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全國第九屆篆刻作品展覽作品選登·評委筆談(一)

王丹:要摒棄過于表面化的夸張、匠氣的技法

      從來稿情況及評選出的參展作品看,本屆展覽風格多樣,工穩印風和寫意印風大致相當,總體呈現出各種印風百花齊放的狀態。而秦漢印與流派印結合,對將軍印等的關注與探索明顯增多,以及對邊款創作的重視與投入等,都體現出了本屆篆刻展的一些特點。自然,這也比較真實地反映出當今印壇的整體情況。

      “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是中國書協提出的創作理念,是建立在對當前書法篆刻發展現狀的思考之上推出的矯正時弊的有力舉措。

      秦漢印是中國古代篆刻藝術的高峰。而“印宗秦漢”是篆刻藝術中提倡通過取法秦漢優良傳統,入古出新,促進篆刻藝術健康發展的一種印學理念。縱觀明清流派篆刻的發展,大多數篆刻風格都是依托秦漢印形成的。當今的印壇非常繁榮,各種風格層出不窮,在印壇的健康發展之下,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少數寫意印的一味貪大、解構篆書、形式獵奇,少數工穩印的極端工藝化、技術化、美術化……在這樣的背景中,“印宗秦漢”的印學理念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重提“印宗秦漢”,是重點提倡對秦漢印醇古雅正藝術風氣的回歸,摒棄當代篆刻中過于表面化的夸張、匠氣的技法,通過對秦漢印深層次的挖掘,對秦漢印創新精神與出新模式的再探索,讓當今的篆刻作品更加有品位、有內涵、有人文性。

      在評審中,我明顯地感到三點:一是來稿中“印宗秦漢”的作品數量、比例都在增加。而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許多作者的創作作品既有秦漢印的基礎,又有流派印的痕跡,顯現出更多的可能性與更大的拓展空間。這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現象。因為這其中的有些作者,如果再往深或往前走一步,可能又是一片新天地。二是來稿中對秦漢印中比較急就一類的如將軍印等屬意的作者明顯增多,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所作猛厲爽健,痛快淋漓,這既是取法的再加寬,也是審美的更深入,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傳統的博大與豐厚。三是來稿整體上在大膽創作的同時增加了對篆刻優良傳統從深度到廣度的取法與參照。這都是對此主題的體現。

      另外,此次篆刻展的初評采用了線上評選,中國書協展覽部進行了精心的準備。由工作人員將全部來稿按照風格分為工穩、寫意兩組,對每件作品編號,拍攝高清照片,并且對印屏的題簽、邊款的署名進行了遮擋,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作者信息的暴露。這一舉措是第一次在篆刻展中使用,提高了評審的效率,有力地保證了評選的公開、公平、公正。

                        胡 裔 濤 ( 北 京 )      民惟邦本 

 
      所有評委在評選中對這種評審的新方法適應很快,并且準確高效地完成了評審。當然,因為篆刻藝術的特點,采用這一方法評審也會有一些小的不便,比如看圖看不出印章原來的大小,這樣在判斷某些風格的作品時會受到一些影響。因為初評只是對來稿的第一輪評選,下一步進入復評后采用對投稿印屏原件評審。而進入復評的數量超過了投稿數量的一半,后面還有幾輪對投稿印屏原件的現場投票,所以這種小的不便并不會對評審結果的公正性產生影響。

