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帝國的理論家:董仲舒(上)
各位書友好!昨天我們從封建制的春秋戰國,開始進入了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王朝,從這個時代開始,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政治的統一,必然要伴隨著思想的統一。
如果我們復習一下第十三章“儒家的現實主義流派:荀子”,可以看到在這一章的末尾,馮友蘭先生寫到,李斯和秦始皇都不僅致力于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致力于思想上也統一中國。
但是,經過了幾百年的“百家爭鳴”,思想上的統一是艱難的,秦始皇使用的是“焚書坑儒”的方式來統一思想,這是一個比較偏激的方式,符合法家的特點。正如昨天我們提到的,秦始皇用法家的方法統一了中國成功了,但是用法家的方法治理中國卻失敗了。
秦朝不到十五年就在民眾反抗的力量下崩潰,這給新建立的漢朝統治者帶來了巨大的反思:法家治國有嚴重的缺陷,為了讓經歷幾百年戰亂的國家休養生息,漢初采取的是道家的方式,與民休息。
如果我們復習第十四章“韓非子與法家”,馮友蘭先生會在這里專門寫到法家與道家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在君王治國的方式上,法家和道家都認同“無為而治”,但區別是:道家認為君王應該先明天、道德、仁義,再進行賞罰,這樣做到“無為”;而法家卻并不要求君王具備道德仁義,中人之資就可以按照賞罰權術,這樣制定好機制后,君王便可“無為”。
我們可以看到,在漢初的七十年里,從漢高祖到漢景帝,漢代基本上是用的道家“無為而治”的方式,經歷“文景之治”后,漢朝已經積累了雄厚的國力,到了漢武帝的時代,人口富足,國力強盛,君王開始要考慮從“無為”到“有為”,這是一個新的國家轉型的十字路口,放棄道家,啟用儒家的時代到來了。
武帝用“推恩令”逐漸廢除了漢初以來還保留的分封制,真正完成了秦朝設計的“郡縣制”,從漢武帝開始,中國才真正實現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
從郡縣制和分封制并存,轉型到徹底的郡縣制;從法家統一成功,到法家治國失敗,再到道家休養生息的歷史使命完成;從秦朝取代東周,又從漢朝取代秦朝;從戰國末期中國社會久經戰亂的凋敝,到漢武帝時期國力恢復強盛,在秦始皇到漢武帝的不到一百年里,發生了如此多層面多維度的變化,需要一場思想領域的重新建設。
知識分子需要重新解釋這個世界,論證新的政治制度的“存在依據”,重新詮釋歷史和哲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儒家學者代表的董仲舒登上了歷史舞臺。
諸子百家的余溫一直在社會上延續,一直到漢武帝時代仍然對國家發展方向和治理方式爭論不休。在秦始皇時代就因為儒家學者對新政權不尚古法制而指責始皇帝,遭到始皇帝“焚書坑儒”。
始皇帝統一思想的方式是極端的,而更加溫和的方式,是設置一種官方標準,用“考試”來選拔人才和規定官方思想的方向。武帝和董仲舒選擇了設立以儒家經典為標準的“五經博士”,以此作為選拔人才的學問標準,用一種間接的方式,引導大一統國家的思想方向。
(董仲舒像)
馮友蘭先生對董仲舒的理論建設總結了五個方面:宇宙論、人性論、倫理學說、政治哲學、歷史哲學。而董仲舒對這五個方面的理論構建,無不用到了先秦時代“陰陽家”的思想。
董仲舒為了論證“天人合一”,把陰陽家的思想與儒家、道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提供了儒學在大一統政治體制下的形而上學理論基礎。這是董仲舒對大一統政權的理論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對于董仲舒如何用陰陽家的理論來重構儒家理論,我們下一次再詳細解讀。(陰陽家的理論可以參考復習第十二章“陰陽家與早期的宇宙發生論”、第十五章“儒家的形而上學”)
飛鴻
飛鴻,理工出身,業余愛好鉆研西方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5月下共讀《中國哲學簡史》的領讀文章《儒家的形而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