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對病因的認識遠比現代醫學寬泛的多,它除了現代醫學理念所包含的病因以外,還包括①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②人之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③食之五性:溫、熱、寒、涼、平。④食之五味:酸、苦、甘、辛、咸。⑤包括人的言行等,不及和太過。
“風、寒、暑、濕、燥、火”六大自然因素,超過人體的承受能力而致病,被稱為“六淫”邪氣;過度的情志波動對臟腑的傷害,以及飲食、勞倦房事等生活方面的導致正氣不足的疾病因素。被傳統中醫學概括為“三因”學說,即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人被五臟情志所傷為內因,被六淫邪氣所傷為外因,飲食、勞倦、房事、跌仆、金刃、蟲獸所傷等為不內外因。至于現代醫學理念的病原菌、病毒,在中醫學里被稱為“疫癘”,是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又稱疫癘之氣、毒氣、異氣、戾(lì)氣或雜氣。
疫癘致病有發病急驟,傳染較快,病情較重,傳染性強和臨床癥狀大體相同的特點。《素問遺篇·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癥狀相似。”疫癘的發生與流行和自然界或氣候的嚴重反常有關,如久旱、洪水、酷熱、地震、濕霧、瘴氣等,亦與衛生條件差、社會環境有關。致病途徑多自口鼻而入,極易廣泛流行。《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厲大至,民善暴死。”疫癘致病,與現代醫學流行病的傳染特點一致,現代醫學所指的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霍亂、流行性腮腺炎、菌痢、白喉等,天花、鼠疫和2003年發生的非典等,都屬其范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由于防治措施的加強,天花、鼠疫、霍亂等已很少見,有的已經絕跡。
現代所稱的“流行性傳染病”,例如病毒感冒、肝炎、痢疾腸炎等病毒、細菌性感染疾病如不加控制,遇到適宜的氣候條件,就會造成大規模爆發“疫癘”。中醫學認為,這些疾病往往伴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有規律地發生,例如傷風感冒多發生于春秋,痢疾腸炎多發于夏季等,這些往往與風、寒、暑、濕、燥、火傷人降低了人體的免疫力同時發生。正如《靈樞·百病始生》所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所以古人醫治這類疾病一樣采取的是“扶正祛邪”的方法,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靠人體自身的免疫力而病愈。也有人說,古代科學技術落后,沒有能力發現什么病毒、病菌之類,這也是事實。但這不妨害人體恢復健康,恢復正氣要比消滅病原實用、安全。
三、認識人體的內生疾病。
兵法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養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了解自己比“知彼”更重要。控制環境對于我們個人來說無能為力,保護好自己身體這個小宇宙,使之正氣內存,時刻警惕來自內部的不和諧因素,人人可為。以下我們首先了解“堡壘是怎么從內部攻破的”。
(一) 先天稟賦與人的體質。
1.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除了以上字面可以理解的人體左右差別外,由于太陽與地球相對位置的關系,天不足西北,是指西北方陽熱較少,陰也,地就滿西北,其精并于下,人體則下盛上虛。可以理解為北方人四肢發達,身高體壯。太陽在東南,陽熱就滿東南,其精并于上,地不滿東南,人體則上盛下虛。可以理解為南方人頭腦聰明,而四肢不發達,人體矮小,頭與身體比例,明顯大于北方人。《內經》產生于中國的中原地區,南北是相對于中國而言的。從太陽地球相對運動關系推斷:靠赤道較近,可以理解為“天足而地不滿”,兩極明顯陽熱不足,故“地滿而天不足”。所以地球上靠近赤道的人,身高明顯低于靠近兩極的人。
