政治目的。一是用于軍事,二是推演天時,三知未來福禍。都是為統治服務的。因此,他把八個兒子分封到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留出中土空缺,不得八子擅入,一則可免手足相殘,二則可御外族來犯。有膽敢入卦者,必遭帝俊八子合圍。此卦至少到黃帝以前,起了極大作用。這期間既無外族來入侵,又無親族相互殘殺。帝俊對八卦的成功運用,甚至一直影響到1500年后的夏朝。這從哈拉帕文明遺址中也可以看出來,夏朝除了城防建設,出土的軍事文物并不多。現在并沒有較為可信的伏羲八卦存世。若要借鑒,只有炎帝的《連山易》八卦,應該與伏羲八卦最為接近。因為炎帝叔均是帝俊之孫,只隔臺璽一世。

    按照《山海經》的記述:帝俊有三位妻子。分別是居于東南方崇拜鳥圖騰的羲和;居于西北方崇拜牛羊圖騰的常羲;居于西南方羲崇拜蛇圖騰的娥皇。這三位妻子共生了八胎:帝鴻、禺號、三身(后稷、臺璽)、晏龍、黑齒、中容、季厘、咸鳥,共計九人。但從《山海經》結構安排上來看:咸鳥未居卦位,因為咸鳥是在《海內經》里出現的。而伏羲八卦是環形的,其卦象與《海外經》和《大荒經》對應。事實上:帝俊的子孫也都記錄在《海外經》和《大荒經》里面。讀過《海外經》和《大荒經》的讀者都知道:《海外經》和《大荒經》是敘述角度是環形的,就像八卦圖形一樣周而往復。這說明:《海外經》和《大荒經》是伏羲八卦和炎帝《連山易》卦象。

 而細觀《海內經》,其卦象應該是黃帝《歸藏》卦象。卦象駁雜,五行吞八卦。黃帝居于卦中,監制萬國,調度八方。

依此我確定帝俊分封的八個兒子是:帝鴻、禺號、后稷、臺璽、晏龍、黑齒、中容、季厘。

根據炎帝《連山易》和《山海經》復原出伏羲八卦卦象如下:

西北艮:少典臺璽      母娥皇    姬    姓     蛇圖騰

北方離:黑齒          母常羲    姜    姓     牛羊圖騰

東北坤:中容          母羲和    未記姓氏     鳥圖騰

東方震:晏龍(襲帝俊)母羲和    未記姓氏     鳥圖騰

東南巽:少昊禺號      母羲和             鳥圖騰

南方坎:季厘          母羲和    未記姓氏     鳥圖騰

西南兌:少典后稷      母娥皇    姚    姓     蛇圖騰

西方乾:帝鴻          母羲和    銷    姓     鳥圖騰

   從復原的伏羲八卦結果上看:羲和之子占有五卦,常羲之子占有一卦;娥皇之子占有二卦。從卦象上來看:東方的鳥族占有絕對優勢。這也側面證明了“帝出乎震”。帝俊幾乎是一生都生活在東方,與羲和育有眾多子嗣。帝鴻、禺號、后稷、臺璽、黑齒、司幽、季厘、中容為同父異母八兄弟。銷、任、姚、姬、姜五姓皆源于風姓。

    二、炎帝《連山易》:卦含八山,炎帝世系及少昊、少典世系。

因為水書《連山易》說:“帝出于艮”,就是首卦位居西北。《山墳》說:《連山易》主要以伏羲八卦為解釋對象的。《連山易》的八山: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潛山、連山、藏山、疊山,又與伏羲八卦一一對應。《連山易》取象歌又為:“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潛山陰;連山陽;藏山兵;疊山象”。那么,我們把伏羲八卦和《連山易》取象歌綜合到一起,得到的就應該是完整的《連山易》卦象。

