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三古族——匈奴、突厥、蒙古族
——摘自流波《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
第五章 中華及世界族群淵源談
糯民后來逐步演化分支成中華和全世界眾多族群,糯民的血液浸透著人類族群演變的歷史,其中讓西方有深刻記憶的中華糯民三古族就有——匈奴、突厥、蒙古族。這三大民族都是糯民遷轉到長江以北后發展起來的游牧薩滿民族,是黃帝戰勝末代神糯(農)炎帝后部分族群向北向西隨地理變化而游牧化的結果。匈奴后期與白民有了少量的混血。突厥、蒙古族又是由匈奴演變分化而來,突厥部分與擴散在中亞西亞草原上的白民在人種上有同化現象,而蒙古族則基本保持中華黃種模樣。三大民族都信仰昆侖神和月亮崇拜,其首領都稱可汗、單于,都是黃帝軒轅的后裔。黃帝又稱大可汗天黿。匈奴、突厥、蒙古并中亞、西亞及歐洲、非洲早期首領稱可汗的部族、方國者無一不是黃帝軒轅族的后裔。在上萬年前,地球上還沒有形成其他文明力量,糯民們從長江流域向地球的各個地方演化分支,將“糯”的文明傳播全球而少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到了黃帝戰勝神糯炎帝逐步向父系社會過渡的過程中,特別是中華夏商周三代以來,民族部落的遷居擴散則多半需要靠一定的軍事手段來實現了。匈奴、突厥、蒙古三族都是在與中原政權周旋下成長起來,又向地球的其他地方猛烈進擊,從而給同時代的世界造成強大的破壞與震蕩。匈奴在當時強大的漢政權的打擊下只得西退,執“上帝之鞭”一路向西掃蕩過去,從東到西形成連鎖反應,造成“大近代”歷史上少有的族群遷徙運動,猶如多米諾骨牌直搗羅馬,在歐洲建立起大匈奴帝國。突厥同樣也在與相應時代強大無比的唐朝政權的較量失敗后西退,雖然再沒了其前輩匈奴的威風,但其特別的意義在于,突厥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終成大業——建立起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切斷中西陸上絲綢之路,引起歐洲封建主的恐慌,不得不尋求從海上到達中華之路,結果“發現”了美洲大陸,從而給 中華印第安人帶來滅頂之災。蒙古族比起前兩者來是幸運的,當時的中華正處于混亂沒有形成強大中原政權之時,從而造就了三大游牧族中入主了中原政權又給亞歐大陸帶來極大震蕩的中華游牧族。
● 匈奴
“匈奴”是糯民發展到北方后演變成游牧民族的主族群,在西北昆侖一帶形成氣候,故把昆侖提高到神來崇拜,“匈奴”實為“昆侖”之變音。《山海經·大荒東經》卷十四載:“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這段記載表明,匈奴與黃帝殺蚩尤和夸父有著密切的關聯:黃帝時代,匈奴已成為黃帝戰勝蚩尤和夸父的一支重要力量。黃帝勢力入主中央帝后黃帝系被神化為生化萬物的盤古“混沌”神——昆侖神。“匈奴”其后也就演變成“上帝之子”,是為黃帝后裔。《史記·匈奴列傳》開篇即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這告訴我們,在堯舜以前,北方一帶的白狄匈奴族系山戎、獫狁、葷粥等薩姆游牧族。“匈奴”二字急讀“胡”,王國維考證,“胡”一詞在匈奴人心目中即“天之驕子”,《漢書·匈奴傳》記述匈奴單于致漢帝的書信中就自稱“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匈奴”也與歷史人物“昆夷”、“昆吾”有關,與“昆侖”、“喀喇”、“混沌”等相關聯。另一條與匈奴相關的重要線索就是,司馬遷據《左傳》編入《史記·五帝本紀》中謂:“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集解》引賈逵曰:“縉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任縉云之官也。”《正義》:“今括州縉云縣,蓋其所封也。字書云縉,赤繒也。”又:“謂三苗也。言貪飲食,冒貨賄,故謂之饕餮。”綜合這些信史分析,縉云氏時的炎帝部族被黃帝勢力作為“三兇”流放“三危”,如此形成游牧族,從后來游牧北狄部族名稱看,就是后來的獫狁,這也揭示了北狄、匈奴、胡人等中華流放族成為后來的游牧族的歷史源流。
