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開篇: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結尾詩詞中寫有:
紛紛世事無窮盡,
天數茫茫不可逃。
“演義”,古已有之,古人推重講史并不徒講歷史故事而已,而是敘史存義,強調闡發正統思想理義,重在“演義”。后來人們也常常把歷史稱之為“演義”。《三國演義》在藝術上是歷史演義小說的成功典范,全書通篇講述的就是一個“義”字,宣揚忠孝節義,天命天理,治國平天下,也有謀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觀。書中多次講到“天意”主宰著人事,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認為預兆吉兇、星辰明晦、天文干像變化等都是“天意”的表現,“天意”是人所不能違抗的,人只能順天而行。
《紅樓夢》開篇:
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結尾有詩云:
說到辛酸處,
荒唐愈可悲。
由來同一夢,
休笑世人癡!
“紅樓夢”者,紅塵夢幻也。《紅樓夢》的中心線索是一塊靈石的經歷,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幻為人身,后又引登彼岸。書中的《鳥投林》告訴人們:世間萬事有因,欠債必還,曲終人散;書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羅列了炎涼世態中人情冷暖變化的一些現象;而甄士隱的注解則更進一步洞察了一切事物是過眼煙云,并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處在于“反認他鄉是故鄉”。佛家認為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幻象,是不實的。喻示世人來頭非比尋常,從天上而來,從遠古走來,切勿迷失本來面目,拋棄對紅樓的癡迷,夢醒時明心見性,返本歸真。
《西游記》開篇:
混沌未分天地亂,
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
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
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
須看西游釋厄傳。
結尾詩:
圣僧努力取經編,
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歷程途遭患難,
多經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還加九,
行滿三千及大千。
大覺妙文回上國,
至今東土永留傳。
又:
愿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同生極樂國,
盡報此一身。
《西游記》是一部覺悟之書,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拜佛取經傳東土的故事。唐僧是一位慈悲為懷、一身正氣的圣僧,立志拜佛求取真經以濟眾生,意志堅定,持之以恒。孫悟空忠心護師,全始全終;除惡揚善,救人救徹。唐僧師徒對佛法的堅定信仰鼓舞著后人,他們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但卻終于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西游記》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過程與歸宿,也是四大名著中惟一具有圓滿的結局。
《封神演義》開篇(節錄):
混沌初分盤古先,
太極兩儀四象懸,
子天丑地人寅出,
避除獸患有巢賢。
……
結尾詩:
蒙蒙香靄彩云生,
滿道謳歌賀太平;
北極祥光籠兌地,
南來紫氣繞金城。
群仙此日皆證果,
列圣明朝監返真;
萬古嵩呼禋祀遠,
從今讓國永澄清。
《封神演義》的主旨是歌頌光明正義,倡導道德倫理,激濁揚清,認為有德者是天命之所歸。書中的道德高尚之士無不順天而行。神仙世界中的老子、元始、準提、接引等助周反商,替天行道;周文王、周武王實行仁政;姜子牙輔周滅紂,他們都認為“天”不僅主宰著無窮世事和人的命運,而且還能區別善惡而給人以佐助或懲罰,強調天人合一,堅信正義必勝。書中還講到古代社會是以道德為核心,人們至高的追求就是求道。“道德”從表層按著天理做好人,積累德行,深入就涉及思想境界的升華,人可以通過修煉而達到更高的標準,以至成仙得道。
《東游記》開篇:
點絳唇
流水行云,
氣清奇,
將誰依附?
煙云名聲,
留與幽人付。
犬吠天空,
鶴唳乘風去,
難憑據,
八仙何處,
演卷從頭顧。
結尾詩:
泉瀑涓涓凈,
山花靄靄飛;
白云回合處,
應是至人棲。
神仙世界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境界。《東游記》記敘了八位神仙修煉得道的過程。啟悟人們面對世事滄桑,一切如過往云煙,有的只是對人之為人的本體思考,對生命、宇宙奧秘的探求,對無限永恒境界的向往,看破紅塵,拋棄名利,返回自己的先天本性,回到自己的本來的地方。
《說唐全傳》開篇:
繁華消歇似輕云,
不朽還須建大勛。
壯略欲扶天日墜,
雄心豈入弩駘群。
時危俊杰姑埋跡,
運啟英雄早致君。
怪是史書收不盡,
故將彩筆譜奇文。
結尾詩:
天眷太宗登寶位,
近臣傳詔賜皇封;
唐家景運從茲盛,
舜日堯天喜再逢。
《說唐全傳》記述了唐太宗李世民一統華夏、開創貞觀之治的過程。李世民十八歲時,在太原隨父李淵起兵討逆,救民于水火。他治軍嚴明,每次作戰時總是身先士卒,所帶領的隊伍戰無不勝。在戰爭年代,他總是把天下武功最高強的英雄豪杰集中于自己的騎兵隊伍中;和平時期則把四海最優秀的學人智者收羅于秦王府中;建立唐朝后,帶領群杰殷殷打造出錦繡山河、繁華社會、燦爛文化。“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垂范后世。
《說岳全傳》開篇:
西江月
三百余年宋史,
中間南北縱橫。
閑將二帝事評論,
忠義堪悲堪敬。
忠義炎天霜露,
奸邪秋月癡蠅。
忽榮忽辱總虛名,
怎奈黃粱不醒!
結尾詩:
力圖社稷逞豪雄,
辛苦當年百戰中。
日月同明惟赤膽,
天人共鑒在清衷。
一門忠義名猶在,
幾處烽煙事已空。
奸佞立朝千古恨,
元戎誰與立奇功!
《說岳全傳》是一部以岳飛抗金故事為題材、帶有歷史演義色彩的英雄傳奇小說。在金兵大舉進兵中原的歷史背景下,岳飛等愛國將領,力主抗戰,收復失地;而秦檜為首的權奸集團,卻賣國求和,陷害忠良。岳飛的“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的凜然正氣和愛國精神代代相傳,中華民族得以根深葉茂,能夠抵御任何狂風暴雨。千百年來,人民是多么懷念岳飛等忠臣良將,而對秦檜等奸臣又是何等的痛恨和憎惡!歷史和人民明辨:甚么是正義,甚么是邪惡,甚么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文以載道”,所有的經典文學作品都離不開一個“道”字,其具體而微地集中表現為在人生感悟的過程中對崇德修身的穎悟,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天命觀和道德觀,為心靈指明方向。
一部優秀文學作品往往都有一個結構嚴謹的布局,吸引人的開頭和意味深長的結尾。文章的開篇詩詞有揭示主題、直接點明所要敘述之事所要表達之意,在文章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結尾詩詞令人回味,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使整部作品富有含蓄的韻味和具有文生文外的特點。
古典名著作品關注道德,關注人文,關注未來,認為生命只有承擔了道義才是最可貴的,返本歸真才是做人的真諦,鼓舞人們追求真理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