來讓我們看看《連山易》與伏羲八卦有什么不同。

西北艮崇山君:炎帝叔均      祖娥皇    姬    姓   蛇圖騰

北方離藏山兵:黑齒國        祖常羲    姜    姓 牛蛇圖騰

東北坤伏山臣:中容國        祖羲和    未記姓氏   鳥圖騰

東方震潛山陰:司幽國        祖羲和    未記姓氏   鳥圖騰

東南巽兼山物:少昊淫梁      祖羲和    任    姓   鳥圖騰

南方坎疊山象:季厘國        祖羲和    未記姓氏   鳥圖騰

西南兌列山民:少典義均      祖娥皇    姚    姓   蛇圖騰

西方乾連山陽:炎帝叔均      祖娥皇    姬    姓   蛇圖騰

根據《連山易》“帝出于艮”,居西北。炎帝叔均卦位崇山君;因叔均創《連山易》,故叔均還卦位連山陽。連山、崇山,《山海經》稱“有雙山”;正西連山陽對正東潛山陰,晏龍之子司幽國卦位潛山陰;叔均娶赤水姜氏之女聽[讠夭],黑齒國卦位藏山兵。后世顓頊入此卦,史稱“首戴干戈”,兵相;舜生于姚墟,耕于歷山。歷山就是列山。少典義均為列山民;象生于南方,季厘國卦位疊山象;東南少昊國為富庶之地,故少昊氏淫梁卦位兼山物;剩下東北方的中容國,卦位自然就是伏山臣。而且從《山海經》的記述也能看出:東北方向很早就臣服于炎帝了。后來黃帝命應龍殺夸父和蚩尤,就記述在《大荒東經》的東北方。參見《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當然,此時的黑齒國、中容國、司幽國、季厘國的國君都是和叔均、義均、淫梁齊輩的帝俊之孫了。    

   炎帝《連山易》中還深藏著炎黃世系、少昊世系、少典姚姓世系的歷史。這些歷史也都記述在《山海經》里面。

(一)、炎黃世系

《山海經.大荒西經》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國妻氏。有雙山”。

《山海經.海內經》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讠夭]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山海經.海內經》載: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大荒西經》:“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根據以上記載,可以列出:

1、炎帝世系,即是少典姜姓世系:

帝俊-臺璽-叔均-炎居-節并-戲器-祝融-共工-術器

                                共工-后土-噎鳴-歲十有二

                                     后土-信  -夸父

                 -伯陵-鼓、延、殳

                 -靈恝-互人

2、黃帝世系,也是少典姬姓世系

帝俊-臺璽-叔均-○○-○○-○○-○○-○○-軒轅-昌意-乾荒-顓頊-鯀-禹

(二)、少昊世系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少暤生般,般是始為弓矢”。

《山海經.大荒南經》:“有緡淵,少昊生倍伐,倍伐降處緡。有水四方,名曰俊壇”。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穀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山海經.海外北經》:“一目國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帝俊-禺號-淫梁-番禺-奚仲-吉光-○○-○○-○○-任摯

    -般

    -倍伐

    -儋耳

    -一目

(三)、少典姚姓世系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

   《山海經.大荒南經》:“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

    帝俊和娥皇孿生了后稷和臺璽。后稷生義均,也叫朽[亻垂],姚姓。臺璽生叔均,姬姓。

帝俊-后稷-

義均-○○-○○-○○-○○-○○-○○-○○-○○-○○-帝堯-丹朱

義均-○○-○○-○○-○○-○○-○○-○○-○○-○○-○○-帝舜

                                           帝舜-戲-搖民

    三、黃帝《歸藏》:九宮破八卦,歸藏五行。

《歸藏》魏晉以后已經失傳。傳統認為是商代的《易經》,其實不然。《歸藏》以坤為首卦,坤乃為地,為土,乃為黃帝土德之象。《禮記.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歸藏》始創黃帝,沿用至夏、商。正因為如此,夏朝雖稱帝在昆侖墟(今哈拉帕古城),卻始終用事于中原河渭,即藏山之地。《歸藏》雖已失傳,但其卦象仍舊保留在《山海經》里面。

   姬姓軒轅的時候,六世炎帝術器的統治已經衰敗,而世居西北的軒轅開始興起。《史記。五帝本紀》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可見術器的統治已經不得人心。就如.系辭下》所說:“神農氏沒,黃帝、、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文中“通其變”就是變換了卦象。