殷周時代,北方的鬼方、葷粥、獫狁等匈奴胡族更加活躍,秦漢之際強盛起來,統治大漠南北,建立奴隸制軍事政權,匈奴概念得以明晰確定。公元前200年暨漢高祖七年,匈奴大敗漢軍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迫使劉邦締結和親之約。漢武帝即位后對匈奴進行長期的全面反攻,使匈奴受到毀滅性打擊;西漢末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南匈奴歸順,流竄到中亞的北匈奴郅支單于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追剿。東漢初,匈奴勢力又有所抬頭,在反中央政權上發生意見分歧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東漢于公元73、89、91年向北匈奴發動進攻,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外蒙古杭愛山)、金微山(今阿爾泰山),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匈奴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開始向西戰略退卻。公元91年,北單于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漢將索班。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局勢得以穩定。公元137年斐岑于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司馬達率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北匈奴新的呼衍王率北匈奴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退序幕。公元160年左右,匈奴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公元290年左右,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征服阿蘭國,殺死阿蘭國王,西退匈奴元氣得以恢復。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于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進攻,東哥特人逃到西哥特,匈奴尾隨其后,追擊哥特人。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準備迎擊匈奴,匈奴人卻趁夜色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從背后抄襲西哥特軍陣,西哥特人慘敗,逃竄至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由于羅馬帝國對哥特人殘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羅馬帝國遭受沉重打擊。而此時匈奴人占據南俄羅斯草原休養生息,更加強盛起來,分三支西進:一支渡多瑙河,與哥特人一起進擊羅馬帝國;一支于公元384年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攻占愛德沙城;還有一支于396年侵入了薩珊波斯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匈奴此時正處于烏爾丁大單于的統治。公元400年,匈奴向西大規模入侵,奪取了整個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這一事件的連鎖反應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羅馬腹地進軍。公元408年,烏爾丁大單于在進攻東羅馬帝國時戰死沙場。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西羅馬帝國首都羅馬,而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在奧克塔爾大單于時已基本建立起來。奧克塔爾死后,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盧加大單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兩次率軍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后,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434年,盧加單于去世,他的兩個侄兒阿提拉和布列達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于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還要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445年,布列達單于神秘遇刺身亡,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唯一的大單于。