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言
十一、發掘巫文化的現實意義(續2)
中國北方黃河流域的游牧農耕民族流動性從而擁有善于接納、勇武并富于變化的優勢,又由于游牧人口與農耕人口時時交融,甚至戰爭而缺乏穩定性的劣勢;與中國南方的水稻農業民族則相對北方來說而具有穩定性,并為保存和積累文化及經濟成果提供了方便,更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的優勢,但這種穩定性又帶來保守性和故步自封的劣勢。中華民族在遠古時代由南北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和經濟類型的和平交往有時是暴力的交往,大大促進了中國的人口流動、文化交流、觀念變遷、經貿往來以及土地等生產性流動。比如,能培育優良品種牲畜和使用畜力自然是戎狄游牧民族的特長,當它在春秋時與南方雜居,才使南方用畜力發展了先進的農耕技術。而炎黃時代偷偷聘用工夷冶煉技術工人學到蚩尤高超的冶鑄鐵技術,才使鐵器在游牧農耕區廣為應用了,并由此最后打敗蚩尤。這些經濟互動變革從而促成民族共同體觀念的更新。
四大世界文明古國,其他都衰亡了,唯獨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古民族、古文化能完整地傳承至今。古代埃及文化只殘留著壯麗的金字塔,古代巴比倫文化在公元前10世紀就消失了,古代印度哈拉帕古文化過早地衰亡了,這又是什么原因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地域和民族能夠形成和而不同的南華北夏文化格局,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在地域和民族上不能形成像中國這樣的和而不同的格局。
首先,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沒有像中國那樣擁有橫亙于西北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爾高原和西南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這種環形的世界屋脊,成了中華民族最可靠的大后方,任何外敵想用軍隊從西邊和西南侵入中國是決不可能的,這個大后方為中國創造了穩定的文化和經濟發展機遇期。而古埃及很易遭希克索斯入侵、古巴比倫被赫梯、加喜特人連續致命地入侵、阿富汗境內突厥人屢次侵犯印度并大肆毀滅印度文化。
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雖然處在一個半封閉、半內向型的區域,但它跟其他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生存空間不同,它地大物博,南北跨溫、熱兩大氣候帶,既有高山,又有丘陵,還有廣袤平原、大江大河橫貫東西。動植物物種多樣性也居世界前列。這種適合人居的氣候和多樣性的地形和物種及江河湖泊,造就了不同民俗的多種民族。民族的多樣性又由于因和平的遷徙或戰亂的遷徙,使東西南北不斷地交流和融合。因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本身是個大混血民族,它在幾千年的融合中幾乎擁有全國東西南北各民族的血脈。而許多漢族也被少數民族同化,比如遷入云南的漢族學習“夷經”而夷化,又比如遷入新疆的漢族與羌族胡人成為原住民被大量西遷的回紇人維吾爾化。因是“教化”中有積極地吸收其它族群的優秀文化,且包容性強,因此,“漢人”更多的是地域概念,并無嚴格的血統限制。中原也不是某一民族的特定區域,中原人也未必不是來自周邊的不同民族,是各族人民先后開發了中原,但誰也不能以唯一的中原人自居而歧視其它民族的人民。夷夏通婚,多為平常事,晉文公娶驪姬、周襄王納狄后,異族聯姻,早已不存在單純的“夏人”。漢族首先打破內婚制,也就是打破根據一定的血緣或等級范圍內選擇配偶的婚姻戒律漢族實際上是中華民族集合的后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海國副教授領銜的《中國全民族膚紋分布格局》研究論文2010年初被美國《Plos-ONE》(公共科學圖書館一綜合)在線發表。其研究成果顯示:中華民族56個民族的膚紋特征表現出很強的民族雜合性,各少數民族互相間的膚紋基因皆有淵源且影響至今,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家。研究樣本還清晰表明,藏族的族源與古羌族等民族有關。這種各民族雜居血脈共存就自然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和而不同”的觀念,這種“和而不同”觀念滲入到民族關系中,就形成了這樣的基本觀點:首先承認與自己和諧地處在一起的民族是不同于自己的,它有它自己的特色,然后它又主動地歡迎不同于自己的民族與自己存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多彩的中華民族。正因為中華民族自古形成了這種觀念,漢人為主體的漢朝的締造者不是正宗的華夏族,而是屬于“夷狄”的楚人劉邦,并被漢人全盤接受。于是,中國龐大的漢族群體卻出現這樣的有趣現象:從基因、性格和體質方面,廣東的漢人體質特征與東南亞人相近,新疆的漢人與維吾爾、哈薩克人性格豪爽、熱情一樣,北方的漢族基因和體質與蒙古人更為接近,川西、青藏的漢人與藏族、羌族的基因和體質更為接近,云南的漢人與白族、納西、傣族和彝族更為接近。特別是南北方漢人差別特別大,連西方學者對此也感到驚異。這恰恰說明漢族是中華民族的大混血兒,也說明具有天然包容性的漢族這個中華民族的主流民族,之所以能把許多族群凝聚在一起成為核心族群的根本原因。這是沒有具備“和而不同”思想的西方人怎么也不理解的特有的民族現象。難怪,14世紀初元代中葉曾來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鄂多利克,在他的《游記》中對杭州居住著漢族、蒙古族以及穆斯林、佛教、景教徒等而感嘆不已:“那樣多的互不相同的種族能夠和平地居住在一起,受同一個政權的管理,我覺得這實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跡之一。”
這就是中華民族創造出“和而不同”思想的魅力,如果“和而不同”這一思想被世界普遍接受,那么大同的和諧世界離我們還遠嗎?
關鍵詞:閱讀,情感,歷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