   黃帝通演了八卦,分析了天下形勢,得出結論:此時想一統天下,還為時過早。必須要破解炎帝八卦之后,方能稱帝。于是他的目光便落到位于八卦中心的巴人之地。《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大暤生咸鳥,咸鳥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前文說過,帝俊生子九人,封國八個。只有巴人的祖先咸鳥,沒有封國。按此文記述:直至咸鳥的孫子后照的時候還稱巴人。巴人因無卦位,便散居卦中。而巴國卻出現在《海內經》里面,說明巴國是黃帝所封。這也正是黃帝“九宮破八卦,歸藏五行”軍事戰略中的一步。

   在黃帝看來:炎帝八卦形如鐵通,想要在外圍突破,進入卦中,定遭其他眾卦合圍。假如在八卦中心再置一卦,情況就截然不同:無論從外圍哪個方向進行攻擊,都會坐收里應外合之效。

   如果破解了八卦,又在何方建立基地呢?黃帝選擇的是黃河與渭水交匯之處,就是北方離卦黑齒國藏山。因為此處,背靠曠野,扼守河渭,退可歸西北,進可雄視天下。不過此時的藏山尚在炎帝手中。如何使八卦變九宮,歸藏五行。黃帝采取的是“歸藏”之策。就是明公暗私,迂回奪取藏山。

   為此黃帝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步:昌意降居若水;玄囂降居江水。與咸鳥結為姻親,與鳥圖騰的東夷人融合。此舉意在:八卦變九宮。

   第二步:遠交宗親,諾以天下。以恢復“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稱帝制度為前提,承諾姬、任、姚、姜,四姓,以八為始終,每姓兩世,輪番稱帝。此是外顯內藏之術。

   本來黃帝是要伐姜,他怎么又諾以姜姓王天下?這就是黃帝的《歸藏》精髓了。他當然不會邀當權的姜姓了,而是邀請那些在政治上沒有話語權的姜姓族人,這是黃帝是分化炎帝集團的一項舉措。如此一來,東南少昊氏任姓、西南朽[亻垂]后裔姚姓,以及一部分北方的姜姓族人,都會采取隔岸觀火的態勢,任由黃帝斬殺蚩尤和夸父。不過黃帝提出的恢復“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的輪值帝制,在黃帝取得政權以后確有施行。比如:黃帝姬姓,乾荒姬姓。少昊摯任姓,顓頊代少昊而任姓。帝嚳姬姓,帝摯姬姓。帝堯姚姓,帝舜姚姓。凡八世,雖姓氏不同,但因為黃帝《歸藏》的成功運用,此三姓均尊黃帝為共祖。八世帝王,姬姓得四世。這是因為帝顓頊的出現,還有北方的姜姓不肯誠心歸順的結果。才致使姚姓的帝堯、帝舜,隔二世而王天下。或許還因為東夷尚未平定,必須有一個了解東夷民風的帝王來完成此項事業,因此姚姓放慢了稱帝步伐。歷史就把這個任務,交給出生在東夷的高陽氏顓頊和高辛氏帝嚳。這也正是黃帝運用《歸藏》卦象的結果。

   第三步:討伐炎帝,武力奪權。

   按照《山海經。大荒北經》記“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可見炎帝和黃帝的矛盾并不是和平解決的。而是在殺死了,炎帝部族兩個主戰派人物:蚩尤與夸父之后才實現的。

   第四步:破卦歸藏,大封天下。

對于黃帝封爵問題,《通典。職官。封爵》上有記載:“ 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這說明:黃帝破卦以后,把領土以一百里為單位,分割成若干小塊,分封給領主。這些大大小小的領主就是諸侯。從此,由黃帝開啟的異性分封制度,一直沿用到周朝滅亡,才漸漸隱去。

黃帝不僅分封萬國,還大賜其姓,《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就是把大族化解成小族,以削弱家族勢力對皇權的威脅。

   可見黃帝的治國理念是分而治之。而帝俊、炎帝則不同,他們采取的是合而治之。所以炎帝《連山易》相對伏羲八卦的變化,只是卦位上宗主的變化。而黃帝的《歸藏》的變化,是打破了八卦的集團建制,帝王歸守于戰略要地,將子孫歸藏于萬民之中,以監萬國。

