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雕大師林發述
“含苞”雕刻,又稱“苞雕”或“包雕”,是壽山石雕的一種獨特表現手法,也是壽山石中有“銀包金”或“金包銀”的旗降、善伯、荔枝等石種最理想的雕刻技法之一。談到這種受人喜愛的雕技法,不能不提到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林發述,富有創新精神的他在1967年獨創了人物“苞雕”技法,1972年、1986年和1987年又先后開創了海底世界、民國仕女、人鳥合一等新題材,如今,這些新題材在不斷創新的壽山石雕藝術中已占據了相當大的分量,后學者學習與仿效其構圖、線條、造型者眾。凡取法于他的作品,人們稱其為“述派”。
林發述,1929年出生于“壽山石雕之鄉”———福州市東門后嶼鄉,自幼喜愛繪畫、雕塑、音樂諸藝;1942年跟隨壽山石雕東門派大師林友竹學藝,學習石雕藝術。他既虛心好學,又善博采眾家之長,師而不泥,入古而能出新。在實踐過程中,其藝術日趨完善,卓然成家。他的作品古樸凝重、詼諧自然、拙中寓巧,眉目傳神,靜中有動,寓意深邃,神態逼真、神韻畢現。無論大件的陳列品還是小件的手上珍玩,都有欣賞、收藏的雙重價值,備受行家青睞。
林發述早年就喜歡閱讀歷史故事書,并竭力研究佛像上的藝術風格,同佛門弟子為友,經常傾聽他們講解佛經典故。因此,數十年來,他的佛像石雕藝術的風格的多樣、形象的準確和技巧的純熟都達到了理想的境界。荔枝黃凍《天機不可泄》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兩羅漢方圓結實的臉龐,飽滿高挺的胸脯,豐厚壯實的雙臂和肩膀,在表現男性特有的魅力和力量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以形寫神”的美學思想。
林發述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雕刻藝術家,曾師從陳子奮、宋省予教授等,致力于國畫花鳥寫意和人物描繪。他愛好民間音樂,閑時喜用二胡拉兩曲閩劇小調,娓娓動聽。諸多才藝給他的石雕藝術創作帶來許多靈感,綜觀林發述的壽山石雕作品,表現方法上與他人不同,擺脫了一般按照固定格式進行雕刻的局限,采用中國人物畫的格調來塑造石雕人物形象。他特別注重羅漢的相貌、特征、神韻、風度的細致雕刻和文袖的飄動感。作品線條簡潔明快,結構勻稱。
自1987年起,林發述先后被評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等稱號。他的作品累計有6件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臺灣廳以及軍事博物館陳列過,并數次到海外展覽,譽滿港臺及東南亞地區。1997年,中國郵票《壽山石雕》收錄了他的作品《三仙醉酒》(改名為《醉入童真》)。1992年,他從福建省工藝美術實驗廠退休后,于偶然的機緣中學會了一直憧憬的越劇,這給他帶來了新的藝術生命,年近八十高齡的他目前仍在勤奮創作,并將各種藝術展覽中的優點吸收到自己的石雕創作中,努力創作更多的藝術珍品。
笑佛
祖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