      1988年,中國書協舉辦“首屆全國篆刻藝術展”,35年間中國書協共舉辦了9次全國篆刻作品展覽。這9次展覽清晰地記錄了這一時期篆刻藝術發展的狀況。

      總體而言,當今的篆刻藝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發展態勢,各種風格均衡發展,不斷進步,對傳統的開掘也更加深入,更為全面。比如寫意的古璽印創作,現在任何一件參展作品拿到35年前的“首屆全國篆刻藝術展”上都會引人注目,這其中巨大的進步是不言而喻的。又比如工穩印中的漢玉印風格、細朱文等風格的作品,也比以前的同類作品數量多、質量精。還有一點特別讓我高興:我們看到年輕又有才華的新作者層出不窮,不僅遍布各個地區,而且頗多高校的在校學生。高校的專業書法教育已經成為新作者涌現的重要來源。從地域上來看,雖然仍然存在著地區差異,比如傳統篆刻重鎮浙江與江蘇、書法大省山東與河南在本屆展覽中依然在參展數量上領跑,但是其他地區也在快速追趕,特別是一些篆刻藝術相對落后的地區涌現出一些很有才華的年輕作者,為這些地區的印壇帶來了活力,值得關注!
                       
           王 瓊 瑤 ( 浙 江 )   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


      劉洪洋:篆刻藝術創作的瓶頸與突破

      全國第九屆篆刻作品展覽以“印宗秦漢”為主題,融入了“與古為徒、化古為我”的新思考,體現了對文化理想、文化價值、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信。全國篆刻同道高度關注,應該說盛況空前,我們都是親歷者、見證者。

      從入展作品看,入展作者對傳統的挖掘、吸納更為自覺,思維更加開闊、思考更加理性,在作品取法上保持了較高的敏感度,更加注重多元化,再現能力也很強,在用刀技巧的錘煉上頗見才情,整體作品的表達更為精準細膩。評委們堅持多元化的評審理念,使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篆刻作品在全國第九屆篆刻作品展覽中得到不同程度地呈現。相比近年來的一些展覽,盲目跟隨時風的作品大大減少,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從整體投稿作品看,也還存在一些根本性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突出表現在有些作者對傳統的深化、內化、轉化能力不強。

      工穩印在“形”上著力多,“神”上著意少,甚至停留在“像”的層面,亦步亦趨地復制古印的形質,作品之間的面貌拉不開距離,在刀法、篆法上缺乏創造性的個性表達。

      寫意印趨于雷同,特別是大古璽和魏晉南北朝以及將軍印來稿比例較大,整體氣息、格調、品味不高,一是變化的豐富性不夠;二是細膩性不足;三是統一性欠缺。靈光閃爍讓人怦然心動的佳作不多,缺少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個性風格。個別作者的邊款過長,有的達到一兩百字,有的是三面款、四面款,甚至是一篇文章;有的邊款與印文內容毫無關系,可謂喧賓奪主。

      在深入學習古人、前人創立的刀法、字法、章法等范式的基礎上,如何打破思維固化的藩籬,形成自我表達的藝術語言,走出一條“新我”之路,始終是篆刻藝術創作面臨的主要課題。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堅持深入傳統,擴大取法范圍,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深入傳統對于藝術創作的重要性:一是傳統是“進步的階梯”。回望歷史上任何一位大家,其獨到的個性語言雖然屬于篆刻家個人,但其個性語言的內核不是憑空生造出來的,而是在繼承前人基礎上的積學所為。藝術創新的根必須扎在豐厚的傳統土壤之中,根深才能葉茂。篆刻藝術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能想怎么創就怎么創,必須置身于傳統的基因鏈條之中,體現藝術的繼承性和連續性,保證篆刻藝術走向未來的大方向。所謂“其來有自”,知道從哪里來,才能知道往哪里去。想要完全跳出傳統的繼承性和連續性談創新,猶如緣木求魚,徒勞而無益。“印宗秦漢”的思想是歷代印人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形成的,作為篆刻展的主題也是首次提出,具有開創性、開拓性。通過提出這樣一個主題,為以后的展覽奠定一個學術先行、主題鮮明的導向,體現了印人人文意識的覺醒和高度凝練的學術思想,凸顯出篆刻藝術創作理論指引、學術指導的重要特點,進一步推動篆刻藝術學術性、思想性和人文精神的確立,真正使篆刻藝術做到彰顯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二是傳統也是“壓在頭上的大山”。傳統一方面提供了學習的良好范式,另一方面一旦進入固定的取法模式,容易局限于傳統的某一家或某一種流派。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走出新路,必須有擺脫傳統桎梏的自覺,取法的范圍必須不斷擴大。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深刻把握傳統的藝術語言,深入理解藝術創作規律,也才有可能形成個人的藝術語言和藝術的個性表達。否則,想要出新也無從下手,而是“盲人騎馬”,走一步算一步。許多離開傳統、自以為是的創新,要么最終的方向走錯了,要么最后發現不過還是重復古人、步前人的后塵。