人體陽氣生于左,降于右。故人體統一的先天稟賦為在上左強、右弱,右耳目不如左明;在下指手足,左不如右靈便。南方人(靠近赤道的人)上強下弱;靠近兩極的人下強上弱。邪氣易居于人體的薄弱環節,則在上多右病,在下多左病。這是天地南北陰陽寒熱分布不均所造成的。
2. 五運六氣與人的先天稟賦。
中醫運氣學認為,人出生離開母腹的年、月、日、時,天地間五行運動狀況,能給人打上終生的烙印,除先天發育不足、不全者外,年運氣候還要對后天體質造成影響,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批八字”。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筆者從懷疑到堅信,自認為是理清了中醫基礎原理以后的事,它是理解“天人合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后面在理清中醫基礎理論框架一節中提到五運六氣的概況。古人幾千年前就發現太陽系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每年與地球的相對位置,對地球運氣產生影響,這就是年運(也稱大運)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記載(甲己土、乙庚金、丁壬木、丙辛水、戊癸火),其中奇數為太過,偶數為不及。例如2012年農歷壬辰年,“壬”為木運太過,這就是今年的年運。
太陽與地球的相對運動,給地球明顯的春、夏、秋、冬、四季變化,運氣學將其細分為六步主氣(見表二)。這六步主氣每年相同固定不變。由于各大行星的影響,除每年的大運外,還形成六步客氣,加臨于六步主氣之上,對一年的氣候產生影響,給人造成春夏秋冬氣候的明顯異常,甚者形成災害。古人將這六步客氣的形成規律,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載,每年行程順序不同,造成每年的四季都有不同的反常氣候特點。例如,2012年是壬辰年,辰戌太陽寒水司天,指的是加臨于今年第三步主氣“少陽相火”的客氣,是“寒水”,是造成今年全球大水的原因。據此預測,2012年的第六步氣,主氣太陽寒水,客氣太陰濕土在泉。一個“寒水”,一個“濕土”,所以今年冬天雨雪多,氣候濕寒甚于往年。
以上只是對一年的氣候框架的解讀。每個月、每一天、每個時辰,都有陰陽生長化收藏這五種力量的分布,人在天地間形如微塵,必然受宇宙天體強大力量的影響,人出生時辰的五行氣運,為后天體質打上烙印是必然的。據多年觀察,生于冬天的人,多陽虛怕冷寒濕體質;生于夏天的人多陰虛內熱;生于秋天的人皮膚細膩,膚白體胖;生于春天的人肝氣盛,易怒等。人體因先天、后天的一些原因,都有自己最薄弱的環節。同樣都是上火,每個人的表現不同,正像人們所說“人各走一經火”。有的人先天的脾胃弱,成為自己生命中最薄弱的環節,每當身體不適,幾乎都因此而起。所以了解自己,時刻注意防范,是養生的重要內容。
3. “批八字”就是看生辰五行。
五行“生長化收藏” 這五種力量,時刻對人體產生影響,看人生辰時的五行氣的分布,人體稟承此時的氣運,據此判斷人體的后天弱點,與地攤算命有本質的不同。由于過去對五行的理解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人們很難理解五行與人體的關系,常被稱為迷信。從五行賦像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有人說中醫是氣象醫學的道理。在《中醫運氣學》中,地支與五行的對應關系為:巳亥厥陰風木,子午少陰君火,丑未太陰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其中給人兩組五行信息:一是氣象信息,風、火、濕、燥、寒。二是與人體臟腑、經絡的對應關系,厥陰肝經(心包經)木(風)、少陰心經(腎經)火(溫)、太陰脾經土(濕)、少陽膽經(包括三焦經)火(暑熱)、陽明胃經(大腸經)燥(肺)金、太陽膀胱經(小腸經)腎水(寒)。可以沿襲傳統“金木水火土”之象說明人體狀況。舉例如下:
某女,1979年07月14日子時出生,根據年、月、生辰、時的天干、地支(可從《萬年歷》查得)排測結果是:
八字:己未 、辛未、 壬午、 庚子 。
五行:土土 、金土、 水火、 金水。
五行個數0個木,1個火,3個土,2個金,2個水。
