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味藥,蜂房。
以下醫案源自何紹奇的《臨證得失與讀書析疑》一書。
尿床多見于小兒,但成人亦有尿床者,治之亦更為棘手。
我從前治療尿床,多用縮泉丸、腎氣丸、水陸二仙丹之類,有效者,有不效者,或暫愈不久而又復發。后來用單方公雞腸一具,洗凈,燉爛吃,雞內金一個研粉沖服,有些效果,但患者很難堅持服用下去,因為北方人不喜歡吃腸雜,嫌臟,洗起來也麻煩。
后來我采用了朱老的"蜂房散",即蜂房100克,放瓦片上,焙半焦,研粉,一日二次,白天一次,臨睡前一次,每次4克,開水沖服。有一中學生,幾乎夜夜尿床,以至不能住校,學習大受影響,四處求醫,用了幾千元都沒有好,我讓她服"蜂房散"后,當天就見效,隨訪大半年中僅一、二次尿床。蜂房有韌性,不烘烤便研不碎,應予注意。近來我在蜂房散的基礎上,加進麻黃30克、雞內金30克,甘草30克,研粉,每服5克,一日二次,觀察了一些病人,療效不錯。
PS:
我讀書的時候,跟導師,門診也有遇見很多小兒尿床的,老師化裁朱老此方,具體方法:常規煎荷包蛋,加用蜂房10g,每天早晨當早餐服用。效果佳。
此法方便,實用,兒童也不會因為中藥太苦而拒絕服用,大家有機會可以臨床一試,當知我言不虛。 2010-12-09 16:50
引用 分享 6樓
小兒遺尿主要是小兒腎氣不足所致,與脾、肺、膀胱、三焦關系密切,我常用桂附八味、縮泉丸、補中益氣湯三張方子,辯證選方,臨證加減。
加減:脾肺氣虛:+黃芪,白果,甚至補中益氣湯;
肝經濕熱:加車前草,梔子。
其實針灸效果不錯,但小兒不予配合,很難操作。 相關疾病:
遺尿癥尿失禁任堂主的這個帖子拋得好!單純的驗方,有效方貼出來增加的是經驗,當然前提是還需要記憶力夠好,都能記得住才行。要是大家把發生遺尿的病因病機討論明白了,那才真是解決了問題的根本,也是任堂主發此貼的用意所在吧。
遺尿也是排尿的一種,不是小便失禁。不管是下意識也好,有意識也好,排尿必有心神動方才能排出。夜間由于種種原因,內在或者外在因素擾動心火,心神動故出現排尿。白天有意識的排尿和夜間遺尿的機制是相同的,并不是遺尿另有一途。腎虛不固、脾陽不升的表現應該是尿頻,憋不住尿,而不是遺尿。補腎、健脾的方法有效并不能說就是腎虛、脾虛導致的遺尿,從老年人腎虛、脾虛時出現的是尿頻,而不是遺尿可以看出這一點。遺尿根本還是在心,在神,也可以說是在腦。在腦絕不是說就是在腎,腎主骨生髓,沒有說腎主骨生神,這是說髓之形體的形成與腎關系密切,而髓的功用與心關系密切。所用的方藥,無論是補,還是泄,最終目的都是心神足或者相火不妄動罷了。非要在任堂主的選項中選一項的話,我選腦,其實最終還是——心神。
當然,要是再小一點孩子,就不一定是這么回事了,這個題目說的是尿床,也許孩子是清醒的,也想不尿床,可是一有尿意就憋不住了,結果尿床了,這個不在上面說的范圍內。 樓上兩位說出了我的想法!
這個病治療起來不是很復雜,但如果我們深入思考,就會很有意思了。
白天這類患兒小便時自己都知道,但晚上睡覺時,他們常常清醒不了,迷迷糊糊的,所以尿在床上了。但只要解了小便,他們大多能立即醒來。
這一點,尿過床的人都深有體會。
睡夢和清醒兩種狀態,實際上是陽氣的“入”與“出”,人體陽氣如果不能被心神所支配,“入”之后不能“出”,人就睡得很熟,呈現出深度的睡眠。
曾經治療一尿床的患兒,夜半熟睡時,其父母如何拍打,總也清醒不了......