阿提拉大單于把戰爭的矛頭指向了北歐和東歐。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中華史書記為三身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而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投降匈奴。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后,阿提拉大單于在447年大舉進攻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逼近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求和,雙方在448年簽定和約,東羅馬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磅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黃金。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里海,南到阿爾卑斯山,西到萊茵河,北到北海,盛極一時。450年,阿提拉大單于在完成了對歐洲東、北、南的征服后,將矛頭指向西羅馬帝國。阿提拉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從軍,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歐洲高麗族,今法國)發動進攻,勢如破竹,最終匈奴軍主力又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此時,面對共同的敵人,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放下他們的爭斗,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回,尋機與敵決戰。公元451年6月,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開了大決戰,西哥特國王戰死,余部也撤離戰場,而匈奴也損失慘重,無力再進攻,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452年,阿提拉率匈奴主力翻過阿爾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揮師直搗羅馬城。西羅馬皇帝萬分驚恐,只得派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453年,阿提拉大單于又娶了一名少女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卻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后,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于之位,打起了內戰。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到南俄羅斯草原。公元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之戰失敗;公元468年,又發動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戰死沙場,從此匈奴逐漸沉寂下去。匈奴從中國北方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各地不斷地征戰、遷居,與當地居民混雜、通婚、融合,作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5世紀前后逐步消失,漸漸同化到其他民族的肌體中去了。
● 突厥