   黃帝的最大成功是:打破了以八卦宗主為壟斷的政治體系,讓更多人享有了話語權,因此出現了普天同慶,萬國來朝的空前盛世。這也使他成為了萬世景仰的人文之祖。

前文說過帝俊和炎帝的子孫,基本都記錄在《海外經》和《大荒經》里面。《海外經》和《大荒經》各分東、西、南、北,凡四經,以環形的角度進行敘述,就像八卦圖一樣周而往復。而黃帝的子孫不僅是記錄在《海內經》里面,而且還藏寫在《海外經》、《大荒經》里面。《海內經》與《海外經》、《大荒經》的區別,在于它分東、西、南、北、中,凡五經,先敘述外圍,再敘述中央,明顯包含有五行理論。由此可見:黃帝的《歸藏》是隱八卦與五行之中的。黃帝不僅把自己及其后人、族徽、帝冢,使用《海內經》五經來記述,而且還把他們分別藏于《海外經》和《大荒經》里面。并派出子孫司守四海,也就是《山海經》里面的四海神。而黃帝居于卦中,治民于無形之中,這也就是后世老子所說的“無為之治”。

根據以上分析:《海外經》和《大荒經》的基本框架成書于黃帝以前,其內容,一直“藏寫”至夏、商。而《海內經》應該成書于黃帝以后,一直續寫至夏、商。

    四、根據《山海經》和《古本竹書紀年》整理出的帝系如下:

   帝俊就是太昊伏羲,享年究竟多少?有說68年,有說115年,有說196年。

上古帝王享年百歲很多,現在的人大多不信。這也難怪,按現在人的平均年齡來比,確實不符常理。但如果回到上古帝王生活的歷史環境,也許讀者就會理解:上古人的壽命達到百歲以上不奇怪。其實上古時代,并不像歷史書上講的那樣,物質生活條件匱乏,很多人都活不到30歲就死了。在5000-10000年前的上古時期,歐亞大陸曾出現過一段適合人類生存的溫暖期,在《圣經》里叫伊甸園, 在《山海經》里叫沃之野、大穆之野、天穆之野。那時人類生活資源十分豐富。《山海經》有多處記載: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績不以服也,不稼不穡食也。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谷所聚”。直到周朝,據《穆天子傳》記載:天子一次畋獵還可以獵到幾千只野獸,而且古人還有以血為飲,以乳浴足的風俗。這說明那個時代物質生活并不匱乏。

如果說人能活200歲,相信還沒人見過。但說帝俊活68歲則太短,因為帝俊一生搞了那么多發明創造,沒有時間是不行的。看看中國歷史,凡是有作為的帝王均是高壽者,只有秦始皇是個例外。以此我認為:帝俊享年115歲之說可信。

1、帝鴻傳一世

帝鴻就是帝江,帝俊之子,生在東南,稱帝于西方,歷一世。其后世子孫被稱作渾敦氏。立國時間短暫,在帝位不會超過50年。

2、炎帝傳八世

炎帝叔均,臺璽之子,帝俊之孫。

據《禮記.祭法》疏引《春秋命歷序》:“炎帝傳八世,合五百

二十歲”。與《山海經》所記八世相合。《易.系辭》疏引《帝王世系》載:“神農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曰聽,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次帝,次帝,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軒轅氏”。這里的“納奔水氏女曰聽,生帝臨魁”,就是《山海經》里面所說的“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讠夭]生炎居”。“奔水”極可能是“赤水”誤寫,因為“奔”與“赤”字型相近。“聽”就是“聽[讠夭]”。“臨魁”就是“炎居”。“聽”和“臨魁”都是東音。而“聽[讠夭]”和“炎居”都是西音。我在《古文字學術報告。亞布破譯印章文字》中論述過這個問題。黃帝以前皆用西音,就是今天說的連綿詞,帝嚳以后正史使用東音,這從《山海經》帝王名字上可以看出來:帝嚳以前使用的都是連綿詞。如顓頊、節并、韓流、番禺等。帝嚳以后使用的都是單字。如嚳、堯、舜、禹、啟等。因此我判定《山海經》是一本東、西音并用的古籍,現在人很難讀懂。我在破譯哈拉帕印章文字時還發現:直至夏朝帝孔甲之前,夏朝還是東、西音并用。上文中的七世炎帝“承、明、直、克、榆罔”,就應該對應《山海經》里面的“節并、戲器、祝融、共工、術器、噎鳴、歲十有二”。到炎帝“歲十有二”的時候,炎帝集團大勢已去,而他的族弟夸父和蚩尤不肯臣服,因此被黃帝斬殺。“歲十有二”這幾個字看起來突兀,其實這是它們的讀音。如果使用我破譯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即夏朝文字)書寫,其實它也是兩個字的連綿詞。一個是“歲”字,另一個是組合在一起的十二個豎線。

