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明”之花綻放
——文明禮儀教育案例
柳河縣羅通山學校 姜艷梅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文明、懂禮貌、和善待人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我國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倡導“禮儀治國”,從古自今,許多知禮謙讓的故事流傳至今,讓學生時期的我們耳熟能詳。如今,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是文明創建活動的踐行者,人類文明的標兵。文明禮儀也是我們華夏子孫綜合素質的體現,講文明樹新風也要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
記得那一年,剛接手一年級的新生,學生沒有經過正規的學習和訓練,班級里不文明的現象屢屢發生。每天早上,在老師的“指揮”下,幾個會打掃衛生的孩子彎著腰,汗流頰背的掃地擦物,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不到半天功夫,班級里紙屑到處都是,還有果皮,面包渣等狼藉一片。你一張紙,我一張紙,孩子們扔慣了,變得毫不在乎。究其原因:孩子們還小,自控能力差,管不住自己,根本不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更有甚者,孩子們下課后,班級就沒法呆了,吵吵嚷嚷,罵人的,打鬧的。在走廊里大聲喧嘩,你追我趕。動不動總有告狀的,訴苦的。臟、亂、差現象嚴重至極,每天班級里收到最多的就是扣分紙條。
長此下去,怎么得了?班級里的不文明行為直接影響學生的精神文明面貌,沒有好的教育環境,學生怎么能安下心來投入到學習中來,這種不文明現象必須制止,否則后患無窮。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為文明守紀知禮懂禮的孩子呢?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只有從生活的點滴做起,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班會課上我明白:一個文明的好少年,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在學校,要遵守紀律,團結友愛;在社會上,要做到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禮貌待人,和諧相處。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文明好少年。
于是,利用班會課,我在全班開展“爭做文明三好生”活動,號召大家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比一比,看誰能做到自律,自強,自覺。我把班級里的每個人都分配了角色,成立輪崗監督小組,每天課間、走廊、室外都有專門看管紀律的學生,另外班級的衛生也成立了衛生督察小組,把班級的衛生打掃進行明確的分工,每個人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平時看到自己的座位臟了,要及時清掃,同學們在老師和組長的及時監督下,開始自覺地打掃衛生,遵守紀律起來了,班級的各項文明行為得到了及時的扼制,同學們的自覺性越來越強了,他們都想得到“文明之星”的稱號,一旦發現某個同學違反紀律和規則,也會毫不客氣地進行制止。班級的扣分條從此消失了,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快樂的情緒,我心里的石頭總算落了地。班級里的學生變得越來越文明了,我們班也在全校的評比中成了文明班級。
作為班主任,對班級學生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責無旁貸。一年級孩子自我約束能力差,他們總會三分鐘熱血,堅持不到頭。為使教育成效落到實處,我們在學校的領導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并時刻關注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從學生的走路、說話、做操、用餐等細節方面抓起,注重基礎,重視細節,強化落實,引導學生自主管理,努力營造和諧文明的班級氛圍。并經常利用班會和品德課對學生進行講文明懂禮貌教育。學校每個月開展《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背誦評比活動,督促學生做個文明人。學校大隊部還專門設立“紅領巾”監督崗,并隨時要加大督察力度。另外,學校還開展“文明禮儀、兩操、衛生”檢查評比活動,在活動中,真實地看到孩子們在一點一滴地文明中慢慢地成長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持之以恒堅持下去,我們作為教師也在不斷地嘗試,努力地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我們還開展了“經典頌讀”比賽表演活動,為了排練好這個節目,給學生在文明行為方面更大的觸動,我將三字經這種國學經典以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排演,讓學生真正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并從中受到講文明懂禮貌的養成性教育,在孩子們共同努力下,我們班級的孩子們不負重望,拿到了年級組第一名的好成績,這和同學們的努力是分不開。于是,當天我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將文明禮儀三字經編成兒歌、拍手歌在課間說和讀,在瑯瑯上口的誦讀中,學生真正地牢記了文明禮儀要求。每當有學生紅領巾沒有戴,就會有學生說:紅領巾要天天戴。當發現地上有碎紙屑時,就會有人彎腰撿起,隨口說上一句:見到紙屑不放過。樂得大家再也不好意思往地上扔紙了,我也欣慰地笑了。
案例反思:
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是衡量我們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文明禮儀不是紀律,是思想,是意識,是自覺地行為,言行有了規范,行為才能更自覺,生活才能更加和諧,語言美,行為美,才是真的美。文明禮儀是一粒種子,會在每個孩子心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樣我們的校園才能更和諧,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從學生生活的小細節抓起,文明禮儀規范在孩子身邊,孩子每天的學習,課間、衛生、紀律、用餐、做操、所有生活的細節,都需要教師深入思考,隨時調整教育策略,探索學生適于接受,樂于參加,善于做到的教育途徑。在學習活動中和孩子們共同成長,共同提高,隨時督促,細心觀察,耐心指導,精心籌劃,讓教育的“文明禮儀”之花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