      藝術創作是沒有止境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作者剛剛開始入門,就誤以為達到巔峰,不停地重復自己、消耗自己,根本地還是深入傳統不夠,導致最終藝術成就有限。中青年篆刻家是篆刻藝術的生力軍,增強積累十分重要,要以“讀千碑”的毅力錘煉技法,讓手上的功夫更加過硬,真正把前人的技法融會貫通,在入古與出新之間不斷地打進去、再打出來,循環往復,在形與神、博與精、古與今的關系中反復涵泳生化,厚積薄發,百煉成鋼,總而成之。

      二、堅持守正創新,大膽探索,以熔鑄古今的膽識造就新我

      篆刻藝術要堅持以文化人,在堅持理性睿智的學術立場的同時,應當融入作者個人感性富有激情的創作沖動。我們既要不斷地在傳統中吸納,又不能一味地沉醉在前人世界里,更不能跟隨時風,迎合展覽一時的趣味,喪失出新的銳氣和對藝術的堅定,為古法所困、為成法所縛。

      從篆刻藝術的發展角度看,無論是取法、技法、風格、審美都應該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還必須“正本清源”,從創作和評審兩個方向發力,把握好篆刻藝術本身的規定性和開放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堅持守正創新、大膽探索,既不能破壞了篆刻藝術本體的規定性走向“野狐禪”的路子,也不能僵化保守,食古不化、泥古不化,甚至依附某家,不敢越雷池一步,變成“印奴”。要有獨開新境的勇氣,從傳統深處開掘升華,力求創造出與古人不同的風格,刻出當代人的情感與個性。

                    魏 野 ( 吉 林 )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從創作者來說,一是要擴展資料積累,兼收并蓄,避免在用字上出現“自以為是”。篆字是篆刻表達的基礎,必須力求準確。可以擴大字源,吸收不同時期、不同體系的篆字用于創作,但不能隨意造字、拼字。二是把握刀石特性,突出線條的金石意蘊,避免“工藝化”。篆刻畢竟是以刀為筆,以石為質,篆刻藝術的本位應該建立在表現金石的獨特性上,即便是工穩印也不能一味求粗細均勻、分布平均,毫無金石特性、寡淡無味。三是堅持多元化,克服投機觀念,避免作品風格過于單一。現在很多作者把最大的精力放在準備展覽上,幾件作品反復雕琢、反復投稿,日常的藝術探索反在其次,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所謂博觀約取,在日常的創作中多探索、多嘗試,廣泛取法,反而可能在展覽作品的創作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一味在幾件印稿上重復創作,很容易陷入“匠氣”,導致“俗不可醫”。從評委來說,我們既是評委也是創作者,更應該在藝術的深度、廣度上下功夫,提升個人的藝術水平,避免出現“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本屆篆刻展在原來的基礎上創新辦展模式,創作學術融合體現導向性、信息手段評審體現精細化、匿名評審保障公正性、分風格分組評審體現專業性。同時在展覽評審時更多地兼顧藝術風格,樹立“多元化”的評審導向,而不僅僅從技法、形式等層面考慮,盡可能讓多種藝術風格的作品出現在同一屆展覽中,從而鼓勵作者在適合自己的藝術道路上持續探索,最終能夠形成個人的藝術語言和獨具個性的藝術表達,不斷拓寬當代篆刻的藝術邊界,推動當代篆刻藝術的多元化高質量發展。

