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醫”醫療聯盟成立3年多來,相繼成立18個專科聯盟,輻射全省不同層級的215家基層醫療機構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陳新宇教授在永州市道縣中醫醫院義診。劉梨 攝
“湘中醫”醫療聯盟針灸推拿康復聯盟專家在湘西十八洞村義診。曹佳男 攝
趙鴻 劉梨 唐江澎
生病的我在這頭,好醫生在那頭……這曾是許許多多基層患者最深的痛。
不過,對于漣源的陳秋生(化名)來說,省會醫院的專家就在身邊。不久前的一天,陳秋生在漣源市中醫醫院接受膽囊切除手術后出現黃疸,膽管引流管有膽汁引出。當日上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普外微創外科主任張文興教授恰好在其所住的病房查房。膽道下段梗阻,必須馬上手術!張文興建議患者立即轉診長沙,并迅速通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做好術前準備,當日中午就為患者做了急診手術,避免了不良后果的發生。
據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陳新宇教授介紹,自2014年12月該院牽頭成立湖南省首個中醫醫聯體——“湘中醫”醫療聯盟以來,近3萬名基層患者在家門口享受到了省級大型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
陳新宇表示,3年多來,該院堅持從三個方面著力,幫助基層機構逐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目前,“湘中醫”醫療聯盟相繼成立內科、外科、針推、骨傷、疼痛、婦兒等18個專科聯盟,輻射全省14個市州,涵蓋了地市級中醫院、縣級中醫院、部分綜合醫院等在內的215家不同層級醫療機構,成為湖南省一體化大中醫公共服務平臺。
舉措1
特色醫療“植入”基層醫院
“跨區域專科聯盟的搭建和細分,不僅僅是專科之間的交流合作,更是牽頭醫院幫扶縣級醫院建設名類齊全的特色專科,幫助基礎薄弱的專科逐漸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據陳新宇介紹,在“湘中醫”醫療聯盟的建設過程中,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優勢專科群的技術力量為支撐,將一批國家級重點中醫專科的特色技術、特色療法、特色制劑直接“植入”到下級醫院,為基層醫院打造培養了一批名科名醫,充分發揮了這些優勢專科對基層的技術輻射和帶動作用。
在“湘中醫”醫療聯盟風濕專科聯盟成立之初,該院風濕科利用中醫在風濕病治療領域的專科優勢和自身積累的經驗,幫助新晃、道縣、安鄉、汝城等縣級中醫院新建風濕科,并幫助其逐漸走向標準化。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下到基層指導的醫生在省內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如風濕科王莘智教授的微信聯系人中約有3000人都是基層患者。
“湘中醫”醫療聯盟肛腸專科聯盟成立后,該院通過提供技術指導及學科管理經驗,使很多縣級中醫院肛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甚至成為所在地區的重點專科、行業標桿。
至今,“湘中醫”醫療聯盟外科聯盟已為保靖縣、桃源縣、邵陽縣等地的45家縣級中醫院培養了50名微創外科主任,提升了湖南省微創外科的整體水平。
舉措2
利用信息平臺實現遠程協作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是湖南省中醫藥數據中心依托單位,“湘中醫”醫療聯盟充分利用湖南省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統一信息平臺、共享區域資源、協同醫療服務,逐步實現遠程會診、遠程教育、遠程檢查檢驗和藥物配送、醫療檔案互信、信息共享等。
“湘中醫”醫療聯盟肝病專科聯盟自主研發的“中醫藥防治慢性肝病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了區域內外聯盟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與集成,慢病管理模式已在肝病聯盟40余家醫院廣泛推廣應用,可實現慢性肝病患者從門診、住院延伸到出院后長期隨訪的全程疾病信息管理。目前2萬余名患者在該平臺建檔,醫生可隨時隨地為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同時,肝病專科聯盟還建立了中醫藥防治重癥肝炎中醫臨床路徑推廣應用管理小組,完善推廣可更新的重癥肝炎中醫藥防治技術體系,并結合應用單位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重癥肝炎中醫藥防治規范在基層推廣應用的示范模式。