按《路史卷十三。炎帝紀下》:“炎帝柱:神農子也。七歲有圣徳,佐神農氏”。炎帝柱就是叔均。“柱”是東音,“叔均”是西音。我通過對夏朝東、西音的研究,得到的經驗是:西音都是兩字連綿詞,切讀成東音就成為一個單字。讀者可以體會一下:“叔均”與“柱”,是不是皆有烏音。神農氏是指是《山海經》里面的后稷和臺璽兄弟,也就是少典氏。“佐神農氏”就是《山海經》所說:“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

4、少昊傳八世

   《緯書集成.春秋命歷序》:“黃帝一曰帝軒氏,傳十世,二千五百二十歲。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則窮桑氏,傳八世,五百歲”。這里說黃帝“傳十世,二千五百二十歲”,很顯然是杜撰。言中又隱隱交代少昊氏帝宣是黃帝之后,我遍查古籍,未見有帝宣其人,這說明帝宣也是杜撰。不過少昊“傳八世,五百歲”這句話靠譜。這與炎帝傳八世520年,時間接近。因為少昊氏禺號和少典氏臺璽都是帝俊的兒子,少典氏叔均,也就是炎帝,與少昊禺號之子任梁為族兄弟。這也就是說少昊氏和炎帝集團基本是同時興起,而又同時被黃帝集團所滅。這與黃帝殺炎帝集團的蚩尤、夸父,和顓頊驅逐八世少昊摯的歷史事件,在時間上是吻合的。

   按炎帝叔均帝系排列,在《山海經》里面對少昊氏的記載,有一世禺號、二世任梁(與炎帝叔均同輩)、三世番禺、四世奚仲、五世吉光和八世少昊摯六人,尚有二世無稽可考。

   我認為:八世少昊摯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確定紀年的時間節點。因為顓頊、乾荒,夸父、蚩尤、歲十有二,都與他有過交集。

   少昊氏八傳到摯、炎帝八傳到歲十有二,根據《山海經》和《古本竹書紀年》記載:顓頊為少昊摯的族子。那么顓頊就是九世,其父乾荒就是少典八世。以此可以推算出:昌意為七世,黃帝為六世。少昊摯之所以把顓頊當親生兒子一樣對待,是因為他和顓頊的父親乾荒是八世同宗的兄弟。并且把顓頊培養成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盟的首領。

5、黃帝傳八世,至夏易姓

   黃帝軒轅是少典叔均,也就是炎帝六世孫 。因軒轅之上四世未在帝位,因此他們的名字無從稽考。

   黃帝時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時間節點。因為黃帝長壽,與他有過交集的人物特別多。包括術器、噎鳴、少昊摯、乾荒、應龍、夸父、蚩尤、歲十有二、左徹乃至顓頊。

黃帝元年,按《古本竹書紀年》推算:大致是公元前2402年。距今(2017年)4419年。

一世黃帝:姬姓。

   《古本竹書紀年》:“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產帝乾荒;一百年,帝陟”。按《史記》記述:黃帝肯定不是弱冠稱帝的,因為他初稱軒轅。黃帝的封號極可能是他的后人加封的。古代帝王登基是要在行過成人禮之后舉行。成人禮也就是弱冠之禮。顓頊就是:“生十年而佐少昊氏,二十而登帝位”。如作為部落首領,世襲少典十五、六歲就可以了。因此黃帝按15歲為部落首領,執政100年去世,享年115歲。