突厥人是散落在西部、西北部、亞歐平原的匈奴人的后裔,崇尚狼圖騰,在葉尼塞河上游地區發展起來。《周書·突厥傳》載突厥人先祖與狼結合后,生下十男,十男長大后,各娶妻生子,各自為一姓,阿史那就是其一姓。公元5世紀中葉,突厥人成為柔然的種族奴隸,被迫遷居于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麓,為柔然奴隸主鍛鐵,被稱之為“鍛奴”。公元6世紀中葉,突厥在西域崛起,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合并了鐵勒各部并向西魏示好。西魏為了拉攏突厥共同對付柔然,把公主嫁給土門。公元552年突厥和西魏一起夾攻柔然,柔然阿拉瑰可汗自殺,柔然敗亡,突厥占領柔然故地,土門稱可汗,建立突厥帝國。土門可汗不久去世,龐大帝國被他的兒子和弟弟繼承,其子木桿可汗得到蒙古地區建立的東突厥汗國,其弟室密可汗繼承了西域疆土,包括準噶爾、額爾齊斯河流域、伊犁河流域直到怛邏斯河流域的廣袤地域,建立西突厥汗國。
公元553~572年,東突厥開始迅速強大起來,公元560年前后,木桿打敗契丹人,勢力到達遼河西岸。公元581年,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即位,西突厥達頭可汗拒絕承認沙缽略可汗名義上的宗主地位,東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引發內戰。達頭聯絡遼西的契丹進攻東突厥。隋文帝支持東突厥沙缽略可汗一同對付達頭。公元587~599年,東突厥內部紛爭不斷,隋文帝支持突利反叛失敗,卻承認突利的可汗地位并迎接突利在河套地區做隋的盟邦,使東突厥呈分裂狀。公元600年東突厥實際可汗都藍死,西突厥達頭可汗再次企圖統一突厥,并于公元601年進攻長安,公元602年進攻內蒙的突利。隋文帝策動西域各部落反叛達頭,達頭措手不及,西突厥迅速瓦解,達頭逃往青海。東突厥政權落到了親隋的突利可汗手中,隋文帝被尊為了突厥的保護者和“天可汗”。公元615年,東突厥始畢可汗叛亂,在雁門關大敗隋軍,隋煬帝本人幾乎成了俘虜。618年隋朝覆滅,中原開始內戰,東突厥實力急劇膨脹。624年,頡利可汗率突厥精銳騎兵打到長安附近,李世民力排眾議,反對遷都,率部與突厥大軍對峙,并以大智大勇力克頡利,東突厥敗退乞和。626年,李世民即位,頡利可汗再次發動10萬大軍直抵長安城下。唐太宗命打開城門迎敵,并親自率領小部騎兵沿著渭水向敵軍背后撲去,又一次神奇地讓頡利可汗及眾首領不戰而臣服。公元627年,為了繼續削弱頡利可汗,唐太宗支持薛延陀部反叛。公元630年,唐朝李靖和李世績率領唐軍猛攻頡利,擊潰其部落,頡利本人被俘。在隨后的大約50年中,東突厥汗國臣屬于中央政權。
再略述西突厥史況。突厥帝國的締造者土門可汗死后,其弟室密可汗繼承了西部地區,稱為西突厥汗國。這時波斯的薩珊王朝日趨強盛,對東羅馬帝國造成很大威脅,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于公元568年與西突厥結成反對共同敵人薩珊波斯的牢固聯盟,向波斯宣戰,這一戰爭持續到公元591年。公元575年,室密可汗去世,達頭可汗即位。公元576年,達頭對君士坦丁堡與柔然的殘部阿瓦爾人達成友好協定非常不滿,作為對該條約的報復,他派突厥騎兵去攻打拜占庭在刻赤附近(黑海沿岸)的潘蒂卡派。公元581年,突厥又兵臨刻赤城下,直到公元590年,他們才完全撤出該地區。西突厥于公元588~589年期間進入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完成了對興都庫什山以北的巴克特里亞的征服,西突厥汗國從哈密一直延伸到里海,以阿姆河南岸為界與波斯相鄰。如此強大的西突厥,由于達頭可汗妄圖重新統一突厥,被隋文帝動用政治手腕,鼓動西域的鐵勒族(回紇的祖先)叛亂,抄了達頭的后路,公元603年達頭逃往青海,西突厥立刻土崩瓦解。達頭之孫射匱可汗只獲得了塔什干附近一小塊地盤。但射匱可汗以此為中心,又開始了統一西突厥的事業。公元611年,阿爾泰地區的薛延陀部歸降于西突厥。公元611~618年間,射匱可汗統治著從阿爾泰山到里海和興都庫什山之間的地區,幾乎恢復了西突厥全境。其弟統葉護可汗時進一步擴張勢力,征服了叛亂的鐵勒部,重新獲得了對巴克特里亞的統治,并取得了對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區的霸權。公元630年,唐策動葛邏祿部反叛并殺害了統葉護,西突厥分裂為葛邏祿部和咄陸部兩部互相混戰。公元642年,咄陸部可汗進攻唐朝在哈密地區的屯軍而敗,逃往巴克特里亞,唐朝獲得了對西突厥汗國的宗主權。公元651年,咄陸部賀魯可汗得到葛邏祿部的承認,恢復了西突厥汗國,發動了反叛中原宗主權的叛亂。唐和回紇突厥人(從前的鐵勒部)結成聯盟,唐高宗派遣大將蘇定方直入準噶爾艾比湖擊敗賀魯,在楚河流域再次擊敗賀魯。公元657年,唐朝任命忠于中原王朝的突厥人阿史那彌射為咄陸部新可汗,公元659年,立另一位依附于唐朝的突厥人阿史那步真為葛邏祿部的可汗,西突厥臣服于唐,唐成為整個中亞地區的保護者。公元10世紀,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傳播到突厥部族,突厥族進入伊斯蘭化時代,各個部族紛紛在《古蘭經》面前宣誓皈依伊斯蘭教,西突厥人開始西遷。