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生產資料,農民視土地為命根。
“村里有些老人死了,但沒有收回他的土地,而新出生的孩子或者之前沒有地的人卻分不到土地。” 這種現象讓農民兄弟們十分不解。在農村,并不是你有農村戶口就能分到土地的,有戶口沒有地的人很多。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鼓勵農民,穩定承包關系
2017年,國家進行了農村土地確權,重新確定了一次農民承包的土地。因為農村的土地面積總數是固定的,為了鼓勵農民,政府承諾“土地三十年不變”,以此來提升農民努力耕種創收的信念和決心。“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無論是否合理,它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確保承包關系的穩定。
第二,土地收益,并非一朝一夕
國大家大,地幅遼闊,調整土地是非常困難的,并不是把死人的土地拿出來分給新生兒這么簡單。播種到收獲有個過程,死去的人在土地上面的投入到收益并不是立竿見影的,有的要很多年才見效,自己的后人才可以收益。所以國家規定了土地三十年不變是從法律上面遵守了承諾。
第三,“戶”在,地在
相信大家都聽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實行的是以“戶”或“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的承包。一家雖有人死亡,但作為承包主體的“戶”依然存在,死者的土地由“戶”內其他人承包,不發生繼承問題。只有在承包戶成員全部死亡的情況下,土地承包經營權才消滅,由發包方收回承包地。
如果某一家已經全部分戶,逝者戶口上沒有他人在戶,去世后,就屬于“整戶消亡”,村集體將收回該戶的承包地并另行分配。
因此,雖然“生者無地種,死者有地耕”這種現象讓農民們怨聲載道,但這是我國的土地政策,為了保證所有農民能夠盡可能長時間的擁有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
那么,是不是沒有分到土地的人,就要等到下一個三十年呢?答案是否定的。
由于沒有土地的農民有“怨言”,有些地區已經在探索解決方式,即“十年一動地”,在小范圍內調整。有著農村戶口但是沒有土地的村民,可以在滿足某一條件時申請土地:
(1)集體經濟組織有預留的機動地,即剩余未分配的土地;
(2)依法開墾土地;
(3)有承包方愿意自動放棄土地。
但是現實生活中通過上述辦法取得土地是有一定難度的,畢竟農民均視土地為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國家在穩定承包關系和保障農民權利上已經做出了努力,剩下的我們只有期待可以出現更加兩全其美的政策,讓更多的農民過上美滿的生活。
相關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
第二十一條 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七十年。欠款規定的耕地承包期屆滿后再延長三十年,草地、林地承包期屆滿后依照前款規定相應延長。
第二十七條 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第三十二條 承包人應得的承包利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繼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
第十六條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農戶內家庭成員依法平等享有承包土地的各項權益。
第二十九條規定 下列土地應當用于調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給新增人口:(一)集體經濟組織依法預留的機動地;(二)通過依法開墾方式增加的;(三)發包方依法收回和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