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發布了2018-2019年度美好生活指數最高的10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榜單,長沙上榜。圖為夜色中的芙蓉廣場。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攝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凌晴
2018年,中國哪些城市生活最美好?長沙人用響亮的聲音為城市“站臺”。
前晚,在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8-2019)美好生活數據發布之夜》現場,長沙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舒行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長沙的老百姓對以住房和養老為代表的民生改善領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地在增進民生福祉上下大力氣、真功夫,交上無愧于人民的答卷。
不止于此,在“中國美好生活指數”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三個維度的坐標系上,“尖子生”長沙的作答都很吸睛。
三個維度 量化長沙百姓的真知實感
據悉,2018-2019年度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采用的“中國美好生活指數”體系,包含3個一級指標,38個二級指標。3個一級指標是: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單單“幸福感”這個指標,長沙就甩出了“王炸”——連續11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長沙既有馬王堆漢墓、千年學府岳麓書院、銅官窯等文化遺存閃耀著璀璨光芒,也有當下享譽世界的“媒體藝術之都”“東亞文化之都”等文化名片。三度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再度捧回“長安杯”……長沙人的安全感、獲得感,無一不“爆棚”。
尤其在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時間節點,這個調查更是明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真諦。
40年來,長沙經濟總量從不足20億元先后跨越百億元、千億元臺階,再跨越萬億元大關,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40年來,長沙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8倍,由“五一路時代”邁入“湘江時代”,開拓了“一江兩岸、比翼齊飛”的城市新格局,躋身國內新一線城市;40年來,長沙城鎮、農村居民收入(扣除物價增長因素)分別增長20.1倍和25.7倍,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3.97平方米增加到40.4平方米,老百姓獲得感越來越強,幸福成為長沙的鮮明標識。
每個片段 共同構建星城美好生活
長沙的美好生活,有著怎樣的輪廓、聲音、溫度?包括住房條件、生態環境、經濟發展質量、政府服務意識、食品安全、文化自信、養老質量等在內的二級指標,成為描摹它的一桿尺子。
它是透徹的天空、清澈的河水——
出門前打開手機刷一刷空氣質量指數,曾是不少市民的習慣,但隨著去年“長沙藍”成為常態,它被不少市民淡忘。2018年,長沙藍天保衛戰初戰告捷,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78天,較上年增加16天。與此同時,湘江長沙段水質達到Ⅲ類以上,城市供水水質合格率100%,新增20萬農村居民用上自來水。老百姓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明顯提質。
它是房價帶來的“穩穩幸?!薄?div style="height:15px;">
長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持續保持“房價洼地”優勢,這是去年長沙“反炒房”攻堅戰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為創造良好營商環境提供了持續保障。
它是老街巷的新模樣——
2018年,長沙劃定城市有機更新單元24個,改造老舊社區50個。不久前,白果園化龍池有機更新及歷史步道項目化龍池段一期正式開街,古色古香的青磚黛瓦與整飭一新的居民生活設施,在這里完美融合。
它是表盤里的嘀嗒聲——
15分鐘能做些什么?在長沙,步行15分鐘內就能抵達社區醫療、公共健身、文化活動等14類公共服務的現場。去年起,長沙全力推進“一圈兩場三道”建設,建成“15分鐘生活圈”241個。
它是機器不歇的轟鳴——
去年市委、市政府開展“千人幫千企百日大行動”,截至今年2月1日共解決企業各類問題4435個,兌現政策獎補34.7億元,促成意向融資352.7億元,實際發放貸款120.5億元。同時,長沙大力實施“630攻堅”,凈增電力容量接近前5年總和,在歷史用電負荷峰值下,實現了企業不拉閘、居民不限電。機器轟鳴中,企業發展的信心更足了、預期更穩了。
……
城市品質的“升級版”,是民生福祉的“新改善”,是動能轉換的“加速度”,是營商環境的“強磁場”……是長沙市民身邊的每一個片段,它們共同構成一座城市的“美好生活指數”。
實際上,美好生活,是一個時代,是一座城市,是你的當下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