因為黃帝77年帝乾荒出生,也就是說黃帝100年去世的時候:乾荒剛23歲。大孝三年,乾荒26歲本該襲帝位。但《古本竹書紀年》說:“群臣有左徹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幾杖而廟饗之,諸侯大夫歲時朝焉”。這分明是左徹裝神弄鬼專權于朝野。致使26歲的乾荒不能即位。按古代風俗弱冠而娶,此時顓頊當6歲。輾轉4年,就是顓頊10十歲的時候,乾荒可能遭受迫害,顓頊被送到少昊摯那里撫養。這樣少昊摯就成了顓頊繼父,顓頊由姬姓改為任姓。顓頊二十而登帝位,其實是代任姓而王天下的,這樣就符合黃帝的《歸藏》了。而且顓頊首戴干戈,也有其父乾荒卦相。上古乾荒的“乾”字,就是干戈的“干”字。

我們用黃帝紀年,梳理一下以上內容:

黃帝100年,乾荒23歲,顓頊3歲,黃帝去世;

黃帝103年,乾荒26歲,顓頊6歲,左徹專權;

黃帝107年,乾荒30歲,顓頊10歲,乾荒受害,少昊孺顓頊;

黃帝117年,顓頊20歲以武力擊敗左徹,奪回政權。此時距黃帝去世17年,左徹專權14年。

    二世乾荒:姬姓。

    乾荒:《三海經》里面叫韓流。其實“韓流”也讀“乾荒”,它們的音部都是“干 ?”。古音讀“干 ”。“乾”是“干”的繁體寫。讀“干”。“干”字,在我破譯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夏朝文字)中有這個字。“干”是上古一種叉形武器。“流”、“荒”,古音皆讀“ ?”,荒也。《說文解字》:“:蕪也。從草?聲。一曰草淹地也“荒”去掉“草”字頭,“ 流”便是水淹地也。現在民間形容滿地是水,還在說“水”。這里的“”,上古寫作“流流”。

乾荒有帝之名無之帝實,被左徹專權。因此《史記》沒有記錄,《古本竹書紀年》也沒有紀年,只說:“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產帝乾荒”。我認為:這句話可信。因為黃帝破解《連山易》八卦的第二步就是:遠交宗親,諾以天下。以恢復“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稱帝制度為前提,承諾姬、任、姚、姜,四姓,以每姓兩世,以八為始終,輪番稱帝。因此姬姓必得兩世方可易主。

    三世少昊摯:任姓。

    少昊摯,任姓。也稱任摯。顓頊率兵擊敗左徹之后,就應該輪到任姓少昊摯稱帝。可能這個時侯少昊摯也是信心滿滿。因為少昊氏傳八世無登帝位者,而他是第一人。但是很快他就發現:這個世界的主宰其實并不是他,而還是他的族子顓頊。因此才有《古本竹書紀年》:“登帝位,有鳳凰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帥鳥師,居西方,以鳥紀官”,和《山海經》:“棄其琴瑟”這樣的記述。在少昊摯看來:族子顓頊的做法無異于是恩將仇報,是自己養了一只白眼狼。他才一怒棄其琴瑟,悲憤西去。

   少昊摯和帝乾荒一樣,是有帝之名,無帝之實。因此《古本竹書紀年》只記其事,未記其年。

   四世顓頊:任姓。

   顓頊原是姬姓。因家庭變故,抑或是按黃帝《歸藏》部署而投靠少昊,易姓任。由此可見顓頊君臨天下是有其法理性的。雖然他逼走了少昊摯,但他還是任姓頭人,代任姓而王天下,符合黃帝和宗族的約定。這又是黃帝《歸藏》的一篇神來之筆。

   顓頊20歲登帝位。按《古本竹書紀年》:“七十八年,帝陟”。顓頊在位78年,享年98歲。

   五世帝嚳:姬姓。

  《史記。五帝本記》說:“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這里說帝嚳是顓頊族子。但據《山海經》:顓頊也是黃帝曾孫。那么帝嚳就應該是顓頊族弟。我按《山海經》。