顯然,該生是五行土旺缺木。由此,我們就可知道,該生一方面:八字五行土太旺,氣象干擾因素為“濕”,“濕困脾”,脾、胃、腸機能比較弱,容易有腹脹,腹痛,腹瀉,消化吸收不良的問題。脾主統血,脾弱會有肌肉無力、滲血傾向。另一方面:該生八字缺木,肝的生氣不足,肝不主筋,容易疲累,體力差。容易形成“土反侮木,土臃木郁”,肝為解毒器官,活力差,要少喝酒,戒酒最好,要維持正常作息,早睡早起,才可以保護先天比較弱的脾胃、肝膽功能。
(二) 客觀規律是不能被打破的。
后面第二章中,《內經》關于“男子八八、女子七七”的規律,是人體生死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節奏,是隨著腎氣興衰而變化的,從而我們知道了保護腎氣的重要性。這個規律還告訴我們:客觀規律是不能被打破的,壽有極時,人不能通過養生而長生不死,也不可能一生不得病,人生每一階段,都有各自的明顯特征和身體器官盛衰所出現的問題,重要的是我們要堅持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學了養生知識后,會把握調養和治療的方向,把健康的主動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里,在接受醫生治療時,具有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和選擇醫生的能力。這就是筆者撰寫這部科普讀物的初衷。
應該明確:養生只能有效地相對提高每一階段的生命質量,最高目標是一生無病而終。留住青春是一種美好愿望,象《內經》所講的圣人、真人等,我們一無所見,但也給我們指出了努力方向——節陰陽、保腎精,能相對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老壽星,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特別是一些會保養的影視明星,他們鶴發童顏、活力四射,需要我們總結學習。總之,健康長壽,多因一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得和規律性的東西,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貴在養成習慣,都能達到目的。
(三) 內傷情志。
情,指七情“喜、怒、憂、悲、思、恐、驚”。志,指五志“喜、怒、悲、思、恐”,簡稱情志。傳統中醫學認為,人的臟腑是有情之器,它的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后面在臟腑一節,初步介紹“心主神明,總統魂魄”是通過“五神藏”發揮作用的。所謂五神藏,是指人的“神魂魄意志” 由對應的心、肝、肺、脾、腎所藏。當五臟氣血不足的時候,對應表現的是“心神不定、魂不守舍、魂飛魄散而悲憂、意亂情迷而過度思慮、意志不堅而驚恐害怕”;對應表現于外的是人的七情“喜、怒、憂悲、思、恐驚”異常。五臟氣血過盛時,有肝氣過盛,表現為易怒;心火上炎時,表現喜不自控,或心煩意亂;肺氣足時,氣粗而有魄力;脾實,登高而歌;腎氣盛,意志堅定。五臟中唯腎沒有過盛的病。每一臟發生生理異常,都會表現七情的變化,以上是“物質決定精神”的方面。
“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表現為過度的七情會直接傷害對應的臟器。直接表現本器官的陰陽失衡(內生風寒暑濕燥火,詳見“六淫致病”),從而影響其正常的功能,進而破壞五行生克制化的動態平衡,導致營衛氣血失調,使人體表現“虛勞”等疾病狀態,降低了人體免疫力,為外緣致病因子侵入人體,打開方便之門。所以說臟腑的陰陽盛衰是人體堡壘的最底層防線,從內部攻破這層防線的“敵人”,正是人體過度的七情六欲。即過喜傷心、怒傷肝、憂悲傷肺、多思傷脾、驚恐傷腎,這是人體內傷的主要原因。飲食、勞倦、房事也會直接傷害臟腑,與情志刺激致傷無本質區別,也屬內傷,是人體不能“節陰陽”的結果。
另外,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規律,五志之間也存在生克制化的規律,具體詳見《調情志,和喜怒》一章。利用五志生克制化來養生治病,是養生技能中極具操作性的部分。應該成為“治未病”的主要手段,這與現代“心理學干預”的方法不同,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收到“異曲同工”之妙。據了解現代醫學不承認臟腑的情感屬性,對此研究幾乎是空白。但他們承認心情愉快、減輕精神壓力,有助于身體健康。這點與傳統中醫學不謀而合。從自我養生的角度看,善養生者從來都是自我情志控制的高手。生活中也常可見到,身體健康的人常是那種“沒心沒肺”、樂觀豁達的人;疾病纏身的人,多屬于那種“多愁善感”、斤斤計較的人。寫到這里,使我想起有個哲人說過:“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她)一生是否幸福”,這句話寓理深刻,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四、認識人體的外感六淫。
