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腰肌是一塊較為隱避的肌肉,對于它的損傷更是一個十分陌生的疾病。但是,這不等于這一疾病不存在。當我們認真、仔細的進行疾病的檢查、診斷之時,我們發現髂腰肌損傷也并非少見。如一些看似難以琢磨的癥狀、體征,經仔細分析,其中就有可能是髂腰肌損傷;而通過針刀微創手術治療,臨床癥狀、體征消失了,從而得到了證明。通過對髂腰肌損傷的診斷與治療,體會到,一個新的疾病的確診,真的須要下一番工夫才行。
髂腰肌屬軀干下肢肌,由腰大肌與髂肌組成,它是體內最重要的肌肉之一。
1、腰大肌 位于腰椎椎體與橫突之間的溝內,起自第12肋腰肋角與腰椎體側面、椎間盤、橫突根部和橫過腰動脈的腱弓。然后,沿骨盆緣向下外側走行,并與髂腰肌會合,在腹股溝韌帶之下進入大腿,抵止于股骨小轉子。
2、髂肌位于腰大肌的外側,呈扇形,起自髂窩。兩肌由腹后壁和髂窩下行并會合,其聯合腱經腹股溝深面,止于股骨小轉子。抵止腱與小轉子間有一個不恒定的滑液囊。
3、腰小肌 較小,只一部分人(約40%)存在。此肌起于12胸椎及第1腰椎體與其間的椎間盤。肌幅很短,呈梭形,繼之形成細長肌腱,緊貼腰大肌肌幅下行,在下端又展開,抵止于髂恥隆起。并以腱移行于髂筋膜和恥骨梳韌帶,一部分則止于弓狀線的恥骨部,故腰小肌為髂腰肌的一部分。
髂腰肌前面被覆以髂腰筋膜。在腰大肌前面的稱腰筋膜,較薄,內側固定于脊柱,外側與腰方肌筋膜相續;在股部做成股管(鞘)的后壁。髂腰肌筋膜與其包裹的髂腰肌為一密閉的腔隙,前方為腹股溝韌帶,后與外側為髂骨,內側為髂恥骨梳韌帶,腔隙內還有股神經與股外側皮神經通過。
髂腰肌的作用是:①使髖關節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時,可使軀干前屈,如仰臥起坐。②由于人類直立行走,髂腰肌用很大的肌力去屈髖和抬腿;因此,髂腰肌在骨盆與背下部的相對位置上起重要作用。③在坐位的姿勢下,髂腰肌基本上是縮短的,這與站立姿勢時,髂腰肌的功能狀態是完全相反的。④髂腰肌位于髖關節的前外側,一部分肌腱就抵止在關節囊上,故對關節囊有一定的保護作用;⑤髂腰肌在屈髖時雖有旋外的作用,但在站立時,旋轉的軸線經過股骨頭與髁間窩,而非經過大轉子,髂腰肌的止點位于軸線的外側,故還有髖關節的內旋作用。
髂腰肌是由髂肌和腰大肌共同組成的肌肉群,它們對于屈髖和下腰穩定性起著關鍵的作用,髖屈肌群在日常生活中,充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們的走路、跑步、爬山、上樓梯、上車等等,都需要用到它。
腰大肌在腹直肌深層,使腰椎前屈和側屈,內收髖關節。 髂肌位于腹直肌下髂窩內,功能與腰大肌相同。
為什么髂腰肌很重要?
那么,這么一塊小小的肌肉,到底和我們的身材有多大的聯系呢?
