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堅持
指個體發現目標難以達到,要求自己作出加倍努力,并要求通過個體不斷的努力,使目標最終實現。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翁阿甘智商并不高,他面對挫折的方法就是忽視它并堅持不懈地努力,最后贏得了人們的尊重,贏得了自己的事業,也獲得了自己的生活。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成功就在于最后的堅持之中。
2.表同
指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成功時,將自己比擬為某一成功者,借以在心里減弱挫折產生的痛苦;或者迎合能滿足自己需要的人,按照他們的希望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動,來沖淡自己的挫折感,并以此求得內心的滿足。
當一個人在沒有獲得成功與滿足而遭遇挫折時,將自己想象為某一成功者,效仿其優良品質和其獲得成功的經驗和方法,能夠使他的思想、信仰、目標和言行更適應環境和社會的要求,增強自信心,減少挫折感。例如,大學生常以一些歷史名人、科學家,或小說中所欣賞的人物、老師甚至同學作為自己效仿的對象,建立自己心中的榜樣,并依照榜樣進行積極的自我激勵與自我暗示,用成功代替挫折。
3.補償
即當個體行為受挫時,或因個人某方面的缺陷而使目標無法實現時,往往以新的目標代替原有目標,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來補償因失敗而喪失的自尊與自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如某大學生沒有當上班干部,無機會表現自己的能力,于是便努力使自己的成績名列前茅。又如,某大學生戀愛失敗了,便積極參加文體活動,用成功來補償失戀的痛苦。
應該注意的是,補償的行為反應并非都是積極的。由于個體要實現的目標有高尚與平庸之分,挫折后對補償的選擇也有進取與沉淪之別,因而決定了補償有積極與消極之分。如果補償選擇的新的目標和活動符合社會規范和人的發展需要,這時的補償反應行為是積極的、有益的。如果補償選擇的新的目標和活動不符合社會規范或有害于心身,雖然,這種補償的反應行為即使自己暫時獲得了心理平衡和心理滿足,也無助于心理健康發展,有時還會自暴自棄甚至墮落犯罪,危害他人與社會。
4.升華
即用一種比較崇高的具有創造性和建設性的目標代替,借以彌補因受挫而喪失的自尊與自信,減輕痛苦。升華是最積極的行為反應,從古至今演繹出綿綿佳話。如古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賦《離騷》;左丘失明寫《左傳》;司馬遷受辱著《史記》。
不僅如此,升華還是一種富有建設性的行為反應。它使人在遭受挫折后,將不為社會認可的動機和不良的情緒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使其轉化為有利于社會并為他人認可的行為。如一些貌不驚人的大學生最初在社交活動中受到制約,于是他們在學問、個體思想道德修養上下工夫,學習成績出類拔萃,品德優秀,為同學所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