前面我們討論了現代醫學的認識只停留在“有生命”的病原物致病,要經過顯微鏡、或是化驗“驗明正身”,再用特異性藥物殺死病原物。后來,應用動物提取病毒經過滅活制成低毒疫苗,注入人體,刺激體內產生抗體,對預防天花、腦膜炎、流感等疫癘的發生起到了關鍵作用。在這方面,現代醫學研究很深入,對人類作出了極大貢獻。對于環境因子致病卻研究不夠。跌仆、金刃、蟲獸所傷也屬于外源疾病,中西醫學對病原認識沒有區別,也不屬于養生問題,故此處從略。本節只想介紹“風寒暑濕燥火”使人致病的特點,讓人們在生活中知道自然因素致病的規律,以利掌握趨利避害的要點。
相對于其他致病因素,風寒暑濕燥火致病被稱為“六淫”致病,“淫”即太過的意思。風寒暑濕燥火本是一年四季的六種自然氣候,稱為“六氣”,即春風、夏暑(火)、長夏濕、秋燥、冬寒。當人體因抵抗力衰弱,或因氣候異常變化,超過了人體適應能力時,六氣就侵入人體而發病。這種致病的“六氣”就被稱為“六淫邪氣”。
六淫邪氣致病有如下四個特點:
第一、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或居住潮濕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第二、六淫邪氣既可單獨使人致病,也可以兩種或三種邪氣同時侵入人體而發病,如風寒、風熱感冒、暑濕泄瀉、風寒濕痹等。
第三、在使人發病過程中,六淫邪氣常互相影響,并可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如風寒不解可以化熱,暑濕久羈可以化燥傷陰等等。
第四、六淫致病,一般從口、鼻、皮毛侵入人體,所以被稱為外感病。
另外,臟腑的功能活動失調,也會出現類似風寒暑濕燥火的癥候,被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因屬內因致病,分別見于臟腑各節。
(一) 風邪。
風是春季的主氣,風邪多發于春季,其它季節也可染疾。自然界的風是無影無形、流動迅疾、無孔不入、變化多端。所以風邪致病有如下特點:
1. 風邪為百病之始,能兼其它邪氣。
寒、濕、燥、熱多依附于風而侵入人體,如傷風、風疹、風寒、風濕、風熱等癥。所以,風邪常常是外感病的先導,正如前人所說“風者,百病之始也”,古人有“避風如避箭”之稱。有效地驅風避害,對預防六淫致病意義重大。
2. 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傷人陽位
風為春季之主氣,具有生發、向上、向外的習性,故屬陽邪。所以風邪易傷人體陽位,如頭部、背部、肌表,并使皮毛腠理開泄,出現汗出、惡風等癥狀。
3. 風性善行數變。
“善行”指風的病位游走不定。如痹證疼痛部位上下左右走串不定,被稱為“風痹”或“行痹”。
“數變”指風病變化較多而且迅速。常見的外感病,一般發病多急,傳變也比較快。
4. 風性主動。
動,指動搖不定。如眩暈、震顫、四肢抽搐,甚至頸項強直、抽風、直視等癥狀,都屬于風病癥候。
(二) 寒邪。
寒是冬季的主氣,寒邪傷于肌表為“傷寒”。寒邪直中臟腑為“中寒”,多發洞泄寒中,是人體陽氣不足的反應。素體陽虛怕冷之人,兩種類型常可兼得,互相影響,反復發作,傷人陽氣。
1.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傷寒束表,衛陽被郁,多發惡寒、高熱、無汗。若寒邪直中損傷脾胃之陽,就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癥狀。若寒邪損傷脾腎陽氣,就會肢體不溫而身寒肢冷、水谷不化而下利清谷、小便清長、水腫等癥狀。
2. 寒性凝滯。
寒邪使人體的氣血凝結阻滯,不能通暢流行,往往發生疼痛,正所謂“不通則痛”。外傷于寒,營衛凝滯則周身疼痛;內傷于寒,脘腹疼痛。
3. 寒性收引。
即收縮的意思。肌表傷于寒,毛竅收縮,衛陽閉郁癥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脈緊。寒凝經絡、關節,則經脈拘急,可致關節不利,形寒肢冷。
常見的寒癥有:風寒證、寒痹癥、寒傷脾胃等。
