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此大格局下舉辦青銅文明專題對話展尚屬首次,展覽分為“殷商青銅文明”、“商文化之南傳”、“古蜀青銅文明”三大部分,旨在展示三千多年前商代區域文明的特色和它們的內在文化關系,以黃河、長江兩大文明的對話為線索,呈現文明間接納、融合、反哺的過程。
展覽萃集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湖南寧鄉青銅器群等多處中國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一級文物占比80%。展覽開幕式上,各參展單位的代表分別向與會觀眾介紹了各單位帶來的最具代表性器物,其中不乏斷代標準器、鎮館之寶、首次公開展出文物等一批“國寶級”器物。
公元前16世紀,勢氣正盛的中原商王朝大軍揮師南下,進入長江流域,在湖北黃陂建立據點,修筑盤龍城。從此以后,南方的銅礦資源通過盤龍城被運往北方,北方的青銅冶鑄技術也被帶到了長江流域。本次展覽的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研究員在展覽開幕式上強調,“這一歷史事件改變了中國青銅時代的面貌,長江流域的文化生態從此改變,開啟了長江文明的新時代。”
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主要青銅遺址分布圖
商王朝遷都殷墟后,黃河流域的青銅文明到了鼎盛階段。與此同時更廣闊的區域被納入了以青銅禮器為核心的等級秩序范圍。以盤龍城的出現為契機而發展起來的江西瑞昌銅嶺遺址、吳城遺址和牛城遺址,湖南寧鄉炭河里遺址,以及四川三星堆、金沙等遺址,成為長江流域早期青銅文明的共同代表。
展覽一開始,來自殷墟的若干件重器展現出商王朝的鼎盛隆昌及高度發達的黃河流域青銅文明。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銅方鼎,以其典型的器型和紋飾作為武丁時期的斷代標準器。大方鼎規格甚高,供高級貴族使用,此物體現了商王室的祭祀制度。
北方的鑄銅技術南下,長江流域居民在擁抱、接納的同時,將青銅這一物質載體與本土精神信仰、生活傳統和審美趣味結合起來,推陳出新。湖南寧鄉出土的大禾人面紋鼎器身呈長方體,器腹四面各裝飾一張高浮雕人面,額部兩側有云雷紋以及象征性的角、爪作裝飾。商、周青銅器常以獸面作主題紋飾,此鼎是目前全國唯一以人面為飾的青銅鼎。“這一寫實的人面紋飾的淵源與解讀還有不少謎團,但其造型、鑄造工藝方面與中原青銅器是有密切聯系的”,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朱乃誠主任介紹道。
湖南寧鄉·人面紋大禾鼎(左) 殷墟·司母辛鼎(右)
湖南寧鄉·人面紋大禾鼎(左)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右)
長江流域對于南下的中原青銅傳統是有選擇地接納,因其本土的文化基因也很強大,有改造、創新的能力,后反哺了中原文明。觚、爵、斝皆為酒器,常作禮器陪葬,是中原商王朝的典型器物組合;在盤龍城出土的這組觚爵斝形制、紋飾與組合形式都呈現出典型的商文化特征,表明盤龍城與中原商文化關系密切。
長江流域的尊比中原的尊要大,岳陽博物館藏的犧首獸面紋尊是典型的南方大口尊風格,大敞口,高圈足,頸部飾有三道弦紋,腹部飾散列式獸面紋,肩部有3個大圓雕犧首和3只立鳥相間排列,犧首為后鑄。此尊與三星堆2號器物坑中的一只尊頗似,顯示三星堆銅青銅器與長江中游關系密切。
湖南寧鄉·犧首獸面紋尊(左)三星堆·銅尊(右)
大鐃為樂器,是南方特色青銅器之一。黃河流域的鐃則很小,這亦是長江流域的融合與創新。象紋獸面紋銅鐃,湖南寧鄉出土。此鐃呈褐綠色,主紋為粗線組成的獸面紋,遂部飾一組相向站立鼻子相連的象紋,體形巨大,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重的一件銅鐃,被譽為“鐃王”、“商樂之王”。
湖南寧鄉·象紋大銅鐃(左) 殷墟·銅鐃(右)
在已發現的古蜀文化遺址中,以三星堆遺址和后續的金沙遺址延續時間最長、出土遺跡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它們是古蜀文化發展中的兩個重要階段。古蜀文明是一種以神巫文化為重要特質的獨特青銅文明,明顯區別于黃河流域青銅文明,大量出土人像、人頭像、人面具以及神樹造型的青銅制品。
青銅時代,銅器進入了社會層面,被賦予了諸多意義,但其并不是唯一的物質載體,展覽中也展出了其他材質的器物,意在展示另一個角度的對話。
殷墟出土了為數眾多的甲骨,金沙遺址在其“祭祀區”也發現了19片卜骨,用龜甲占卜在三星堆文化中并未發現,在金沙遺址中卻突然出現了這種現象,而黃河流域的商周王室有成熟的占卜傳統。據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助理王方研究員介紹,“殷墟的卜甲主要用龜腹甲,刻有文字符號;金沙卜甲龜腹甲和龜殼皆有,未見刻有文字符號,但布滿鉆、鑿和燒灼的痕跡,可以推斷古蜀人用龜占卜的習俗及卜甲的形制應是受商周文化影響。”同一材料的用法不同,這也是有學習又有所改造的一項例證。
卜甲 金沙(左)殷墟(右)
二里崗、殷墟遺址所在的中原商王朝,長江中下游的盤龍城遺址、寧鄉青銅器群所在遺址,三星堆、金沙遺址所在的古蜀文明等不同區域的陶器遠不似青銅器這般有復雜的變化,共性較為顯著。這也說明青銅是進入社會層面的物質載體,是服務禮制、規范社會的時代表征物。
陶器 殷墟(左)三星堆(右)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了數量驚人的象牙,有成噸重,表明象牙對古蜀文化有特殊意義,可能是祭祀時巫師手中的祭祀用品。展覽中展出金沙遺址出土的象牙。
湖北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金片綠松石鑲嵌龍形器是目前已知早商時期最為完整的鑲金器物,反映了該墓葬極高的規格。器物為綠松石片鋪塑成形,嵌以金片,出土時,器物周邊還曾見有黑灰色物質,應是綠松石所鑲嵌器物的痕跡。這是此物首次公開展示。
青銅器作為一個時代的典型器物,遙遠又神圣,復雜又富于意義,當今的我們對其理解力、感受力都十分有限,對于大多數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公眾而言,要如何聆聽兩大區域文明間的對話呢?
【來源:弘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