我認為這就是陽氣不能外出所致。
陽氣的出入,與心神有關。
說具體點,與腦有關。 《高手過招系列》之小兒遺尿癥總結
_ xurongjinan 整理
遺尿不僅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還可影響患兒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康發展,故小兒遺尿癥逐漸成為當今醫學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在我版站友討論的基礎上,又搜集部分文獻資料,從概念、病因病理、辨證分型、療效標準等方面對小兒遺尿癥的相關知識予以總結,冀此文能對廣大站友有所裨益。
1.概念:
小兒遺尿癥(enuresis in children)是指小兒(≥5歲)睡眠狀態下不自主排尿≥2次/周,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遺尿。原發性遺尿癥是指尿床從嬰兒期開始,未曾有持續6個月以上的不尿床期,約占80%;繼發性遺尿癥是指6個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后再次出現尿床。
2.中醫對小兒遺尿的認識
2.1 尿液的正常代謝過程
知常而達變,要想全面了解遺尿的病因病機,首先要熟悉尿液代謝之生理過程。尿液為津液之余,尿液的代謝是津液代謝的一部分。津液的代謝是一個包括生成、輸布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活動的復雜過程,涉及多個臟腑的生理功能。津液來源于飲食水谷,通過脾胃的運化及有關臟腑的生理功能而生成。《素問?經脈別論》指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經四布,五經并行。”《素問?靈蘭秘典論》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由上可見,人體的津液代謝與肺、脾、腎、三焦、膀胱等臟腑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津液代謝后的濁液下歸于腎,經腎氣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濁:清者回流體內,重新參與水液代謝;濁者下輸膀胱,變成尿液,由膀胱貯存。膀胱中尿液的按時排泄,由腎氣及膀胱之氣的激發與固攝作用調節。腎氣與膀胱之氣的作用協調,則膀胱開合有度,尿液可及時從溺竅排出體外。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依賴于腎氣與膀胱之氣的升降協調。腎氣主上升,膀胱之氣主通降。腎氣之升,激發尿液的生成并控制其排泄;膀胱之氣主通降,推動膀胱收縮而排尿。此為尿液代謝之生理。由上可見,遺尿與腎與膀胱的關系最為密切,此外還可涉及肺脾三焦等臟腑。
2.2 小兒的體質特點
(1)稚陰稚陽
《溫病條辨?解兒難》提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也”。“稚”為幼小、柔弱之意;“陰”泛指小兒有形之體,包括肌膚、皮毛、臟腑、筋骨、經絡、血脈、津液等物質基礎;“陽”則指建立在小兒形質之上的生理功能。現代醫家將稚陰稚陽釋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其病理意義表現為發病容易、傳變迅速,即小兒抵御病邪侵襲的能力較成人差而易生病;患病后病情變化較快,往往可形成一種寒熱虛實錯綜復雜的病況,即“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2)純陽之體
《顱囟經》曰:“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純陽”是指小兒生長發育最為旺盛,對水谷精氣的需求尤為迫切,相對地感到陰不足,說明小兒的代謝旺盛。今概括為“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其病理意義一方面指小兒一旦患病,病邪易從陽化熱,臨床見小兒熱病(證)最多;另一方面指小兒患病后臟腑修復力強,較成人易趨康復,即“臟氣清靈,隨撥隨應”。
(3)五臟有余不足