(三) 暑(火邪)邪。
暑是夏季的主氣,由火熱之氣所化。其發病獨見于夏日,中醫學有“先夏至日為病溫,后夏至日為病暑”之說。
1.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感暑而病者,常出現高熱、口渴、脈洪大、汗多等癥狀。
2. 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
侵入人體使腠理開泄而多汗,汗出過多則傷津,見口渴喜飲,小便短赤等癥。汗出太多,氣血隨之耗損,出現氣短乏力,甚則引起冷汗不止、喘息氣微,脈微氣絕的虛脫癥。
3. 暑多夾濕。
暑季炎熱,也是多雨季節,所以常暑、濕同感,而有“暑多夾濕”的說法。多見溫病而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悶嘔惡、大便溏泄,脈濡苔膩等“濕”證。
(四) 濕邪。
濕是長夏的主氣。夏秋之交,多雨濕天氣,所以多濕病。外濕傷人除與季節有關外,還與生活環境有關。如水上作業,涉水淋雨、居住潮濕等都是感受濕邪的條件。內濕,是由于脾失健運,水濕停聚而生。內濕與外濕雖有不同,但相互影響。外濕困脾,脾失健運,則生內濕;內濕困脾,又易招致外濕侵襲,屬同氣相求。其濕邪致病特點如下:
1. 濕性重濁。
重即沉重。凡濕邪致病,常見肢體沉重困倦。如頭部有濕,清陽不升,則頭重而昏。若濕留關節,則滯重不移,沉重難舉。濁,即穢濁,指分泌物、排泄物穢濁不清。如小便渾濁,大便溏泄,下痢膿垢,婦女白帶多等,均屬濕濁的病變。
2. 濕性粘滯。
粘滯,指粘膩、滯著。突出表現病變過程較長,多纏綿難愈。如濕溫病等。
3. 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
濕與水同類,故為陰邪。由其粘滯,極易遏損脾陽,使水濕不運,發生水腫、泄瀉等癥;由其重濁粘滯,極易阻礙氣機,使陽氣不通,升降失常,出現胸悶、脘痞、惡心、嘔吐、大便溏泄不爽等癥。
(五) 燥邪。
燥是秋季的主氣,故燥邪發病多見于秋季,又稱“秋燥”。燥邪多從口鼻而入,起病多從肺胃開始。初秋溫熱,多夾夏暑之余氣,易成溫燥;深秋轉涼,多夾近冬之寒氣,易成涼燥。溫燥: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干咳或痰粘量少,咳而不爽,胸脅疼痛,皮膚及鼻咽干燥,口渴、舌干等。涼燥: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口干咽燥,皮膚干燥,咳嗽少痰或無痰,舌苔薄白而干等。燥邪的致病特點如下:
1. 燥盛則干,易傷津液。
燥邪傷人以人體津液虧耗為表現。常見口鼻干燥、皮膚干枯皸裂,毛發不榮,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苔干燥等。
2. 肺為嬌臟,燥易傷肺。
肺喜清肅濡潤,開竅于鼻,燥邪從口鼻而入,故易傷肺。多見干咳少痰,膠黏難咯,甚則痰中帶血,胸痛喘息等。
(六) 火邪。
火與暑熱同為陽邪,常互稱。但火與熱又有區別:暑熱多由外感,如風熱、暑熱、濕熱等;火則多由內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上炎等。人體正常的陽氣稱為“少火”。熱常指邪氣,火的熱像較熱更為明顯,且多表現上炎的特點,故有“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的說法。火病的發生,可直接從感受熱邪引起,也可由風寒暑濕燥火通過皮肉入里化熱、化火而成。臟腑機能失常或情志過極,也常可化火,所以有“氣有余便是火”與“五志化火”之說。火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如下:
1. 火為陽邪,其性上炎。
火性熱而向上,故為陽邪。常見心火上炎,口舌糜爛;胃火上炎,牙齦腫痛肝火上炎,目赤腫痛。
2. 消灼津液。
火熱邪氣,最易消耗人體津液。故火熱病證除見熱象外,常同時并見口干,喜冷飲,舌干少津,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津虧液耗癥狀。
3. 動血生風。
動血,是指出血。①火熱邪氣易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引起各部位出血,如吐血、衄血(鼻出血)、尿血、便血及發斑(皮下出血)等。②火邪還可聚于局部,腐敗血肉而發為瘡瘍。③火熱邪氣內盛,燔灼肝經,熱熾筋孿,導致“熱極生風”,可見高熱神昏、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抽羊角風)等。