   《古本竹書紀年》:“六十三年,帝陟”。帝嚳在位63年,享年不詳。

   帝嚳的最大貢獻就是開始使用“東音”記史。這個問題在前面論述過。

   六世帝摯:姬姓。

帝摯:這個帝摯是姬摯,不是少昊任摯。《古本竹書紀年》對帝摯的記述只有一句:“帝子摯立,九年而廢”。

   帝摯是帝嚳之子。因其曾祖父玄囂絳居江水,娶東夷女,與鳥族融合,和少昊摯有姻親。帝嚳為修好少昊,以少昊摯的名字給自己的兒子命名為。他這樣做:一來是為了了卻少昊摯不居帝位的遺憾。二來是向東夷人展示姬姓的姿態。就此事而論:他比族兄顓頊圓滑。其對東夷的統治是因地制宜的。

   帝摯在位9年,享年不詳。

   七世帝堯:姚姓。

   堯、舜、鯀這三個人物,在《史記》里最為矛盾。《史記》說:堯是帝嚳的兒子,帝摯的弟弟。而《古本竹書紀年》說:“帝堯陶唐氏。高辛氏衰,天下歸之”。這明顯不是一家人,而是取而代之的異姓。《史記》說:舜是顓頊七世孫。而顓頊本姓姬,后改姓任。而《古本竹書紀年》說:“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有虞氏分明是姚姓,而舜又出生在姚墟。按《山海經》記載:帝俊之子后稷姚姓。后稷之弟臺璽之子叔均姬姓。后稷和臺璽為一祖二姓。后稷的兒子義均,也就是巧棰的后人皆是姚姓。臺璽的兒子叔均,也就是炎帝直系后裔為姬姓,也就是后來的黃帝世系。《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的少康中興,也能很好的證明這一點。“明年,后緡生少康。既長,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將至仍,少康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少康姒姓,源于姬姓。據《史記.五帝本紀》“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禹父為四世鯀,顓頊產伯鯀,顓頊本姓姬。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的少康中興是說:少康為了逃避追殺,跑回到同宗異姓有虞氏那里,有虞氏的首領思,把兩個族內姚姓的女子嫁給他。而姒姓源于姬姓,姬姓與姚姓為一祖二姓。可見少康娶二姚也是族內婚。

   因此帝舜,有虞氏,姚姓。沒有懸念。那么帝堯既然不是帝嚳之子,那帝堯是什么姓氏?我認為也是姚姓。話題還是要回到黃帝破解《連山易》八卦的第二步,就是:遠交宗親,諾以天下。以恢復“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稱帝制度為前提,承諾姬、任、姚、姜,四姓,以每姓兩世,以八為始終,輪番稱帝。因此姚姓必得兩世而易主。那么帝舜是姚姓,只得一世。若帝堯也是姚姓,就正好是二世。我認為:姚就是堯,同音別字而已。

   堯和舜都是姚姓,是帝俊之子后稷的后裔。與姬姓同為少典氏。顓頊與帝嚳皆為少典氏九世,《史記》說堯是帝姬摯的弟弟,應該說成是族弟更為恰當。帝姬摯與帝堯同為少典氏十世。這樣《史記》說:“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通過閱讀《古本竹書紀年》,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顓頊和帝嚳的社交圈基本都是東夷人,而堯、舜的社交圈基本都是西夷人。帝堯在位就有西方的渠搜氏、僬僥氏來朝。帝舜在位就有西王母來朝,息慎氏來朝。而顓頊、帝嚳兩朝皆無。這側面說明:堯、舜皆是來自西方的人。此外從《古本竹書紀年》中堯的母親慶都、舜母的親握登名字上也能看出來:他們是夏朝西部人。因為“慶都”和“握登”明顯是西音。按《古本竹書紀年》:黃帝的母親附寶,和大禹的母親修己也應該是夏朝西部人。因為“附寶”和“修己”也是西音。但“修己”切讀為東音之后就則是“以”,就是“女以”,合體字便是“姒”(今以訛讀為si,古音為yi),故大禹以“姒”為姓。而少昊的母親女節和顓頊的母親女樞,則是夏朝東部人。因為單字“節”與“樞”,都是東音。