      三、堅持思想引領,不斷提升文化修養,以理念創新帶動藝術創作

      藝術家要重視思想的引領,善于站在哲學和文化的高度進行藝術創作。認識與實踐交替推動藝術的進步。沒有脫離了認識的實踐,也沒有脫離了實踐的認識。藝術創作手段只是藝術創作的基礎,藝術最重要的功能是通過思想的表達傳遞美的享受。我們常常講,方寸之間,氣象萬千。氣象是大千氣象,是藝術家個人對世界運行規律的獨特認知,闡述的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獨特視角。我們所談及的傳統,不僅僅是書法篆刻藝術的傳統,更核心的是審美、情感、思維、辭章、哲學等相互滲透、融匯一體的思想精華。藝術家個性風格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雖然技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創作主體的人格境界和文化修養的陶蘊更為重要。藝術是篆刻家心靈流瀉出來的生命跡象,直指人心,篆刻家的懷抱、人格、情操、學養等都會對審美境界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楊守敬謂學書:“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

      古往今來,無論是書法還是篆刻,其所需要的物質變化是極小的,書寫環境的變化也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藝術家思想的變化。技法有時而盡,思想無時不變。所謂書如其人,不過是如人之思想,藝術只能是思想的產物。從這個角度說,所謂“自唐以后,筆法盡失”,不過是筆法在技術層面到唐人為止已經窮盡了。但書法并未停止前進,“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正是因為人的思想仍然在變化。還必須特別說明的是,對傳統的認識同樣需要現代意識。哲學和美學思想的發展近代以來同樣有了長足的進步。以現代和科學的意識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同樣十分必要。藝術家不能脫離時代生存,同樣不能脫離時代創作。藝術創作沒有廣博的現代科學意識和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作為基礎和底色,必然會走向淺薄、狹隘和極端自我。只要思想在變,篆刻藝術就永遠充滿生機,我們的文化就永遠充滿活力。

                   魏 井 春 ( 黑 龍 江 )    直掛云帆濟滄海


      許雄志:全國性的專業展必須體現出百花齊放與風格多樣

      5月28日至30日,歷時3天的“全國第九屆篆刻作品展覽”評審工作圓滿結束。在本次展覽評審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很多作者在“印宗秦漢”創作理念的提倡引導下,把目光又重新審視秦漢南北朝這個歷史時段。所以這次展覽較之以往幾屆篆刻展的藝術風格而言,是比較豐富的。特別是秦漢印風格的作品投稿與入展數量大大提高,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我記得在“全國第八屆篆刻作品展覽”中,秦印風格的作品數量有所上升,但漢印風格的作品仍然比較稀少,而這次在“印宗秦漢”的創作理念倡導下,秦印、漢印、南北朝將軍印風格的創作都有明顯的提升。與此同時,也有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即漢玉印、繆篆、隋唐官印、宋元楷書印、甲骨文印等風格的作品數量卻在銳減。一個全國性的專業展必須體現出百花齊放與風格多樣。將“印宗秦漢”作為創作理念,就是要強調篆刻創作的路子要“守正”,是要在審美、修養、精神和境界層面上汲取秦漢印中正大、高古、和諧、自然的風骨和精神,真正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在這次展覽中,寫意類古璽印風格仍是眾多作者的選擇。工穩印風入展比例明顯下降,這類作品仍然有,“工藝化和炫技化”的傾向。有人問,面對工穩類的作品,如何區分匠氣和精雅?其實,當你看到一件工穩類作品時,一瞬間就能判斷出它是精雅還是匠氣。為什么如此說?因為它除了有技法與篆法的技術層面外,它有一種氣質在里面,這種氣質代表了一個作者的綜合審美與修養。在電子印章沒有出現以前,私人使用的圖章,包括一些商業店鋪用印,都是手工刻制的,其目的是要讓普通人群能看的懂。所以對它的要求就是工整排疊,可識性強。所以對刻工的要求,并不一定必須具備良好的篆書功底和藝術審美,只需具備一些純技法層面的功力即可,故而刻出來的印章中規中矩,多呆板匠氣,稱不上是藝術品。由此可見一件優秀的工穩作品,既要有精雕細琢的技法,同時還需要有深厚的藝術修為和審美能力,達到技術與藝術的高度合一。

