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注釋】子:有地位有學問的人,也泛指男子,在論語里專指孔子。
說:通“悅”,喜悅。
慍:惱怒
【譯文】孔子說:“學了新的知識,能時常溫習、反思、運用,并且有更多的心得和進步,不是很喜悅滿足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曾子:孔子的學生曾參。
?。悍词?br>忠:盡心竭力
傳:傳授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3、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br>
【注釋】道:通“導”,治理。
乘:sheng,輛,專指戰車的數量,每乘戰車配備四匹馬,一百名士兵。
敬事:嚴謹認真的做事
時:農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4、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注釋】弟子: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
入: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
弟:通“悌”,對年長之人的尊敬,對年幼之人的愛護。
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br>
5、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dàn改?!?br>
【注釋】重:莊重、自持。
固:掌握牢固
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6、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行:指行為舉止等。
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譯文】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br>
7、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br>
【注釋】就:靠近、看齊。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8、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br>
【注釋】患:憂慮、怕。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9、子曰:“為政以德,譬4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r>
【注釋】北辰:北極星。
所:處所,位置。
共:同拱,環繞的意思。
【譯文】孔子說:“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10、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br>
【注釋】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
蔽:概括的意思。
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一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純正。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老用戶請登錄后看全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