明代***提出小兒“五臟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虛,心熱為火同肝論,嬌肺遭傷不易愈”。這一論述指出了五臟的特點:肺脾腎不足,心肝有余。此五臟有余與不足非病理的有余與不足,而是“純陽”、“稚陰稚陽”之體在五臟生理特性中的相對表現而言。它亦決定了小兒的發病特點,即小兒時期以與肺脾腎有關的病證居多。
2.3 小兒遺尿的病因病機及治療
綜合上述尿液代謝之生理及小兒體質特點,小兒遺尿的病因病機主要以下幾種觀點:
(1)從腎論治—腎氣不足,膀胱虛寒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先天腎氣發育未充,腎陽虧虛直接影響膀胱氣化、三焦決瀆,導致尿液失調。《素問?調經論》云:“腎者水臟,主津液”。《甲乙經》:“虛則遺溺”。所以遺尿的發病,與腎有重要關系。腎氣不足,不能溫養膀胱,下元虛寒,命火不能蒸騰水液、鼓動氣化、約束膀胱,但晝間能得天陽之助,所以腎與膀胱氣化尚可司職,致小便有節有禁;夜間陰氣盛極,陽氣弱小,腎陽寡助益虛,膀胱氣化無權,關門不利,決瀆失司而尿自遺。《仁齋直指小兒附遺方論?大小便諸證》載:“小便者,津液之余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約制。其水出而不禁,謂之遺尿。睡里自出,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俱虛挾冷所致也。”
治療當溫補腎陽,固澀小便。方選菟絲子散加減。
(2)從氣論治—肺脾氣虛,上不制下
膀胱失約是導致遺尿的最終病機。然而影響膀胱失約的不獨為腎,其他臟亦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可見,肺氣不足也能引起遺尿。
從生理功能方面而言,肺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其宣發肅降的功能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肅降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較稠厚的部分,向內向下輸送到其他臟腑以濡潤之,并將臟腑代謝的濁液下輸到膀胱,為生成尿液之源。《素問?經脈別論》對此過程有所論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當肺主行水的功能失常后,水液代謝紊亂,影響膀胱對尿液的貯存和排泄功能,膀胱失司,則可發生遺尿。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凡治小便不禁者,古方多用固澀,此固宜然,然固澀之劑,不過固其門戶,此亦治標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蓋小水雖利于腎,而腎上連肺,若肺氣無權,則腎水終不能攝,故治水者,必須治氣;治腎者,必須治肺,宜以參芪、歸術、桂附、干姜之屬為主,然后相機加以固澀之為佐,庶治本之道,而非源流如度。”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固攝,為水液運化之樞紐。脾氣虛,則運化無力,固攝無權,令水濕不化,直趨下焦而令自遺。《金匱翼?小便不禁》云:“肺脾氣虛,不能約束水道而病不禁者……上虛不能制下者也”。
治療當補肺益脾,固澀膀胱,方選補中益氣湯合縮泉丸加減
(3)從心論治—心腎失交
遺尿小兒多有睡眠較深,不易喚醒或醒后神志朦朧等現象,也有夢中尿床者。這與“心主神明”有關。《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小兒臟腑特點為肺脾腎不足,心肝有余。蓋因小兒腎常虛,腎陰腎陽均未充盈、成熟,且小兒體屬純陽,心火易熾。若腎水不足,心火失濟,則心火偏亢,心火熾盛,又下汲腎水,耗傷腎陰,形成心腎不交的病理變化。
治療當清心滋腎,安神固脬,方選交泰丸合導赤散加減。
(4)從肝論治—肝經濕熱
肝主疏泄,肝之經脈環陰器,抵少腹。肝經郁熱,疏泄失司而致遺尿。誠如《證治匯補?遺尿》所說:“遺尿……又有挾熱者,因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寧,故不禁而頻來。”
