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不同席,叔姪不對飲”這句俗語跟儒家思想有很大關系,出自《論語·曲禮》中的一句話:外言不入于閫,內言不出于捆。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飲酒文化,是中華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李白,“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歌行》曹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千古名句,出自唐代詩人王翰。古人對于喝酒有著別樣的情懷。而這句話是一個關于家庭之外,飲酒文化的話題。
父子不同席,這是因為在封建禮教的思想下父親乃是兒子的榜樣和綱領。同時父親也是兒子最為尊重的長者。兒子理應在日常事務中以及大是大非的事情上跟隨父親的腳步,認同父親的決定!不得忤逆更不得背叛。正是因為如此,兒子是沒有資格與父親同席而坐的。叔姪不對飲。叔叔與侄女(子)之間也存在著輩分之間的差別。同時二者之間的關系又特別的微妙,畢竟叔叔不是侄女(子)的親生父親。兩個人如果面對面而坐喝酒聊天是不可以的。這樣的行為違背了綱常倫理。違背了尊卑有序的原則。
不過在現代社會,對于飲食規矩、酒桌文化已經沒有太苛刻的要求,而且老一輩農村人也希望年輕人們能與老人坐在一起把酒言歡,雖然在生活中沒有共同的話題和經歷,老人們也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但是在酒桌上卻可以盡情暢飲,歡聲笑語,打破年齡的隔閡,增加彼此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