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類之朱文雙邊邊欄
朱文粗邊邊欄與朱文細邊邊欄,在印文周圍都是單邊形式的邊欄,其邊欄實際上就是一個朱文“□”形。而印文周圍若用雙邊組成,也就是用兩個大小不一的“□”組成邊欄,那么則稱之為朱文雙邊邊欄。
例如古陶印“陽城”,呈長方形形式,靠近印文的朱文邊欄較細,與印文點畫線條基本一致,稱為內邊欄;最外一個“□”形邊欄稱為外邊欄,極為粗壯寬闊,且四條邊線粗細不一,各有區別與變化,使印章顯得淳厚、莊嚴、方正而凝重。古璽“悊事”,呈正方形形式,里外兩道邊欄勻稱均衡、一粗一細,很平穩端莊,亦很有意趣。
陽城
(古陶印)
悊事
(古璽)
花押
(元印)
還有一方元代的花押印,也采用了外邊欄粗、內邊欄細的形式。它的奇妙之處在四個印角上,外邊欄的四個印角以圓為主,內邊欄的四個印角則以方為主,圓中寓方,方圓兼備,生動多姿,印面上非常協調虛靜。邊欄起到了很明顯的烘托作用。
印文若無邊欄則不美,邊欄若無印文則空洞而毫無意義,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朱文雙邊邊欄在古璽、漢印中很多見,甚至在印章處于低谷時期的宋元時期,依然能見到許多亮麗的朱文雙邊佳構。許多近現代印人對此亦十分看好,如王東培的“叔靜印記”一印,朱文雙邊皆采用遒勁瘦細的線條,與印文的線條基本等同,使印章愈顯協調一致,清氣飄逸、俊美無比。楊仲子的“大司樂
叔靜印記
(王東培印)
大司樂
(楊仲子印)
歸真
(王本興印)
朱文雙邊邊欄因多了一道邊欄,故而使印章多了一點氣息與余地,增添了諸多裝飾性和藝術性。刻制朱文雙邊邊欄印章,在布局上應注意印邊之間的距離與空間,注意印邊的走勢與質感,注意印文與邊欄的協調與變化等問題。要求內邊、外邊及印文三者之間彼此呼應、融會貫通,各具面貌為好。
朱文雙邊的意義與價值,應著眼于“雙邊”二字,突出“雙邊”的作用與效果。為什么要用雙邊,雙邊的審美特色何在,為什么不能減去一邊只用單邊?這是我們在設計布白朱文雙邊邊欄印章時,經常要“自問”和“自答”的問題。換言之,在設計、刻制朱文雙邊邊欄印章時,必須要突出“雙邊”的審美藝術特色。一方朱文雙邊邊欄印章出現在面前,讓人覺得減去一邊,則不能成其印,那么這樣的朱文雙邊邊欄印章就是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