治療當清利濕熱,方可選柴胡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3. 站友討論
心神與遺尿的關系及遺尿的病位(在心?在腎?在腦?在脾?)是我版站友討論的熱點。白天患兒可自行控制排尿,晚上患兒睡眠較深,不易喚醒,遺尿后卻較前容易喚醒。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營衛陰陽的正常運行是保證心神調節寤寐的基礎。任之堂主人認為遺尿的病機同嗜睡相似,可從陰陽的出入考慮。小兒遺尿與心神有關,具體而言與腦關系密切。
Luyanqi999站友認為,遺尿是排尿的一種,不同于小便失禁。心神動,尿液方能排出。白天有意識的排尿和夜間無意識的遺尿兩者的機制是相同的,并不是遺尿另有一途。夜間由于種種原因,內在或者外在因素擾動心火,心神動故出現排尿。遺尿之根本在心,在神,也可以說是在腦。在腦絕不是說就是在腎,腎主骨生髓,而非主骨生神。意即髓之形體的形成與腎關系密切,而髓的功用與心關系密切。所用的方藥,無論是補是泄,最終目的都是安心神或者相火不妄動罷了。
978679519站友認為很難決然分清小兒遺尿的病位到底在腦還是在腎。腎藏精生髓而通于腦,腎與腦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治療上填精補腎實際上就有補腦的作用。
此外,我版站友的討論多集中在對小兒遺尿癥的病機及治療上。對病機的認識與上文所述大致相同。
Suannai78認為,小兒臟腑未盛,尿床與腎失攝納,膀胱失弱;脾失健運,清陽不升,痰蒙清竅有關。補腎溫脾是固本,化痰開竅為升陽。可選用李東垣的益氣聰明湯或錢乙的六味地黃湯。
Wyhongfe2010認為,小兒遺尿主要是小兒腎氣不足所致,與脾、肺、膀胱、三焦關系密切,臨床常用桂附八味、縮泉丸、補中益氣湯三方,并辨證加減:脾肺氣虛者,加黃芪、白果、甚至補中益氣湯;肝經濕熱者,加車前草、梔子。
978679519站友對小兒遺尿的治療多從脾腎著手,常用異功散去茯苓加懷山藥、覆盆子、縮泉丸、雞內金等,有效率約為70%,治愈率約為50%。并提示用藥前須行尿常規及男孩包皮口是否狹窄等檢查。
Jinhuaihai認為水液代謝與肺脾腎三臟,尤其是脾腎二臟關系密切。脾腎為先后天關系,腎主骨生髓開竅于二陰,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主升清。且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故治療應著眼于脾腎,腎足脾旺則癥愈,補中益氣與縮泉皆喻于此。
4. 名家經驗
(1)黃明志教授經驗
參見【黃甡.黃明志教授治療小兒遺尿經驗.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09,1(2):147-148】
1)探病因,重責肺脾腎:遺尿的發生雖責于腎虛膀胱失約,但與肺脾氣虛也有密切關系,久病也可累及于心。
2)立治法,重下兼顧上中:治療時當肺、脾、腎三臟同治,臨癥時,依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立癥的不同,再施以不同的側重,同時酌加清心開竅之品。
3)自擬“止遺方”:據其多年的臨床經驗而擬。該方肺脾腎三臟同治,開斂固澀并用,并隨癥減,適應于一切遺尿患兒,其組方如下:
炙麻黃3-6 g,煨白果9-15 g,補骨脂、臺烏藥各10-15 g,太子參15-30 g,石菖蒲、覆盆子各10-15 g,生山藥15-30 g,桑螵蛸10-15 g,生黃芪、益智仁各15-30 g,鹿角霜(沖服)6-9 g。
方解:炙麻黃開宣肺氣,煨白果收斂肺氣,一開一斂,令肺行宣肅之職;石菖蒲、益智仁醒腦開竅,化痰濁而利心智,使不易喚醒的患兒一叫便知;生山藥一味,肺脾腎三臟同補,上補肺、中健睥、下固腎,乃平補之佳品,藥中之王道也;補骨脂、覆盆子、桑螵蛸補腎固澀,縮泉止遺;烏藥、鹿角霜溫腎陽,以助膀胱之氣化;黃芪、太子參益肺氣,令脾行固澀運化水濕之職。如此則肺行治節之職,脾行固攝之令,腎司氣化之功,三焦暢行,開合有序,遺尿自止。
若上方療效不佳或遇到頑固性遺尿患者,黃老擅用鄭頡云老中醫之經驗方,治之取效甚佳,但因內有制馬錢子一味,故用藥須慎重,組成如下:柴胡、升麻各3-6-9 g,內金6-10-15 g,益智仁、桑螵蛸各10-15 g,制馬錢子0.03-0.3 g。該方由升陷湯去甘草,縮泉丸去烏藥,加雞內金、制馬錢子所成。方中柴胡、升麻疏肝升提陽氣,使下陷之中氣得以上提;內金消積止溺;桑螵蛸補腎固精縮尿;益智仁澀精固氣、溫中縮小便;馬錢子溫通經絡,透達關節,入督脈,上行于腦,興奮中樞神經。