影像科一直是大部分基層中醫院的短板,在高級醫技人員配備、實際技術水平和設施設備方面與同級人民醫院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影像專科聯盟成立后,醫聯體內部可實現影像檢查遠程閱片、影像處理打印,“基層拍片、上級診斷”逐步成為常態。
舉措3
危急重癥轉診實現精準對接
“‘湘中醫’醫療聯盟成立后,聯盟內開放危急重癥、疑難雜癥、特殊病例患者等向上轉診的綠色通道,實現精準對接,確保這些患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住進上級醫院。”陳新宇表示,近年來,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動減少常見病、多發病、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同時幫助各基層醫院、社區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等,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患者提供治療、康復、護理服務。
據了解,聯盟內制定了明確的雙向轉診流程,直接護送危急重癥患者住進病區,科室代辦住院手續;對轉診患者確保24小時內安排床位,病房負責醫師24小時內首次查房,科主任48小時內查房,疑難危急重癥隨時查房會診,并及時向轉診的基層醫院醫生聯反饋病人診療情況。近年來,僅通過“湘中醫”醫療聯盟肝病專科聯盟“中醫藥防治慢性肝病信息管理平臺”,從基層醫院轉診的重癥肝病患者就有近600人次。
同時,對急性病恢復期、術后恢復期及穩定期患者暢通向下轉診通道,在達到轉診條件后,將其轉至下級醫療機構繼續治療和康復。下轉康復期的病人時,上級醫生將提前通知基層單位,提供下轉病人的有關資料,并指導后續治療和康復工作。
3年多來,“湘中醫”醫療聯盟通過義診、查房、會診、手術、學術講座等活動,力促優質資源下沉,建立起了省內“半天流動治療圈”。
在社區做針推,專家遠程確定治療方案
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入針推康復專科聯盟
60多歲的彭昱前(化名)不久前因腰痛加劇,在天心區青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治療,并登錄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推康一體化遠程會診平臺”尋求幫助。
通過與基層醫生和病人的視頻交流,該院針灸推拿康復科葉勇副教授根據病人胃切除手術后疤痕增生變硬、骶髂關節錯位等情況,提出了手法整復錯位骶髂關節、增加骶髂關節局部穴位及腹部疤痕區穴位針刺治療的建議并被采用,如今逐漸恢復中的彭昱前非常開心。
去年10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與天心區衛計局簽約共建康復專科聯合體,天心區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入湘中醫針推康復專科聯盟,網點內的所有單位都可實現數據交換。如市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時,接診的社區醫生可以將病人基本信息通過書面或視頻交流的方式和湖南中醫附一針灸推拿康復科的醫生進行交流,上級醫生便可相應作出處方下達和治療指導。
同盟者說
人才梯隊逐步形成
汝城縣中醫醫院院長陳志強:
我們加入“湘中醫”醫療聯盟兩年了,現在醫院無論是就醫環境、醫療質量還是醫療技術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聯盟通過采取醫院領導互訪機制,對基層醫院進行“傳、幫、帶”活動,為醫師提供規范化培訓、進修,并對重點科室進行“一對一”幫扶,不僅給醫院帶來了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經驗,也為醫院培養了優秀人才,形成了人才梯隊。
中醫婦科從無到有
新田縣中醫醫院婦產科主任劉小紅:
以前我們婦科門診基本呈半關閉狀態。自2015年“湘中醫”醫療聯盟專家在我們科定期坐診并開展遠程指導后,我科的門診人次年增長20%以上。實現了中醫婦科從無到有、就診患者從少到多的蛻變,為當地群眾就醫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重點特色專科初見雛形
鳳凰縣民族中醫院肛腸科主任龍再文: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專家不僅幫助我們建立肛腸科,還派權威專家長期坐診指導,接收我科醫生免費進修學習,從專業技術到專科學科建設對我科進行全方位指導。目前,我科已經發展成為醫院的特色專科,也是鳳凰縣境內第一個以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疾病的重點特色專科,年診治病人數從建科初期的300余人次增長到4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