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 言(yán)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意謂無言之桃李,果實累累,樹下自然人來人往。喻指只要有高尚品德真才實學,不要自我標榜,也會受人敬重。
這里的“言”字是會意字。根據甲骨文字形,似乎也有多種解釋。一種說法是:“言字是從嘴里伸出舌頭的樣子,‘舌’上有一橫畫,是指事符號”,另一種說法是:“上部是蕭管之類的吹嘴子,其下的‘口”表示用嘴巴吹。”看來還是鄒曉麗的解釋最接近本來意思。即:“言”從“辛”從“口”,口上加辛(薪)表示口中發出叢雜的聲音。金文形體的上部略有變化。小篆是金文的變體,最后發展成現在的“言”字。
“言”字的本義是“叢雜聲音”。后世本義幾乎不用,而多用它的引申義,當“說話”講。如《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說:那個人不說話,說就說到要害。
也可引申為“話”。如《史記·鴻門宴》:“具以沛公言報項王。”意思就是:把沛公的話都告訴項王。
言行一致
著名歷史學家張舜徽在他很小時,父親就常常對他說:“凡是用文字寫成的書只要肯專心鉆研,沒有看不懂的,我早年用功于天文算法,便是無師自通。”父親的幾句話,使他受到很大鼓勵。從那時起,他就決心走自學成才的道路。
20歲剛過,他就在長沙高級中學擔任語文、歷史教師,授課鐘點雖多,但每當走下課堂,他便伏案讀書,在不長的時間內,他精讀了《史記》、《兩漢書》和《三國志》,又通讀了《資治通鑒》正續編,他發宏愿,一定要在35歲前讀完“全史——二十四史”對唐代以前的諸史,悉加圈點,細作眉批;對唐代以后的各史,也要仔細閱讀一遍。前后用十年時間,他才把這部3259卷的大書通讀一遍。
張舜徽形象地說:“讀書如攻名城。”攻克了一個陣地和讀完一部大書是同樣值得高興的事。讀《史記》時,他更加景仰司馬遷,認為司馬遷將漢武帝以前的自然變化和社會變化都寫出來,這是何等的氣魄,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苦心讀書,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