      一般來說,大家會把古璽和南北朝鑿印這類創作歸為寫意類。寫意是一個籠統的形容詞,并不是簡單的追求字法上的扭曲變形,章法上的大開大合以及刀法上的縱橫粗放。像黃牧甫的篆刻,很多人認為它屬于工穩一路的,而實際上黃牧甫有些金文類的作品也很有寫意性;而有些三晉小古璽作品看上去是寫意的,實際上它是介于寫意與工穩之間交融的產物。

      從這次“全國第九屆篆刻展覽”的來稿與入展作品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印屏的制作過分突出了展廳效應的設計感。邊款中的博古裝飾圖案過多,而顯得莫名其妙,很無厘頭。

      除了繆篆、漢玉印、隋唐蟠條及清代流派印等風格以外,晚清篆刻三大家——吳昌碩、黃士陵和齊白石,除了黃士陵風格的作品有7件入展外,其余兩家的印風鮮有人問津。這些數據值得思考。

                江 闞 闞 ( 江 蘇 )     五十弦翻塞外聲


     孫慰祖:避免同質化風格,擯棄跟風趨勢

      這次評審見到的作品,無論寫意風格,還是工穩風格的,整體水平都有比較明顯的提升。在地域上,南北印風的區隔在明顯地淡化。不少經典的風格樣式出現變異和轉精兩種走勢;一些具有更多創意元素的樣式,經過不少作者多年的探索實踐,呈現出更為穩定、成熟的面貌。在傳統基點上“創造古典”的意識,在這些作者身上強烈地表現出來。當代篆刻創作的風格譜系、形式譜系逐漸拓展的強勁張力,在這些年的來稿和展覽中也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這同時也表明各個展面的篆刻專業展覽實現了創作觀念更新、技法語言交融、風格樣式催化的價值。1988年開始舉辦“全國首屆篆刻藝術展”,到現在的第九屆,最鮮明、集中地反映了三十多年來當代中國篆刻群體擴張和創作活力蓬勃向上的走勢。

      這屆展覽來稿作品在印屏的制作以及命題創作的內在質量方面,都受到作者的充分重視,花里胡哨的外在裝飾有了顯著改變。這也是一個良好的風氣。

      來稿作品的水平提升而入展名額有限,如何評審出更好、更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成了對評委眼光和心理的一個挑戰。

      “全國第九屆篆刻展覽”確定創作取向的主題以及命題創作,這對推動當代篆刻群體重視傳統,發揚傳統,在更高的起點上認識和實踐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都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同時也不得不看到有一部分作者對“印宗秦漢”主題的理解略顯狹窄。風格意義上的“秦漢印”是一個外延寬泛而內涵深厚的系統,存在多樣的風格類型,完全可以開拓更多取法的路徑,加以延展、強化,引申出更多風格或者樣式

      從來稿中我們也注意到,如何避免同質化的風格取向,擯棄對“熱門”樣式、風格的跟風甚至復制的創作思路,仍然是一部分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張 志 超 ( 黑 龍 江 )     丹青次第與花開   