   說起堯、舜,就不能不說鯀。鯀這個人物,可以說把夏朝以前的歷史攪的混亂不堪。這個人物自顓頊時就登場,歷帝嚳、帝摯、帝堯、帝舜四朝,180多年,以至于他是哪個輩分上的人,都讓人弄不清。

根據《古本竹書紀年》推算:顓頊30年產伯鯀,顓頊78年崩。伯鯀時年48歲。歷經顓頊大孝3年,帝嚳在位63年,帝嚳大孝3年,帝摯在位9年,堯61年罷黜伯鯀,歷四朝187年。這絕對不可能是一個人。我推斷:伯鯀應為帝顓頊后裔的世襲伯位。按《古本竹書紀年》:“禹立四十五年”。因禹與舜兩人同時輔佐堯。而舜在位50年,禹又在位45年,那么禹最少也要比舜小45歲。據此估算伯鯀至少傳四世。因伯鯀四世均不在帝位,故史書不記名氏。這種現象從《山海經》的記述方式中,也可以看出來:凡《山海經》中有名有姓者,非王即后。還可以根據《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這里的大費和大禹共事,就應該年齡相仿,而大費是顓頊五世外孫,而《史記。夏本紀》卻說大禹是顓頊三世孫,二人共出一祖,卻相差兩世共朝,實屬罕見之事。同為《史記》的《秦本紀》和《夏本紀》自相矛盾。因此我斷定:大禹應該與大費同輩,是顓頊五世孫。

   據《古本竹書紀年》:“一百年,帝陟于陶”。帝堯在位100年,享年不詳。

   八世帝舜:姚姓。

   據《古本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五十年,帝陟”。帝舜在位50年,享年不詳。

   自黃帝轉卦《歸藏》,歷軒轅、乾荒、任摯、顓頊、帝嚳、帝摯、帝堯、帝舜,共八世。黃帝把子孫歸藏于天下,此時天下皆是姬姓后人。夏后氏興起,歸于藏山,占據中原,雄視天下。

    夏后氏

    一世帝禹:姒姓

 大禹,姒姓。古代對嫂子或長輩小妾的稱呼為“姒”。由于《山海經》說: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在四世伯鯀被虞舜殺死之后,還有“鯀復生禹”這種有悖常理的事情發生,極可能是四世伯鯀的弟弟或兒子在他死后,和他的小妾生了禹。所以禹以姒為姓。

子妻父妾可能是夏朝的一種風俗。《括地譜》云:“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可以確定為夏人后裔的南匈奴人,也有這種子妻父妾的風俗。昭君出塞就經歷了這樣的遭遇。按匈奴人的祖制:王昭君先后嫁給南匈奴的呼韓邪大單于,以及他的長子復株累大單于和呼韓邪的長孫,共三任丈夫。

按《古本竹書紀年》:“禹立四十五年”。大禹在位45年,享年不祥。

   二世后啟:姒姓。

   夏啟:大禹之子。徹底廢除帝俊及黃帝的“一昭一穆,一幽一明”輪值帝制。即后世所說的“禪讓”。正如他的名字一樣,開啟了中國第一個集權統治的世襲王朝。按《古本竹書紀年》:“十六年,陟。”。啟在位16年,享年不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對帝俊、帝嚳、帝舜的探討—兼與李君鑒分析帝俊與祝融的關系
炎黃辨迷:黃帝軒轅
第114講 上古人物的母族與妻族
三星堆魚鳧王朝是有虞氏擴張時期的產物
研究之三-《山海經》記載的人物與中國上古帝王的聯系(一) - 天機網
[轉載]《山海經》與三皇五帝時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县| 扬州市| 浦东新区| 乐东| 应用必备| 柳林县| 棋牌| 海淀区| 台东市| 安泽县| 同心县| 绵竹市| 诸暨市| 墨竹工卡县| 云林县| 五大连池市| 资溪县| 库车县| 莱州市| 乃东县| 淮北市| 昭通市| 峨边| 西华县| 佛教| 金寨县| 西充县| 西城区| 晋城| 鲁山县| 理塘县| 肃南| 闻喜县| 荔浦县| 延长县| 二手房| 武汉市| 招远市| 华坪县| 安达市| 长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