髂腰肌過弱的影響
跑步吃力
如果髂腰肌很弱,屈髖的能力就會下降,這就意味著你抬腿的能力會變差,不論是從椅子上站起來、還是走上坡路,都會覺得更困難。
對于跑步的寶寶們來說,步幅則會大大降低。
小腹外凸
因松弛而逐漸衰退的髂腰肌,無法正常保持在脊椎與骨盆位置上。
當姿勢不佳,骨盆傾斜后,原本應處于緊張狀態的腹肌與背部就會松弛,繼而讓內臟下垂、沉積到下腹部,如此一來便造成小腹外凸。
腰痛
髂腰肌的緊張容易造成骨盆前傾,增加腰椎前凸的角度,導致腰椎后側壓力增大,豎脊肌下腰段位長期處于緊張縮短狀態,誘發腰疼,很多人逛街也會腰痛基本也是這個原因。
臀部下垂
骨盆前傾繼而導致臀大肌長期處于拉長狀態,造成臀大肌無力,臀部下垂。
髂腰肌出問題的誘因
缺乏鍛煉且緊張縮短
長時間以膝部高于髖關節的坐姿,坐辦公桌前時身體過度前傾,坐沙發時抬腳放板凳上,都會使髂腰肌處于長時間緊收縮的緊張狀態。
而髂腰肌平時又缺乏針對性訓練,繼而造成其“又弱又緊”的結果。
經常練到卻忽視拉伸
比如,在直腿仰臥起坐中,身體更多的會采用髂腰肌等屈胯肌群把自己拉起來,而非使用腹肌,也就是說,在做直腿仰臥起坐的時候,更多是其他肌群發力,而非腹肌。
1.髂腰肌痙攣 曲綿域教授在《實用運動醫學》一書中寫道,在劇烈跨越活動中的一側髂腰肌損傷時,常急驟發生腹深部的劇烈疼痛,雙手抱腹,不能直立,臥位時腿不能伸直。休息后可以緩解。
2.髂腰肌損傷 當骨盆前傾時,腹腔的重量一定向前移動,將引起腹部的膨出;這樣將引起髖關節的后移。這種損傷將引起涉及背下部、腹部、腹股溝和大腿上部疼痛,很似內臟痛。臨床檢查:①仰臥式:應按T12~L5(上腹部至下腹、直至股骨小轉子的順序依次檢查,尋找其壓痛部位。在檢查腹部時,應腹腔臟器推開,捫到腰大肌至股骨小轉子順序檢查);進一步捫及小轉子,其壓痛部位即是損傷處。在腹部,在臍下外5mm內,以緩慢的手法按入腹部,以環形方式移動指尖,將內臟推開。當觸到腰肌時,即可找到敏感區域,可斷定為腰肌損傷。將檢查移至腹股溝區和股骨小轉子處。在小轉子處有壓痛者為小轉子腱圍結構(滑囊炎、腱末端炎等)損傷。②仰臥起坐:髂腰肌損傷病人多不能完成此動作,或者完成過程中有髂腰肌的疼痛,包括腹部、髂骨部及其髂腰肌的起止點處疼痛。
3.股骨小轉子腱圍結構損傷 曲綿域教授在《實用運動醫學》一書中寫道,跨欄時,有屈髖抗阻時痛。當健膝30°屈曲,患髖置“4”試驗位(股骨外旋,小粗隆轉向前方)時,可有小粗隆觸痛(注意與健側對比)。這是針刀微創手術治療的最重要的部位。
4.髂肌血腫與股四頭肌麻痹 曲綿域教授在《實用運動醫學》一書中指出:髂腰肌損傷是血腫的主要原因,髂肌下血腫多壓迫股神經和股外側皮神經,引起股四頭肌麻痹。其受傷原因多為高處落下時臀部著地致傷。在髂肌纖維斷裂,造成活動性出血形成血腫并流注到髂窩后,從而形成神經卡壓綜合征。
一、體表標志
恥骨下支與股骨小轉子。股骨小轉子位于比較隱蔽的部位,也是一般醫生不十分熟悉的骨性標志。股骨小轉子在股骨大轉子的對側的下方,它被股內收肌群在前方覆蓋,如果內收肌緊張,就無法觸到小轉子。
在尋找此骨性標志時,首先要病人放松髖關節,讓內收肌處于松馳狀態,這樣易于觸到骨性標志。小轉子被夾于恥骨下支與股骨上端之間,故在恥骨下支之外方,股骨的上端可觸到一個骨性突起。此突起的上端可觸及髂腰肌腱。此時應囑病人做仰臥起坐的姿勢,此時在小轉子的手可感受到髂腰肌在收縮;如果此時讓病人做髖關節活動,則可清楚感到小轉子在活動。通過以上檢查,可確定小轉子確切的位置。
二、定點
股骨小轉子壓痛點;
三、消毒與麻醉 皮膚常規消毒,戴手套,鋪無菌巾,局麻后行針刀術。注射麻藥時,一定要準確無誤。
四、針刀微創手術操作
在患側股骨小轉子處,固定小轉子骨面,并摸清髂腰肌肌腱,刀口線與肢體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剌入皮膚并至小轉子骨面。調整針刀達小轉子上緣,刀口線與其腱纖維走行垂直,切開髂腰肌腱3~5刀,感到肌腱張力有所降低,疏通剝離后即可出刀。
1、髂腰肌是一個很少提起的肌肉,它的功能也不為人們熟悉,所以它的損傷也是一個十分隱蔽的疾病,在診斷上相對困難得多。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病人都是經過多方治療而未愈的。所以了解髂腰肌的精細解剖十分重要。
2、在髂腰肌損傷的診斷上,要分清類型對癥處理,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3、目前,對髂腰肌損傷,針刀微創手術只能做止點的手術。因此,對于針刀不能處理的部位的損傷,要結合其他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