火邪病有實火和虛火之分。實火表現便干、口渴、舌紅苔黃,脈數實有力。常見陰虛火旺是陰陽失衡的證狀,表現五心煩熱、心煩失眠、口燥咽干、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
五、養生與醫療有什么區別。
(一) 養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一位朋友提出的一個問題“當人有病的時候,用藥好還是用養生的方法好?”我說二者都很重要,俗話說有病“三分治,七分養”,沒有“養”做基礎,用藥就是揚湯止沸。這使我感到有必要闡述一下,養生到底與醫療有什么區別。治病好理解,養生是尊重規律。
我們先看《內經上古天真論》中黃帝與天師的對話,黃帝“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段話不難理解。黃帝問天師:我聽說上古的人都活百歲而動作不衰,現在的人五十歲左右動作就都衰老了,是時代的原因呢?還是人就應該這樣?天師岐伯回答:上古的人知道天地規律者,生活、勞作的技能、節奏,符合陰陽運動規律,他們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超過自己的能力去勞作。這樣他們才神形兼備,自然活到天年百歲而去。岐伯接著說: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人們把酒當作瓊漿,以“妄想”為常態,酒醉以后夫妻房事,欲竭其精,耗散真陰;行、欲、食不知滿足,不適時的耗費精神,起居沒有了節制,隨心所欲,這樣違反了生命的規律,才半百而衰。
下邊一段,岐伯接著說:上古圣人都這樣教導說,避開不同季節、時間的虛邪賊風,心態保持恬淡虛無,讓真氣不散,使精神內守,病就不會來。保持閑情逸志而少欲望,心態安祥而不懼怕,身體勞而不疲倦;人人心情舒暢,氣得以順,行其所欲,都能如其所愿。這樣吃什么都香,穿什么都舒服,安樂其風俗習慣,高下不相羨慕,這叫民風淳樸。不為別人的嗜欲勞目、不因別人的淫邪惑心,愚者、智者、賢人對什么可怕的東西都不肖于顧,這樣才符合規律。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是因為“德”全,才沒有什么危險。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了才打井,該戰斗了才鑄造武器,不就晚了嗎。
理解以上這三段,就沒有必要在回答朋友的問題了。人要長壽必須遵循天地陰陽和人體生命的規律,身心都合于“道”,要克服許多人類隨心所欲的惡習,并養成習慣,就苛疾不起,就能度百歲而不衰。人生了病用藥,是揚湯止沸,也是起輔助作用,真正的康復還是要合于道——“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內容貫穿于人的生活起居、飲食男女、歡愉勞作等等各個方面和細節,將在以后的各章中分別介紹。
(二) 養生與醫療同出一轍而有別。
養生與醫療所謂同出一轍,指的是二者都是以維護生命健康為出發點,由于對疾病的理論認識不同,采取的方法有別。養生與中醫治病理論相同,方法、工具不同。分述如下:
1. 主動與被動的區別。
醫院把治病作為唯一的目的,甚至中醫院雖然用的是傳統中醫理論,由于著眼點不同,就和養生有了截然的不同。醫病是醫生針對患者的暫時行為,對患者來說是被動的過程;養生是讓百姓掌握養生文化后,用一生堅持實踐,養成習慣的過程,對人來說是主動行為。讓百姓掌握養生文化,必須有人建立和百姓溝通的平臺,使養生理念達成共識,才可能真正達到目的。
2. 物理與化學的區別。
在天地之間,唯人稟天地之氣全,物稟天地之氣偏,以物之偏糾正人體之偏,就是中醫用藥的道理。中醫理論認為,人之病多源于內傷七情,外感六淫。其中六淫就指“風、寒、暑、濕、燥、火”的太過。中醫的藥食同源理論,為通過合理用餐達到養生目的提供了理論依據。中醫治病的原理,也是用這“風、寒、暑、濕、燥、火”來對治。就是用藥物性味模擬,熱癥寒治、寒癥熱治。如風為百病之始,但風又可勝濕,又是藥物。所以中醫治療和養生用的是物理的方法。西醫治病用的化學方法,藥理是生物化學原理。
3. 治療與調養的區別。
養生的真正內涵是文化的傳承,是引領人類回歸自然、科學養生的正道,意義深刻。雖然養生用的是中醫理論,但中醫理論中包括治病和調養兩部分。養生用的是調養部分,包括了人的飲食、起居等諸多遵循規律的問題,不是現代法定醫療的概念。故養生運用中醫理論的思想,不等同于用中醫的“工具”。可以通俗的理解,醫病用的是針、藥,而養生以“衣、食、住、行、睡和情志”為工具,預防和調理人的陰陽失衡。所以,養生與醫療同出一轍而有別。