公元13世紀,突厥后裔在奧斯曼領導下獨立建國,史稱奧斯曼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經過幾十年擴張,占領了整個小亞細亞,又逐漸滲入歐洲的巴爾干半島,并于1453年攻占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改圣索菲亞教堂為清真寺,至此,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又存在了近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最終壽終正寢。土耳其繼續擴張,到16世紀,它的疆域東起波斯灣,西至匈牙利,北抵高加索,南到非洲北部,控制著紅海、黑海和地中海東部,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陸地絲綢之路通往歐洲的隘口。正是在這樣的前景下,哥倫布拿著西班牙王室致中國皇帝的國書從海上尋求到達中國之路,才有了后來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
● 蒙古
來到北方的古糯民有的進入了大漠森林,形成北狄匈奴游牧族群,在西進的過程中白民也加入進來,如突厥、回鶻中就有不少散布在中亞、西亞草原上的匈奴后裔與白民人種混雜后的混血裔民。而大部向北亞東北亞的糯民卻并沒有受到人種的感染,今天的愛斯基摩人、蒙古族就是散布于中華西北、北極圈、東北區域的匈奴后裔,保持著黃帝以來的黃種古老血統,屬中華東胡族系。而保持糯民農耕色彩的高麗(糯)即今朝鮮、大和(糯)即今日本民族從古到今還是水稻農耕民族。
公元4世紀中葉,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帶的鮮卑人的一支,自稱為“契丹”;居住于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則稱為“室韋”。蒙古部由室韋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唐時記載為“蒙兀室韋”。據《史集》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突厥部落打敗后只剩下了兩男兩女,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生息繁衍,大約經過了400多年的時間,部落逐漸興盛起來,并產生了許多分支。公元8世紀,由于人口增長,為了更好地發展,不得不分支外遷,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在遷出的蒙古人當中,有一位很有聲望的人,名叫孛兒帖赤那,以他為首的迭兒勒勤蒙古自稱為“乞牙惕氏”(乞顏的復數)。“乞牙惕氏”人遷徙到了斡難河源頭肯特山一帶,由狩獵轉為游牧。據《蒙古秘史》記載,孛兒帖赤那的十二世孫朵奔篾兒干死后,他的寡妻阿闌豁阿又生了三個兒子,傳說這三個兒子是感光而生的“天子”,是從阿闌豁阿潔白的腰里出生的,因此他們的后裔被稱為“尼倫蒙古”。在尼倫蒙古中,以孛端察兒為始祖的孛兒只斤氏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迭兒勒勤蒙古和尼倫蒙古,被統稱為“也克蒙古”(大蒙古)。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蒙古語系部落:
札刺亦兒:在遼代曾是強大的部落,有哲惕、脫忽刺溫、朵龍吉幾十個分支,游牧在斡難河流域。遼設札刺部節度使司統治他們,到12世紀時這個部落逐漸衰落。
塔塔兒:游牧在貝爾湖周圍,曾經十分強大,所以好多部落都以塔塔兒人自稱。后為成吉思汗吞沒。
蔑兒乞:游牧在色楞格河流域,金末還十分強大,最后為成吉思汗所吞沒。
遼金時期,蒙古地區還有三個強大的部落:突厥語族的克烈、乃蠻和汪古。
13世紀初,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諸部,建立大蒙古帝國。戰敗的部落,如塔塔兒、克烈、乃蠻被瓜分到各千戶。族屬不同、社會發展不平衡、方言各異的各部在統一的汗權統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經濟基礎、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
鐵木真經過數十年的征戰,終于統一了蒙古草原,于公元1206年春在斡難河邊舉行即位儀式,號稱成吉思汗,定國號為“也克·忙豁勒·兀魯思”,即大蒙古國。