4)外治法,針灸配合藥敷臍
生硫磺粉5 g,蔥白3枚,搗泥外敷臍中,1 d換1次,適用于下之虛寒型遺尿;用五倍子、五味子各等份為末(即二子散),熱醋調敷臍中,每日更換1次,適用于氣虛不能固攝型遺尿。針刺手足遺尿點(手小指末節橫紋中點),艾灸關元、氣海、百會等以治療頑固性遺尿,多獲良效。
(2)秦亮甫針藥結合經驗
參見【程玲,李銘時.秦亮甫針藥結合治療小兒遺尿癥經驗.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4):21-22】
秦師認為,小兒遺尿的發生主要與腎、膀胱虛寒和肺脾氣虛不能固攝有關。此外,內蘊熱邪,或外感熱邪與脾濕相合,濕熱下注于膀胱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根據小兒遺尿的病因、病機特點,秦師認為“治水必先治氣,治腎必先治肺”,故針藥處方以“溫腎縮泉、益氣升提”為核心,意在升舉下陷之氣,恢復升降轉輸之機,溫化水液,從而使膀胱的功能恢復正常。
針灸處方:中極、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百會。
中極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又是膀胱經募穴,具有溫腎縮泉之功;足三里為足陽明經的下合穴,可調理脾胃,暢氣血生化之源;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可調理足三陰經經氣,以加強膀胱的約束之力;關元乃小腸經募穴,又為足三陰經、任脈之交會穴,配百會以益氣升提、醒腦清神。中極、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百會采用溫針法,以振奮腎陽,使氣化有源,膀胱約束有力而遺尿自止。
中藥處方:自擬金櫻縮泉方。方中補骨脂、菟絲子補腎溫陽;金櫻子、桑螵蛸既能益腎又能澀尿,配安神收澀的煅龍骨、煅牡蠣以加強其縮尿固澀之功;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養肝腎之陰,以陰中求陽,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太子參、黃芪、柴胡益氣升提。有濕熱見癥者,加黃連、黃柏、生甘草。
(4)張士卿教授經驗
參見【張金龍.張士卿教授運用桑螵蛸散和縮泉丸治療小兒遺尿經驗.中醫兒科雜志,2009,5(3):1-2】
張教授認為小兒遺尿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下元虛寒或后天失于調養,肺脾氣虛,膀胱氣化功能失調所致。因腎為先天、封藏之本,元氣之根,腎氣有固澀下元之功,職司二便;脾為后天之本,正氣之源,脾腎為生命活動根源。而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其中又以肺、脾、腎三臟不足更為突出。腎陽不足,溫化無力,膀胱失約則遺尿。脾屬中土,性喜燥惡濕而能制水。肺脾功能正常,方能維持機體水液的正常輸布和排泄。若肺脾氣虛,上虛不能制下,則尿不禁也。治療時應溫補腎陽,培元益氣,固澀小便。另外臨證還要考慮調暢三焦氣機,開竅醒神、交通心腎使水火既濟。
桑螵蛸散方源于《本草衍義》,由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臨床多用黨參代替)、茯神、當歸、龜板組成。方中桑螵蛸補腎固精止遺為君藥;臣藥以龍骨收斂固澀且安心神,龜板滋養腎陰亦補心陰;佐以人參大補元氣,茯神寧心安神,菖蒲開心竅,遠志安神定志,且通腎氣上達于心,如此心腎相交,更以當歸補心血。諸藥共奏交通心腎、補益氣血、固脬止遺之效。
縮泉丸方源于《婦人良方》,由益智仁、烏藥、山藥組成。方中益智仁辛溫,溫補脾腎,固精氣,縮小便為君藥;烏藥辛溫,調氣散寒,能除膀胱腎間冷氣,止小便頻數,故為臣藥;更以山藥糊丸,取其健脾補腎,固攝精氣,為佐使藥。三藥合用,溫腎祛寒,使下焦得溫而寒去,則膀胱之氣復常,約束有權。
5. 單方:蜂房散—Wangjo731站友讀何紹奇《臨證得失與讀書析疑》所得及隨師經驗分享。
1)即蜂房100克,放瓦片上,焙半焦(蜂房有韌性,不焙干不易研碎),研粉,每次4克,開水沖服。一日兩次,白天一次,臨睡前一次。
