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除了是人們美膳之食,又因魚諧音同“余”,故古人愛用魚表示美好的愿望,用玉魚做佩飾,以示富裕,年年有余,吉祥有余。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魚形玉器出現,但大量出現還是在商、西周、春秋、宋、遼金、元、明、清幾個時期,尤以宋之后為盛,一般以圓雕、佩飾的形式出現。
宋以前的玉魚可見的很少,多數藏家僅能從歷史文獻中可知其各時期的特征:新石器時代的玉魚一般都比較小,雕琢簡單,樸拙簡練;夏商周三代在雕琢上較前期更婉轉流利,具有更強的動感;而漢代的玉魚則比例更合適,紋飾更細膩,雕琢更精巧;漢代之后,玉魚雕刻進入低潮時期,直至宋代,隨著玉雕藝術進入發達時期,更為滿足各階層人們的需求,玉魚雕刻又開始復蘇,并且在創意上有了新的突破,一直延續至清代。
我們身邊能見到的宋代傳世玉魚也不多,這個時期的雕琢技藝對后期的影響頗深。宋代玉魚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無鱗玉魚,頭小,長身,魚身素面,多呈跳躍狀,魚身彎成弧狀,昂首,尾上翹,魚尾分叉不大,眼多數為凹形小坑,腮部以短而粗的陰線勾出,魚尾陰刻線挺拔整齊;另一種是魚身有鱗紋的玉魚,飾網格紋,魚嘴張口厚唇且前伸,嘴與頭之間有陰線相隔,腮的邊緣也有陰線將腮與魚身相隔,眼睛多為陰刻圓眼和凸圓眼,背鰭呈鋸齒狀,鰭、尾細部均用陰刻線條表現,魚尾呈擺動狀,富有動感。此時期的玉魚常以水草、荷蓮作為陪襯物,但一般為單線刻劃,如魚銜蓮荷的器形,荷葉邊緣向內翻卷,在宋代極為流行,是一種寓意吉祥之物,此風一直延續至元、明、清時期。
遼金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此時期的玉魚采用圓雕、片雕、鏤雕相結合,雕琢工藝非常精湛,具有濃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氣息和自然情趣。魚身素面或網格紋,其中金代魚鱗刻痕較粗重,遼代魚眼用細陰刻線勾飾,而金代則多用刻痕較粗深的陰刻圓圈表現,造型多以左右對稱的雙魚或單魚且伴有水草荷葉作陪襯的形式出現,用陰線勾飾出細細的荷葉脈絡。
元代玉器不僅吸收了宋、金高超的鏤雕技藝,同時浮雕技法也被用得出神入化,創造出氣勢大、雕琢精、裝飾巧的一代玉器新風。所以,元代玉魚失去了宋代玉魚的纖細秀麗的精致之美,盡情地以質樸粗放的形式表達生命的躍動,紋飾多采用重刀,雕工粗獷,氣魄豪放,造型比較固定,趨于寫實:魚身扁寬飾網格紋鱗,常雕成鱖魚形,厚唇,唇和眼為半浮雕,隱隱凸起,魚眼旁有月牙形,魚尾呈扇形,上有鋸齒形陰刻線,背鰭雕出脊骨紋。
由于皇室的重視及民間賞玉之風盛行,明代玉器生產發展很快,琢玉工藝也日趨完善,其種類、造型豐富多彩,雕琢精益求精,表現手法復雜多樣,將中國古玉推向新的高峰。明代玉魚存世量大,種類很多,造型各異,不強調生態寫實,而逐步趨向圖案吉祥化:魚眼為管鉆制或刻痕粗深的大圓眼,部分為雙眼皮即半月形眼眶;魚身出現“米”字紋,也有“水”字紋,魚鱗種類較多,有素面、網格鱗、葉形鱗、雙鉤鱗等;魚身由鰓至尾部有一陰刻線橫貫,腹鰭較長,超出體外,背鰭為陰刻雙線;魚尾有扇形,鋸齒形和分叉甩水形。
清代玉器在明代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由于社會安定,經濟騰飛,城市繁榮,加上這一時期玉器作坊星羅棋布,名匠層出不窮,工藝先進,最終導致清代玉器成為中國古玉的鼎盛時期,其中玉魚的發展也到了巔峰時期,其雕刻技法極其精湛,紋飾繁褥,造型生動,幾乎能看到以前任何一個朝代魚形的影子,線條流暢集歷代之大成:玉魚多琢為鱖魚、鯉魚、鯰魚,魚鰓開始用鋸齒狀來表現,米字紋刻痕粗深,魚尾美化夸張,玉魚立體感極強,頗為寫實。到了后期玉魚制作不僅玉料次,缺磨工,而且工藝粗糙,見棱見角。
古玉之美,在與它的材質自然之美、造型之美、雕琢工藝之美及內在蘊含之美,難怪直至今天,古玉在人們心中人仍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古玉所代表的一種玉文化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