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子是被吸塵器擠出歷史舞臺的,過去家家戶戶都置備撣子。撣子有好多種,最常見的是雞毛撣子,好用又好看,插在撣瓶上算是家中一道風景。由于雞毛撣子非常普及,大江南北隨處可見,所以有關雞毛撣子的俏皮話就多,比如電線桿上綁雞毛——撣(膽)子不??;撣子沒毛——光棍一條。
攢雞毛湊撣子的俚語是過去勤儉持家的精髓,后來社會含義有些走偏了。雞毛撣子雖然多數是雞毛做的,但雞身上的毛僅脖頸上的毛可用,攢上一把漂亮的撣子怎么也得上百只公雞的翎毛。過去走街串巷的小商販用糖豆換雞毛,就是集一家一戶過年過節過壽日宰雞拔下的翎羽,最終綁成一把漂亮無比的撣子。
雞毛撣子多是黑紅兩色,色深禁臟,白雞毛撣子中看不中用,時間長了落土難看。我小時候天天看母親拿一把撣子撣這撣那,然后去陽臺使勁抖抖,讓灰塵在空中飄散。小時候我很奇怪為什么雞毛能吸附灰塵,其他東西都不好使?長大后偶爾看到書上說,撣子歷史非常久遠,夏朝君主姒少康發明的,他看到受傷的野雞拖行后,身后灰塵干凈,于是受啟發漸漸發明了撣子,按這個邏輯,最初的撣子很可能是把死雞剝皮綁在棍子上而已。
撣子從市場消失之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今天仍有人在做撣子,而且把撣子做成了工藝品,個大色艷,放在哪里也會引人注目。我花錢買回幾把,許多人聽了價錢咂舌不已,實在不理解雞毛為何值這么多錢。我告訴他說,雞毛不值錢,亂扔還會被罰錢,但攢成撣子就是文化。若從夏代算起,這玩意兒有四千年了,和甲骨文同齡,屬于高齡文化實用品,肯定比現在的吸塵器壽命長。
(圖片來自網絡)
往期文章鏈接:馬未都|殺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