2)在上方“蜂房散”的基礎上,加麻黃30克,雞內金30克,甘草30克,共研粉,每付5克,一日兩次。
3)蜂房10克加入雞蛋中,共煎荷包蛋,每作為早餐每日服用。
此外,夜雨江湖站友認為單味益智仁炒服易為小兒接受。
6.《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小兒遺尿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遺尿:是指5歲以上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經常入睡后遺尿者。
(1)診斷依據:
1)睡眠較深,不易喚醒,每夜或隔幾天發生尿床,甚則一夜尿床數次。
2)發病年齡在5周歲以上。
3)小便常規及尿培養多無異常發現。
4)X線攝片檢查,部分患兒可發現有隱性脊柱裂,泌尿系X線造影可見其結構異常。
(2)證候分類:
1)腎氣不足:睡中遺尿,尿量多,尿色清,熟睡,不易叫醒,面色淡白,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舌質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2)脾肺氣虛:睡中遺尿,尿頻而量多,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偏淡,脈緩細。
3)肝經濕熱:睡中遺尿,尿頻量少,性情急躁,手足心熱,唇紅而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滑。
(3)療效評定:
1)治愈:經治后未再遺尿。
2)好轉:遺尿次數減少,睡眠中能叫醒排尿。
3)未愈:遺尿無變化。
7.西醫對小兒遺尿癥的認識:
現代醫學認為,小兒在2~3歲后,大腦皮質已能控制脊髓排尿中樞而控制排尿,并在睡眠中因尿意而覺醒。如因不合理的排尿訓練,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障礙,環境的改變,精神緊張,身體過度勞累等因素使大腦皮質及皮質下中樞功能失調,影響對排尿中樞的控制,在熟睡時不能接受來自膀胱的尿意,而覺醒時生反射性排尿,即為遺尿。其發生機制主要有以下幾點:樞神經系統功能發育成熟延遲;抗利尿激素(ADH)分泌異常;膀胱功能紊亂(神經性膀胱)排尿時括約肌和逼尿肌不協調,日間出現尿頻,夜間膀胱不穩定收縮,膀胱容量少而導致遺尿。
治療上多采取三大策略:增加膀胱容量、減少夜間尿量、促進夜間排尿控制功能的出現到發育成熟,采取其中任何一種策略都可以使夜間遺尿得到改善乃至治愈。治療又可分為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
行為治療主要采用膀胱功能訓練和喚醒療法。指導兒童在白天盡量多飲水,使膀胱容量擴張,當患兒要排尿時,囑其盡量憋尿,直到不能忍受為止,增大膀胱容量。另外,患兒在白天排尿時,排尿過程盡量分多次進行,加強尿道外括約肌和腹內肌對排尿的控制,以控制膀胱頸部下垂,達到夜間控制遺尿的目的。喚醒治療使用尿濕報警器或鬧鐘,將濕度感應器放在患兒內褲上,一排尿則報警喚醒患兒,以訓練患兒對膀胱膨脹的敏感性并及時蘇醒。
藥物治療主要涉及三類藥物:一為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壓素即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是臨床應用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的理論依據。研究發現血管加壓素除有抗利尿作用外,還有改善睡眠障礙、促進覺醒的作用。抗利尿激素能夠濃縮尿液,從而減少尿液量和血管內壓力,使膀胱頸下降,逼尿肌收縮減少,遺尿癥得到改善。以去氨加壓素為代表。此類藥物短期內療效明顯,但停藥后復發率較高,用藥時須限水以防水中毒、高血壓等副作用。二為抗膽堿能藥物。奧昔布寧是目前遺尿癥治療中應用最廣泛的膽堿受體阻斷劑,其治療機制在于能解除膀胱平滑肌痙攣,松弛逼尿肌,減少其收縮頻率,從而起到治療作用,是合并有不穩定膀胱的遺尿癥的首選藥物。三為甲氯芬酯,為中樞興奮劑,可興奮,有利于喚醒。近年的研究認為,其有促進腦代謝、改善記憶的作用。 前面談到過小兒尿床與陽氣的出入功能異常有關,即與腦有關。臨床上為什么補腎藥有效呢?
