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一首通體皆好的詩如同一幅錦繡,如果好詩中還有更為出彩的好句,那就可說是錦上添花了。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就是如此,全詩意境清幽,深情綿邈,而“留得枯荷聽雨聲”一語更是千年也開不敗的花朵。
“駱氏亭”,處士駱峻所置,位于長安郊外,灞陵附近。“崔雍崔袞”,李商隱早年幕主、從表叔崔戎之子。深秋時節,商隱宿于駱氏亭館,對景懷人,并感于自己才高命蹇的身世,他情動于中而寫下這首詩。“塢(wù)”,指四面高而中間凹的山地。“竹塢”,竹樹環繞之地。“水檻(jiàn)”,傍水的有欄桿之亭榭,“檻”為欄桿之意。“迢遞”,遙遠貌。“重城”,指長安,唐時長安有外城、內城與皇城。在清幽的竹林水榭里,詩人不禁懷想起曾和他一起游息的崔氏兄弟。長安城池高而且遠,相思之情無由表達,只好蘊于心而發而為詩。秋空的陰云不散,飛霜故爾也晚,不然池塘中的枯荷早就霜打風吹去了。夜深不寐,只聽得荷池中風吹殘葉之聲如颯颯的秋雨。清人紀曉嵐說:“分明自己無聊,卻就枯荷雨聲渲出,極有余味;若說破雨夜不眠,轉盡于言下矣。'秋陰不散’起'雨聲’,'霜飛晚’起'留得枯荷’,此是小處,然亦見得不茍。”(《玉溪生詩說》)這固然可見此詩在結構上的細針密線,但結句之為千古名句,更是因為詩人將懷人不寐之情與寂寞蕭條的身世之感交融在一起,留下了永遠讓人咀嚼不盡的凄清而凄美的尾聲,即清人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注》所云:“秋霜未降,荷葉先枯,多少身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