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學什么?
當太極拳愛好者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拳架的基本訓練后,時間大約一年。接下來就是在老師指導下研究無極樁與相關樁法。通過樁法的研習,掌握太極拳的三大矛盾陰陽、虛實和剛柔理論。然后通過調身、調息、調意來完成吞吐、開合、旋轉的內部訓練。這過程大約要三年時間。最后開始懂勁的修習,就可以進入自修的階段了。
以上是學習太極拳怎樣學,學什么,階段與層次的大體區分。學者不可不知矣。
得秘籍不可私藏
吳圖南先生說:“太極拳之秘,在于松八段九節。”練習太極拳架時把八段九節真正松開才可稱為著熟,這是學習太極拳的關鍵。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個關節要松開。三個在手,三個在腳,三個在背。手三關節是腕、肘、肩。腳三關是胯、膝蓋、踝。背三關是尾閭、頸、頭頂。九關之中最重要是手三關,首先要把手三關松開,第一是腕關,接著是肘而肩。肩關是最難松。“松肩”忌壓肩,要順著兩側45度斜下松落,將肩井穴張開,降于涌泉穴中。如何才能松開關節?首先是松開關節之間的腱,接著骨,要不斷的松開關節之間的腱。關節之間不松,氣不能順暢的流動。我們習慣于拉緊,應不斷的放松。當我們初學時,動作是緊繃繃的。我們學習知道那些動作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后動的動作。當肩關節能松開時,其它的都容易了,腳三關中踝關最難松。尾閭關松開后,氣可通上背部。
吾師王培生先生精太極技擊之道,不僅武藝精湛,而且精研武學理論,把技擊心得整理成文字,教給學生。筆者遵照先生“得秘籍不可私藏”的教導,把先生傳授的太極技擊之法公之于眾,以饗同好。
1.手之作用:技擊之道,百般打法,隨機應變,全在于手。手之作用,不僅在拳術上占重要位置,而且刀法之變化多端也都依靠手上功夫。手法之多,不能盡述,然不外高挑、平衡、低砍、直斫,送帶橫迎,虛實吞吐。善用手者,出沒無常,虛實莫測,使敵眼花神亂,則我手到功成。
2.眼之作用:善技擊者眼必明,不然受制于人。故未交手前,必先審察已明,乘虛而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則事半功倍。同時留神敵人之意向,伺隙蹈暇,乘機而起,皆為眼之作用。如視敵之左肩一偏,即知其必發右腿;右手一揚,即防其必發左拳。彼如強壯,我有偏門;我較彼強,始走洪門。視其眼神,彼注我左,防其左攻;彼注我右,知其右擊。張口進攻,其勁必松;閉口進攻,其勁必足。右腿在前,防其后足;后足既來,備其再攻。
3.身之作用:身為四肢之主,無沖鋒克敵之技能,有斜偏內讓之功用,左回右轉,俯仰底昂,挺吸吞吐,動靜雍容;不同手足之勞動,而有指揮之能力。其身左閃,宜備右攻;其身右讓,謹防左擊。回身之擊,其力必猛;翻身之腳,來勢愈雄。身蹲者,其氣必蓄,低攻應知其變;身立者,其氣必張,高擊便知來勢。身之作用相當重要。
4.腰之作用:肩寬腰細必定素練拳功,吸腹柔腰自是身精技擊。手足能相應者,皆是腰之作用,迂回折曲,軟轉彎斜,聯絡上下,首尾相銜,來之則氣沉于丹田,提氣時則勁注于肩臂。練功時,務求柔軟如綿;練刀之時,方能起頓得勢。顛起倒插,運用自如,踴躍挪移,俱能應變。雖無直接擊敵之能,但有間接補充之力,是腰之作用。
5.步之作用:步為一身之根,運動之本,活與不活在于步,靈與不靈亦在于步。跳躍起落,進退封逼;可吞可吐,能守能攻;虎蹲猿躍,各有專長;鶴落鷹揚,難言其狀;帶鉛者,能拔足飛騰;踢樹者,能碾人致命;正反前伸后蹬,還可逼返連施;或則左偷右進,皆能開合自如;以敏捷為主體,合腰肩為步驟;沉靜之時如山岳,追逼之勢如脫兔;變化多端,翻騰莫測。刀術雖為臂腕功夫,然得力于步法。與其說拳法勝人,莫如說步法勝人。
6.識之作用;弱者,我知其能逼;強者,我知其宜防。是非在于智識之辨別。練功于拳掌者,其手臂必較常人粗壯;練功于腿足者,其步法必較常人輕固;精于外壯者,其體質必魁悟;神于內功者,其筋絡多干枯。矮小之人,防其用腿;高昂大漢,必慣使拳;見其姿勢,即知破其法門。運用器械也應以拳理為準繩,遇隙即攻,見空必補。由此可見,應敵之際切忌心慌,心慌則意亂,意亂則手足失措,攻守失當。因而習刀術之人,當先治心。治心之道無他,沉著而已,不以危急而色變,不為強敵而心驚。爭斗較量,毫厘之間,勝負可定,關鍵是在智識高低。