      杜延平:篆刻之外,亦須用功

      今年5月底有幸參加了“全國第九屆篆刻展覽”的評審工作。對本次展覽采取的線上初評方式個人認為非常好,是對以往篆刻評審方式的一個突破,雖然也存在一些小問題,但我認為利大于弊。因是線上初評,把印屏中有關作者的所有信息全部涂抹掉,只呈現作品內容,避免了因作者的姓名對評審工作產生的干擾,更加體現出了中國書協公平公正的評審原則。雖然印屏中選取的印花有個別不清晰的情況,但這種情況今后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避免。另外篆刻分寫意印和工穩印兩組進行評審,前兩輪評審,互相看不到對方組的投稿作品,也更加體現出了評審的專業性和公平性。

      從本次展覽的投稿作品來看,篆刻作者群體在逐年增加,并且涌現出大批年輕的優秀作者,這是篆刻藝術延續的基礎,也是將來篆刻藝術傳承和發展的中堅力量。

      本次展覽投稿作品取法風格多樣,對傳統印風的繼承比較好。寫意印中古璽、秦印、將軍印風格占有一定比例,均能把握好取法風格上的特點,在用刀和視覺沖擊力上都有良好表現。但個人認為,從整體上來,看風格上略感趨于雷同,有個性和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并不多。個別作品雖大刀闊斧,有展廳視覺效果,可少了些許書卷氣。工穩印中多取法陳巨來、王福庵、漢玉印風格,用刀精準,技法嫻熟,體現了作者良好的功底。其中幾十字的圓朱文印美輪美奐,從技法上來講,不失為優秀作品。眾多作品中,朱文印缺少吳讓之及趙之謙“印從書出”一類的作品。這也說明一部分篆刻作者對篆書的研習和重視程度不夠。

      通過本次展覽也可以看到,很多作者還是很重視邊款創作,從所刻書體的多樣性到形式上的豐富性都有不俗表現。當然這也是展覽中的加分項,可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邊款文字繁簡混用、繁體字用法錯誤等問題都是硬傷,也直接影響作者能否入展。在最后審讀時因文字錯誤導致落選,非常很可惜!

      本次展覽讓我們體會到了當代篆刻藝術的繁榮,當然也看到了當下篆刻創作上的不足。展賽中出現的流行趨勢,導致很難出現有個性的優秀作品,這是功利心所導致的結果。網絡的盛行和便捷,雖是獲取資料的快捷途徑,可也容易讓人動搖,不能專心對某一風格進行長期的深入學習和研究,這就出現了什么風格容易入展就學什么風格的問題。可以有功利心,但功利心太強對作者的長期發展不利。

      篆刻的創作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也是對篆書體系的梳理和學習過程。年輕印人對篆刻類字典的過度依賴,導致出現用錯字和隨意造字的情況。篆刻類字典不是萬能的,它告訴我們這個字的正確寫法和有幾種寫法,但不會告訴我們一個字繁簡之間的區別,也不會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篆法和風格上的統一問題。所以,我認為還須認真對待印章以外的學習,如加強對古文字學、篆書、古典文學等與之相關知識的獲取,這樣我們的篆刻之路才會走得更遠!

      通過全國篆刻展的評選方式,對發現篆刻優秀人才和篆刻的創作以及傳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幸事!



監制:楊   超   
編輯:水   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佛像印淺析(圖文)
薛元明:當下印風雷同化的思考(上)
篆刻“浙派”開山之人——丁敬篆刻藝術
全國第九屆篆刻作品展覽作品選登·評委筆談(二)
明代印壇的“五岳”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裕民县| 同仁县| 镇平县| 长寿区| 滨海县| 牙克石市| 赣州市| 吉林省| 临泽县| 吉首市| 徐汇区| 华阴市| 台山市| 西城区| 宜州市| 阿坝| 桦南县| 宜良县| 容城县| 十堰市| 白沙| 郎溪县| 龙川县| 禄丰县| 拜城县| 丰台区| 外汇| 沧州市| 固安县| 湘西| 新乐市| 镇江市| 方山县| 屯留县| 波密县| 丰县| 新巴尔虎左旗| 张北县| 石城县| 侯马市|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