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格魯吉亞、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不同,烏克蘭從領土和人口來說,都不是一個小國,但是其歷史上卻從來沒有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強權大國,反而屢屢成為周邊力量的戰場,這就導致烏克蘭當地民族混雜、種群對立嚴重。除黨派之爭,更多人將烏克蘭傳統的族群矛盾,視為解讀本次內亂的“鑰匙”。
公元9世紀,維京人建立了基輔羅斯公國,成為現代俄羅斯的雛形。在基輔羅斯興盛于烏克蘭大草原之上時,莫斯科還處于一片荒蠻之中。然而,1240年西征的蒙古大軍毀滅了基輔羅斯,并統治了俄羅斯地區數百年之久。一直持續到15世紀,莫斯科大公國崛起并擊敗了蒙古人,才恢復了斯拉夫人對這塊地區的統治。 這就是說,從文化角度上來看,應該是基輔而不是莫斯科,才是斯拉夫文明的搖籃。
(烏克蘭地圖)
所以,烏克蘭人一直有一種情結,就是斯拉夫文明的正統本來是在基輔,但是后來才轉到莫斯科的。這就是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芥蒂的一個歷史根源。蒙古人被擊敗后,南俄草原出現了權力真空。當地居民以游牧作為生產方式,他們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哥薩克人。在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帝國還極為弱小時,控制烏克蘭的主要是當時強大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和韃靼人(蒙古人),而韃靼人的背后,又是當時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這些強權面前,烏克蘭本土人即哥薩克人只能淪為農奴和雇傭軍。
17世紀初期,波蘭仍然在烏克蘭占有優勢,但是1648年,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領導哥薩克人舉行反波蘭大起義,他與克里米亞韃靼人和當地農民聯盟,與波蘭交戰。雖然一度勝利,取得了烏克蘭的獨立,但是由于在四面敵人的包圍下,烏克蘭希望尋求外援。當時的鄰國里,波蘭是敵人,韃靼人和土耳其人傳統上也是信仰基督教的哥薩克人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哥薩克選擇了向北方俄羅斯稱臣。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商請沙皇來統治,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并,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
(烏克蘭風光)
18世紀末葉,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三次瓜分波蘭時,順便也吞并了西烏克蘭。到1795年,除加利西亞(1772-1918年屬于奧地利)以外,烏克蘭其余地區均在沙皇俄國統治之下。
這段歷史對現當代烏克蘭影響很大。因為導致以第聶伯河為天然分界線,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兩塊地方即東烏克蘭和西烏克蘭。包括基輔、利沃夫等西部地區,傳統傾向于歐洲特別是德國、波蘭等國。特別是利沃夫,曾經是一度獨立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首府”,而東烏克蘭則親俄羅斯,代表性地區包括軍事要地克里米亞半島和關押季莫申科的哈爾科夫。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后,由于沙俄垮臺,東烏克蘭隨即發生分裂,西烏克蘭(東加利西亞和西沃倫)被波蘭占領。而東烏克蘭并入蘇聯。根據波蘭和蘇聯簽訂的《里加條約》,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
1932-1933年爆發了烏克蘭大饑荒,據最新的歷史研究資料,餓死的人數在240萬-750萬之間。烏克蘭親西方人士將矛頭指向了蘇聯,認為是后者的政策導致了大饑荒。
二戰期間,民族主義者斯杰班·班德拉領導的極端派甚至同納粹德國合作來追求國家獨立。即使在二戰結束后,烏克蘭民族主義游擊隊也一直利用森林和草原與蘇軍周旋,游擊戰持續到1950年代,蘇聯才徹底消滅了這些烏克蘭民族主義的武裝力量。蘇聯解體后,烏克蘭宣布脫離聯邦,然而歷史的陰影卻一直籠罩在烏克蘭人周圍——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