我覺得這里面可以理解為:腎主骨,骨藏髓,腦為髓之海,補腎即補腦。
另一個方面,補腎之后,可以增強腎的封藏能力,膀胱容量擴張,尿床機會也少了。
我治療尿床主要以桑螵蛸散加減化裁。
組 成:桑螵蛸、龍骨、龜板、當歸、人參、石菖蒲、茯神、遠志
用于心腎兩虛,小便頻數,如稠米泔,心神恍惚,健忘食少,或溺后遺瀝不盡,或睡中遺尿,或夢遺失精,舌淡苔白,脈細弱者。
立方從心腎入手,療效頗佳,遇到病情較重的患者,則加上露蜂房。 相關疾病:
遺尿癥床多見于小兒,但成人亦有尿床者,治之亦更為棘手。
我從前治療尿床,多用縮泉丸、腎氣丸、水陸二仙丹之類,有效者,有不效者,或暫愈不久而又復發。后來用單方公雞腸一具,洗凈,燉爛吃,雞內金一個研粉沖服,有些效果,但患者很難堅持服用下去,因為北方人不喜歡吃腸雜,嫌臟,洗起來也麻煩。
后來我采用了朱老的"蜂房散",即蜂房100克,放瓦片上,焙半焦,研粉,一日二次,白天一次,臨睡前一次,每次4克,開水沖服。有一中學生,幾乎夜夜尿床,以至不能住校,學習大受影響,四處求醫,用了幾千元都沒有好,我讓她服"蜂房散"后,當天就見效,隨訪大半年中僅一、二次尿床。蜂房有韌性,不烘烤便研不碎,應予注意。近來我在蜂房散的基礎上,加進麻黃30克、雞內金30克,甘草30克,研粉,每服5克,一日二次,觀察了一些病人,療效不錯。
哪位高手能解釋麻黃的妙用嗎?是宣肺?(肺為水之上源?)還是宣發陽氣,引陽入陰? 相關疾病:
遺尿癥遺尿又稱尿床,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經常睡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一種病癥。
1病因病機
1.1尿液的生成、排泄與肺、脾、腎、三焦、膀胱關系密切。
1.2其病因主要為腎氣不足、肺脾氣虛、肝經郁熱,以致膀胱失約而成遺尿。此外,有些患兒心腎失交,水火不濟,夜夢紛紜,夢中尿床;或痰濕素盛,熟睡不醒,呼叫不應,也常遺尿。
1.3亦有自幼缺乏教育,未養成良好的夜間排尿習慣;或3歲以后仍用“尿不濕”,而任其自遺形成者。
2.臨床上尤以腎氣不足、膀胱虛寒為多見,故溫補下元,固澀膀胱為基本治療法則,偶佐以清心安神,或瀉肝清熱。
3.治療上面:
3.1成藥常選用縮泉膠囊為主,有時配合補中益氣丸(早上服用補中益氣丸,晚上服用縮泉膠囊)等
3.2臨床基本方:益智仁、山藥、烏藥、桑螵蛸、菟絲子;夜寐深者常加炙麻黃3-6g、石菖蒲9.。。
3.3針灸及生活習慣改變(睡前少飲水、平時遺尿點前半小時起床提前排尿等)
4.注意事項:做尿常規或中段尿培養排除淋證;注意與白天尿頻綜合征又稱神經性膀胱區分
相關疾病:
失眠遺尿治療治分二個部分:
1、心神出入問題(醒不醒的過來)。2腎氣封藏問題(忍不忍的住)。
但要先排除先天性脊柱隱裂之類的器質性疾病。
心神出入問題:受邪(如外感后遺尿)、痰迷、心肝火旺、勞神。
腎氣封藏和小兒腎常虛有關。
關于麻黃,麻黃為太陽經藥,太陽經為人體和外界的門戶,為表。所以太陽經開合是否正常,直接關系到心神的出入,故麻黃治療不易入睡的失眠也有效。曾治一病例:夜間12點左右,總自覺被人叫醒,醒后又發現沒人,連續這樣幾天,覺的是鬧鬼,晚上不敢入睡,吃安眠藥也無效,弄的人心慌慌。后來用麻黃湯發一次汗,就好了。這是肝魂不歸,用麻黃湯開一下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