4. 養生與醫病繁簡有別。
健康是“多因一果”, 養生必須懂得如何處理“多因”。處理多因就是克服了后面要講的各種環境致病因素、人的精神、行為,包括飲食、起居、房事、勞作等方面的不合理因素。養生調養的技能,按陰陽五行歸類,故能化繁為簡,以簡制繁,例如,肝陽亢盛的人,有可能發生眼部疾病,也可能發生脾胃部的疾病,有可能發生腰腿部的疾病,甚至直接發生肝膽疾病,在養生調理中,就直接平肝陽就行了。
看西醫,可能就要看眼科、內科和骨科。這些分科明晰的專家們,找不著器質性病變,就成了疑難雜癥。至于在多問一個為什么,往往不能做出明確答復。原因出在西醫學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忽視了人體組織、器官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關系,往往把所有病癥歸于外因致病因素,病名繁多,藥物繁雜,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基因技術的發展,將人體更加微觀化,復雜化。使人的健康建立在不系統的保健宣傳和昂貴醫療保障之上,百姓更加迷惑,難于把握自己的健康命運。
5. 治本、治因、治果的區別。
養生調養和治病的診斷依據的是“有諸內必形于諸外”的藏象理論,通過體表器官神、色、氣質等與體內臟腑的表里關系,分析判斷臟腑的功能狀態、病理變化和相互關系,從整體出發,通過辯證確定失衡原因,進而提出調理意見。西醫的診斷依據是各項生理生化指標與正常值的比較,或通過透視體內解剖結構做出判斷,依靠的是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全無辯證過程。兩相比較的結論是,西醫只看“果”,中醫通過“果”看“因”,即“中醫治因,西醫治果”。
養生是遵循規律,糾正所有可能的“因”。養生包括用中庸的智慧適應一年四季的變化,用良好的心態和精神活動與社會環境和諧相處、合理的飲食、起居、運動、勞作等多方面的內容。即健康的生活方式。現代人的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人體衰弱、染病的根本原因。所以遵循規律的養生才是治本之策。
(三) 世界觀不同決定方法迥異。
中醫養生理論及方法,源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在其指導下的陰陽平衡、五行生克制化理論及其調養技能。形成了與現代西醫截然不同的理論與方法。簡單的說,西醫是在現代解剖學、營養生化和生理學指導下形成的營養結構調整或是對抗和消滅疾病的技能;而中醫養生是要求人們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調養臟腑的陰陽平衡,調動人體自身的潛能,使人體與環境和諧相處,進而使人體恢復健康的技能。可見,中醫養生與醫院的中醫治病也不同。
概括地講,治病就是對抗、是你死我活的方法;養生是和諧相處、調整平衡的方法。一個是極端的方法,一個是中庸和諧的方法。中庸,是不偏不倚,不能不及,也不能太過,是一種恰當的、平衡的狀態。所以說,中庸是充滿哲學思想的大智慧,中醫養生就是這一智慧的應用。
現代醫學發展到了今天,人們已經普遍體會到了,用“對抗”方法的同時也傷害了人體免疫力,這也是造成體弱多病、疾病反復發作的重要原因。傳統中醫養生調理,滲透著“和為貴”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哲學智慧,已經逐漸深入人心。老子講:“天有好生之德”,一切生物存在,必有存在的道理。依靠“戰爭”的途徑,把人體當成“戰場”,消滅某種生物,是下下策。和為貴,與“敵”和平共處,正氣內存,邪不可干,不戰而勝,正是中醫治病、養生的根本大法。
綜上所述,從患者的角度看,養生是未病先醫,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治病是治已病、治已亂,如“臨渴而掘井,臨斗而鑄錐”。但是,對危重病、創傷等病患,通過現代醫學的檢查手段、外科手術早發現并及時對病灶進行處理,然后用養生的手段使病患盡早恢復健康,是養生與醫療(真正的中西醫結合)結合的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