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家長跟我反映孩子在家里特別懶散。生活上,晚上睡得特別晚,而且讓孩子刷牙洗臉比登天還難,前腳剛催完刷牙洗臉,孩子答應得好好的,后腳就躺在床上,衣服也不脫,蓋上被子就睡覺。
學習上也是一樣,特別懶散。晚上做作業,做了沒有十分鐘,就說特別累,想睡一會兒再做,結果一睡就睡到大白天。實在沒辦法,有時就催孩子做作業,結果孩子遇到稍微難一點的題目,就說自己不會,讓家長協助,不愛動腦筋。
小林懶散的習慣在學校也有所顯現,有好幾個早上,發現孩子在抄別人的作業。上課的時候,不管老師怎么拍著黑板,強調這個知識點的重要性,孩子還是不記筆記。
之前學校做教室清潔評比,剛好輪到小林這一組負責清潔,小組長安排小林拖地板,結果其他孩子都做完了,地板還沒開始拖,原來小林想方設法的偷懶,一會兒去上廁所,一會兒去外面逛逛,一會兒要喝水,就是沒看到做清潔……
孩子懶散通常表現在兩個方面:思想上缺乏主動性,不愿意積極去思考問題.做事情喜歡依賴他人,缺乏責任心,同時在生活上沒有規律,不愛講衛生,逃避應有的勞動。
孩子為什么會偷懶散漫呢?主要是有三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每個偷懶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對勤勞的爸爸媽媽。
這樣的做法,容易讓孩子失去做事的興趣,而且會感覺別人幫助自己做事情習以為常,甚至可能導致孩子從內心反感勞動,什么都不愿意干,什么都干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依賴思想,做事情總希望父母幫她做完。
第二個原因、孩子依賴心較強有畏難情緒,內在驅動力不足,
有畏難情緒。可能是曾經可能受過挫折,對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躲躲藏藏,沒有信心不愿意接受挑戰。
內驅力不足。孩子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比如想提高自己的成績,只有孩子內心有這個強烈的想法,自己才愿意持續保持一種努力的狀態,以達到提高成績的結果。
這個內部動力就叫做內驅動力。當有了內驅動力的時候,不管咱們家長是否監督孩子做事情,她都不會偷懶。當孩子缺乏內驅力就容易有得過且過,做事情就不會認真。喜歡偷懶,只要能蒙混過去就可以了。
第三個原因、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周圍環境的人缺乏時間觀念,做事情缺斤少兩,不果斷利落。那么容易讓孩子形成懶散的不良習慣。比如孩子周邊的朋友如果喜歡偷懶,走捷徑,孩子也容易依葫蘆畫瓢學。
第四個原因,咱們給孩子的要求太高
以上是孩子懶散的原因分類,當孩子養成了懶惰的習性,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會讓孩子懶于參加各種有益于自己的活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懶于去思考,不動腦。懶散是孩子成長的一大障礙。
那么如何讓孩子改掉偷懶散漫的習慣呢?我總結了四個步驟:
第一、了解孩子偷懶的原因。
如果是孩子對這個事情不感興趣,所以偷懶。那么咱們就應該從培養孩子興趣的方法入手來改正孩子偷懶。
比如做作業孩子喜歡偷工減料,原因是孩子找不到做作業的興趣。咱們就思考怎么讓孩子做作業變得有趣?只做一個效率比賽榜,記錄每天孩子做作業的時間,比前一天少花5分鐘,就給孩子獎勵一個“小太陽”標記。
比如之前小林不愛洗臉漱口,是因為他不喜歡哪個牙膏的味道,還有面巾的顏色。后來跟他媽媽溝通,給孩子換成了卡通陶瓷洗漱杯,另一種口味的牙膏,以及孩子喜歡的奶黃色的面巾,孩子就沒有再在洗漱上偷懶了。
第二、給孩子塑造目標,讓孩子動起來。
當孩子有目標的時候,做起事情來比沒有目標更快速。所以咱們應該給孩子塑造一個孩子追逐的目標,注意:這個目標應該要和孩子的需要相結合起來。
比如孩子想要看書。咱們可以制定一個看書的目標:一個月看兩本書。同時把這個目標分成每天看多少頁書的小目標,比如第一天多少一頁到多少頁……孩子實現每個小目標會有成就感,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更有驅動力持續的做下去不偷懶。
比如小林不愛做清潔,后來整個班上做了一個清潔小標兵的評比,小林就特別的努力,為啥呢?為了拿到一個小標兵的稱號…….
第三、保持孩子的內驅力,制定計劃并且嚴格執行,未完成承擔后果。
有了計劃,就要監督孩子做,事情務必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孩子如果散漫,不按照計劃做,讓孩子承擔偷懶散漫的后果。比如孩子本來計劃早起,結果懶床,那么會承受懶床的后果——遲到,更容易讓孩子加深印象慢,避免再懶床。
第四、適當讓孩子參與勞動。
孩子從小的時候就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咱們可以想一想,一個熱愛勞動的孩子怎么會懶惰呢?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明天繼續為大家分享《100個好習慣》系列81——孩子表達能力差,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