成吉思汗立國后,頒布了一系列法典和制度,成了蒙古帝國的生活和法律準則,這就是著名的《札撒》。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派長子術赤帶領右翼軍前往蒙古高原北部征服“森林中的百姓”,進入謙河上游(今葉尼塞河上游)時,斡亦剌惕部首領忽都合別乞久慕成吉思汗盛名,首先率眾歸附術赤大軍,此后斡亦剌惕地區其他各部落相繼臣服。術赤軍隊進入乞兒吉思部,乞兒吉思部的首領們帶著金銀女子和貂皮人參等貢品前來降服。公元1211~1218年,成吉思汗對西遼契丹人展開攻勢,西遼滅亡。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由于蒙古汗國內部對誰繼承汗位有異議,成吉思汗死后大約兩年時間里,汗位無人繼承,這段時間暫由托雷監國。公元1229年,托雷以大局為重,在克魯倫河畔大會上宣讀了成吉思汗遺囑,窩闊臺登上權力頂峰。窩闊臺即位后,仍采取聯宋攻金的策略,于公元1230年7月親率大軍攻打金朝。公元1234年,蒙古和南宋聯軍攻入蔡州城內(今河南汝陽)后,金朝皇帝完顏承麟死于亂軍之中,金朝自此滅亡。公元1235年7月,窩闊臺開始入侵南宋,遭遇南宋軍民的奮力抵抗,蒙古軍只得撤兵等待時機。公元1231~1237年,蒙古軍隊對高麗進行征伐,最后高麗王降。公元1248年,窩闊臺的繼承人貴由汗在西行途中暴卒,公元1251年,蒙古諸王及大將等會于闊帖兀阿闌之地,共推蒙哥為大汗,歷史上稱之為蒙古憲宗。公元1259年蒙哥汗死后,帝國陷入汗位之爭,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展開激戰,戰事持續了四年,公元1264年春,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戰爭告一段落。公元1271年,蒙古軍隊打垮南宋王朝,忽必烈昭告天下,定國號為“大元”。
如果說匈奴、突厥都是在中原政權打擊下被動向西退卻形成西征奇觀的話,則蒙古是第一個因為征服了中原政權主動向西方開拓的中華游牧族。公元1235年,窩闊臺在和林召開大會,決議出兵遠征歐洲。這次出征的軍隊比較特殊,諸王、萬戶、千戶、百戶、那顏的長子們都參加了這次遠征,因而歷史上稱這次遠征為“長子出征”。公元1237年秋,蒙哥和貴由率軍出征俄羅斯,蒙古大軍沿伏爾加河北上占領梁贊城。公元1238年初,蒙古軍僅用5天時間攻克莫斯科,接著占領弗拉基米爾等十幾座城。公元1240年,拔都率軍攻陷基輔,基輔城的貴族王侯們逃往波蘭,俄羅斯全部領土被蒙古軍所占。公元1241年,蒙古大軍兵分兩路:拜答兒率北路軍進攻波蘭,拔都率南路軍進攻匈牙利。拜答兒所率蒙古大軍勢如破竹,攻破桑多米爾、克剌克夫,洗劫克剌克夫城,進入西里西亞,進攻其首都伏羅斯拉夫。拜答兒蒙古軍向匈牙利挺進,與拔都主力會合,一直打到西斯洛伐克。早在1219年,成吉思汗就曾率軍遠征花剌子模,征服花剌子模后,成吉思汗任命西遼人成帖木兒作為術赤的代表統治河中地區,并令諸子各留一部分軍隊受成帖木兒的指揮,但是由于蒙古人占少數,所以無法控制,秩序很混亂。而花剌子模國王札蘭丁于公元1221年逃往印度后,由于追擊札蘭丁的蒙古軍隊不適應當地氣候條件,于公元1223年撤回。公元1224年,逃脫后的札蘭丁由印度回波斯,在各地諸侯的擁戴下,重建花剌子模國,重登王位,建都帖必力思。公元1229年,窩闊臺即位后,派雪你惕部的綽爾馬罕率三萬軍隊征討札蘭丁,整頓波斯地區。公元1231年,札蘭丁在波斯西部的山區被當地居民殺死,綽爾馬罕的軍隊繼續向伊拉克進軍,由于不能適應當地氣候,轉向高加索以南地區,矛頭指向阿美尼亞和小亞細亞。公元1240年,亞美尼亞國王拜見窩闊臺,窩闊臺汗命其仍舊統領其地。公元1241年綽爾馬罕卒,拜住接位,繼續實施對小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的進攻。蒙哥汗即位后,秉承成吉思汗遺志,派他的六弟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公元1253年10月,旭烈兀率兵侵入伊朗西部,進抵兩河流域,目標指向木剌夷國(今伊朗境內)。旭烈兀率軍攜帶大批石弩和火器,一路克阿力麻里、撒馬爾罕,到波斯碣石城,告諭西亞諸王協同消滅木剌夷。公元1256年,旭烈兀統帥蒙古大軍渡過阿姆河,攻占木剌夷多處堡寨。公元1257年初,首領魯克那丁被蒙古軍隊殺死,他的族人也都被處死,木剌夷被完全平定。公元1257年3月,駐守阿塞拜疆的拜住來到軍中,旭烈兀偕同拜住等繼續西征,直指黑衣大食首都巴格達。攻克巴格達后,旭烈兀大軍繼續西進,公元1259年9月進兵敘利亞,公元1260年4月,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被占領。此時,傳來了蒙哥汗的死訊,旭烈兀只得留下怯的不花繼續攻打巴勒斯坦諸地,自己率軍班師回朝。怯的不花在攻打埃及時失敗,蒙古大軍的第三次西征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