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建筑節能領域最常掛在嘴邊的這幾個術語你都了解嗎?
建筑節能領域最常掛在嘴邊的這幾個術語你都了解嗎?這是我們這個行業最基本的概念,一定要多琢磨琢磨。
所謂建筑節能,今天它的含義比字面上的意思要豐富、深刻的多。在發達國家,它的說法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就叫“建筑節能”,但不久改為“在建筑中保持能源”,意思是減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近來則普遍稱作“提高建筑匯總能源利用效率”,也就是說,并不是消極上的節省,而是從積極意義上提高利用效率。在我國,現在仍然統稱為建筑節能,但其含義應該進行到第三層意思,即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圍護結構是指建筑及房間各面的圍擋物。它分為透明和不透明兩部分:不透明圍護結構有墻、屋頂和樓板等。透明圍護結構有窗戶、天窗和陽臺門等。按是否室外空氣直接接觸,又可分外圍護結構和內圍護結構。外圍護結構是指同室外空氣直接接觸的圍護結構,如外墻、屋頂、外門和外窗等。內圍護結構是指不同室外空氣直接接觸的維護結構,如隔墻、樓板、內門和內窗等。
以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建造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作為比較能耗的基礎,稱為“基準建筑”。“基準建筑”圍護結構、暖通空調設備及系統、照明設備的參數,都按當時情況選取。在保持與目前標準約定的室內環境參數的條件下,計算“基準建筑”全年暖通空調和照明能耗,將它作為100%。再將這“基準建筑”按現行標準的規定進行參數調整,即維護結構、暖通空調、照明參數均按現行標準規定設定,計算其全年的暖通空調和照明能耗,應該相當于50%,這就是節能50%的內涵。
建筑節能65%就是在節能50%的基礎上再節能30%,也就是在1980年基準水平上節能65%。
保溫材料是指對熱流具有顯著阻抗性的材料或材料復合體。材料保溫隔熱性能的好壞是由材料導熱系數的大小所決定的。導熱系數越小,保溫隔熱性能越好。
用于建造節能建筑的各種保溫材料被稱為建筑保溫材料,主要有屋面、墻體保溫材料及節能型窗。
保溫材料的品種很多,按材質可分為無機保溫材料、有機保溫材料和金屬保溫材料三大類:按形態又可分為纖維狀、多孔狀、層狀等數種。目前在我國建筑市場上應用比較廣泛的纖維狀保溫材料如巖礦棉、玻璃棉、硅酸鋁棉及其制品,以木纖維、各種植物秸稈、廢紙等有機纖維為原料制成的纖維板材。多孔狀保溫材料如膨脹珍珠巖、微孔硅酸鈣、泡沫石棉、泡沫玻璃及加氣混凝土。層狀保溫材料如鋁箔、各種類型的金屬或非金屬鍍膜玻璃以及各種織物等為基材制成的鍍膜制品。
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和隔熱性能,對于冬、夏季室內熱環境和采暖、空調能耗有著重要影響。圍護結構保溫和隔熱性能優良的建筑物,不僅冬暖夏涼,室內環境好,而且采暖、空調能耗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改善冬、夏季室內熱環境和節約采暖和空調能耗問題日益重視,提高圍護結構保溫和隔熱性能問題也日益突出。那么,什么事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什么是圍護結構的隔熱性能?兩者的區別何在?
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通常是指在冬季室內外條件下,圍護結構阻止由室內向室外傳熱,從而使室內保持適當溫度的能力。圍護結構的隔熱性能通常是指在夏季自然通風情況下,圍護結構在室外綜合溫度和室內空氣溫度波作用下,其內表面保持較低溫度的能力。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
(1)傳熱過程不同:保溫性能反應的是冬季由室內向室外的傳熱過程,通常按穩定傳熱考慮。隔熱性能反應的是夏季由室外向室內以及由室內向室外的傳熱過程,通常按以24h為周期的波動傳熱來考慮。
(2)評價指標不同:保溫性能通常用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K值或傳熱阻R值來評價;隔熱性能通常用夏季室外和室內計算條件下,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來評價。如果在同樣的夏季室外和室內計算條件下,其內表面最高溫度不大于當地夏季室外計算最高溫度,則認為符合夏季隔熱要求。
(3)構造措施不同:由于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主要取決于其傳熱系數K值或傳熱阻R的大小,而圍護結構的隔熱性能主要取決于夏季室外和室內計算條件下內表面最高溫度的高低。對于外墻來說,由多孔輕質保溫材料構成的輕型墻體或多孔輕質保溫材料內保溫墻體,其傳熱系數K值可能較小,或其傳熱阻R值可能較大,即其保溫性能可能較好,但因其實輕質墻體,熱穩定性較差,或因其是輕質保溫材料內保溫墻體,其內側的熱穩定性較差,在夏季室外綜合溫度和室內空氣溫度波作用下,內表面溫度容易升得較高,即其隔熱性能可能較差。也就是說,保溫性能通常受構造層次排列的影響較小,而隔熱性能受構造層次排列的影響較大。相同材料和厚度的復合墻體,內保溫構造,隔熱性能較差;外保溫構造隔熱性能較好。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從保溫和隔熱性能指標的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中可以了解得更為清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