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蘇少玲
審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陳楚雄
隨著氣溫上升,很多人腳又開始出現水泡、脫皮或皮膚發白濕軟,也可出現糜爛或皮膚增厚、粗糙、開裂,劇癢,甚至出現化膿等癥狀,這些癥狀不少是真菌惹的禍。
足癬,俗名“香港腳”,是指由皮膚癬菌引起的足部淺表皮膚真菌感染,主要累及指(趾)間、手掌、足跖及側緣,嚴重時可波及足背及腕、踝部,具有傳染性。人的足底和趾間沒有皮脂腺,從而缺乏抑制皮膚絲狀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機能較差,而這些部位的皮膚汗腺卻很豐富,出汗比較多,加之空氣流通性差、局部潮濕溫暖,有利于真菌的生長,容易導致足癬的發生。
足癬復發率高,約84%的患者每年發作2次以上。足癬對有些患者的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顯的影響,如超過半數的患者因為瘙癢而影響睡眠甚或工作及生活,有的患者會并發細菌感染,導致淋巴管炎、丹毒等疾病,甚至引起敗血癥,威脅生命,因此足癬不可忽視。
足癬容易反復發作,這是因為足癬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尤以“兩足一手”型手足癬更為突出。其次,皮膚癬菌可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污染物與人之間傳播,可因混穿鞋襪,裸足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場所行走,密切接觸病原菌而被感染。另外,濕熱地區和高溫季節是皮膚癬菌感染高發的促發因素;手足多汗、穿不透氣的鞋子或免疫功能受損亦是重要的易感因素;用藥療程不足,所使用藥物對感染的真菌不敏感也可能導致足癬復發。
足癬根據皮損形態足癬臨床上可分為水皰型、間擦糜爛型、鱗屑角化型,但臨床上往往幾種類型可以同時存在。足癬的治療目標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癥狀,防止復發,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充分考慮到手足癬臨床類型、嚴重程度、合并疾病及患者依從性等因素。
目前臨床常用的外用抗真菌藥物很多,比如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聯苯芐唑、舍他康唑、特比萘芬、阿莫羅芬、環吡酮胺等。足癬是一種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質層中生長繁殖,代謝周期為28天左右,因此,用藥時間一定要堅持四周以上才可徹底殺滅真菌,否則易復發。另外,需要注意藥物涂布均勻并全覆蓋病灶,堅持每天用藥1-2次。
對于水皰型和間擦糜爛型的患者會出現足部瘙癢,癢感輕則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重則會形成癢—搔抓—病情變重—更癢的惡性循環。糖皮質激素可通過抑制細胞因子和減輕局部炎癥來控制瘙癢,常用的外用糖皮質激素有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但糖皮質激素不可以長期外用,否則易在用藥局部出現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色素增加、皮膚萎縮和繼發感染等。待瘙癢控制后,即可停用糖皮質激素,外用抗真菌藥物。
對于間擦糜爛型, 此型保持局部干燥非常重要,通常用溫和的糊劑或粉劑使局部收斂(如復方鋅硼粉)干燥后,再用乳膏等其他劑型外用。
對于鱗屑角化型足癬,外用藥物難以有效滲入腳氣皮膚內部,通常在使用抗真菌藥物之前先用角質剝脫劑(如水楊酸、尿素乳膏、馬油等)可去除或軟化角質,有利于外用藥物有效滲入腳氣皮膚內部。
對于局部治療療效欠佳、反復發作、鱗屑角化型、受累面積較大、不愿意接受局部治療及伴有某些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可以選擇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目前手足癬治療常用的口服抗真菌藥包括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一般水泡型和間擦糜爛型 1~2 周,鱗屑角化型 2~3 周。但應注意此類可能帶來的副反應,肝功能不良者、孕婦、哺乳期婦女忌用。
對于單獨外用治療療效不佳的鱗屑角化型手足癬及皮損泛發的患者,可以考慮給予口服加外用抗真菌藥物聯合治療。常用的方法是一種外用藥物聯合一種口服藥物,可選用抗真菌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如咪唑類聯合丙烯胺類藥物等。聯合治療在保證療效的同時還可以縮短療程、降低費用、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但安全性方面需要注意口服抗真菌藥物的禁忌癥和藥物相互作用。
對于伴發細菌感染時,應首先局部抗細菌治療,局部抗細菌藥物如夫西地酸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等,也可使用呋喃西林溶液、3%硼酸溶液濕敷或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泡腳。待細菌感染控制后再行抗真菌治療,而對于下肢丹毒或蜂窩織炎則應采用口服抗菌藥物治療。
最后,逸仙藥師提醒,健康教育對防治足癬、降低其復發及減少傳播至關重要,足癬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共用指甲刀、鞋襪、浴盆、毛巾等生活用品;避免足浴,減少交叉感染。
2、脫落皮屑和鞋內的真菌容易導致再次感染復發,因此腳氣患者在治療同時最好對所穿過的鞋襪也用做消毒殺菌處理或經常拿去曬太陽。
3、勤換襪子、穿透氣性好的鞋襪,保持足部清潔干燥;足部多汗的人,可外鋪痱子粉、爽身粉、抑汗劑或抗真菌散劑。
4、加強鍛煉,注意營養,提高皮膚的抗病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真菌學組.手癬和足癬診療指南(2017修訂版) [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7,12(6):321-324.
[2]王愛平,冉玉平,劉維達等.足癬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J].中國真菌學雜志,2007,2(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