7。膽之作用:見其有隙可乘,而不敢攻;知其有空可進,而不敢進,此為膽怯之病。膽小即無取勝之心,膽大能習制人之技。恐怖于衷,畏縮于外,敵乘其怯,必攻其虛。我見其虛,反攻其怯,轉敗為勝,反弱為強。然亦恒見技小膽潑者敗技高膽小之人,說明若言技擊尚須膽壯。
8.氣之作用:若談技擊,氣沉者勝,氣浮者敗。收招之始,吸氣為佳;發招之時,吐氣為妙。運用則奔插于周身,蓄之則墳隆于一處;擊之不能傷,推之不能去;提之則來,放之則散;若離若合,能聚能分。茍無氣行筋絡之間,則所擊之處必無勁。是雖見其有隙可乘,敢于發手進攻,而氣不能蓄,只有坐失其時機,實是可惜。故首要練氣,則能收能發,用之不竭,借以持久,以免氣喘上浮之弊。
9.勁之作用:氣有沉浮之別,勁有乘蓄之分;刀走乘勁,宜用攔、滑、扇、纏;刀走蓄勁,應用沖、砍、披、劈。吸勁緊縮,一緊即發,使敵勁不及提防,我刀已逼進;吐勁發招,一發即收使敵不及來,我刀已變化。開而復合,吐而復吞,集于臂腕之間,拋于拳腳之外,亦有傷人之能。一指之微,能蓄全身之勁;兩方角逐,全仗乘勁之機。勢若點水之蜻蜓,而力可透諸肺腑;形同離弦之箭羽,而銳可貫達人身。勁之作用,宜悟得之。
10,神之作用:神清者技必精,神昏者藝必淺。以面迎敵,知其發招。視其神情者,即知動作,察其態度,即識其方針,料其姿勢之變更,其快慢之行止。名家可預未來之勢,是熟能生巧,而又在于博學廣記,熟極自能得心應手,心感神悟,而階及神明,非空談所能體會。
初級篇
中級篇
高級篇
http://bbs.3dtaicang.com/plugin/spread/?uid=9
http://WWW.5LTJ.COM/BBS一、太極拳為什么要練丹田氣
丹田氣是太極拳的一種內功心法,也可以說是太極拳的命門和核心,古話說得好,練武不練功,老來一場空;練拳不練氣,總就白費力。所以說,練丹田氣是很重要的,有了丹田氣,在練拳的時候你就感覺兩腎發熱,膀胱發漲,手指發麻。出腎入腎是真訣,出腎入腎就是要求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相結合,形之于外即為胸腰折疊。每一個動作以腰為主宰,結合丹田帶動還強調腰不動手不發,腰和丹田不動,即使四肢再靈活也是單擺浮漂,所以說練拳的時候必須做到,每招每勢以丹田為主,以丹田為核心,這樣練下去的話才能達到真正的胸腰折疊勁;以養生角度來說,丹田氣可以使周身氣血循環更快,使五臟六腑起到自動按摩作用,真正達到內外兼修之功效。以技擊角度上來說,丹田氣是太極拳所特有的螺旋型的松活彈抖勁的動源泉。拳論上講主宰于腰,實質上就是主宰于丹田,太極拳運動發勁時丹田內部潛轉活動的離心力和向心力表現在發放,則輻射到四肢,即氣貫四梢,卷則從四梢收到丹田,即氣聚丹田幾種力量的收與放,都不是直線的而是通過人體所特有的一系列螺旋動作,節節貫穿地來實現自己想要發力的動作,有了丹田氣再通過苦練一段時間以后在發力、推手、明勁、暗勁、和聽勁上都起很大的作用。
二、太極拳為什么要練松活彈抖
松活彈抖勁是比爆發力又高了一個層次,為何這樣說呢,我也練過外家拳,外家拳上的爆發力就是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到一點上,然后猛地一下子爆發出去,這就是爆發力。然而太極拳的松活彈抖,他就是在爆發力的基礎上又多了很多意、氣、行,還有很多心法。這樣子的話,他打出就比爆發力更具有穿透力和殺傷力,最主要的是不傷自己的身體和筋骨,下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松活彈抖的概念:
松:松是說胸腰上的松,而胸腰之松,又必須做到四大塊的松沉,即兩肩兩胯,胯松才可以使腰下蹋,丹田轉動才靈活,肩松才能使胸部的開合、背部的開合和上肢的運動自如,我強調平時打拳必須注意,不斷加大雙肩、雙胯四個重要轉軸的擴量。由此可見,松肩、松胯是全身放松的關鍵部位。
活:即圓活之意,世界上凡是靈活的東西都與圓有關,打拳的圓活和腰有重大關聯,只要把腰部傷了,全身都不好亂動,圓活的關鍵在于通過各個關節和肢體的順逆螺旋纏絲的形式的變化,使虛實轉換靈活順遂,因為一切靈活的圓體,其重心總是在一個點上,如果有兩個以上的支撐點,他就沒有圓活可言,所以練拳時候一定要分清虛實。
彈:是指一種彈性的力,大家都知道射箭是靠弓的彈性力、跳水是靠跳板的彈性力,而太極拳的這種彈性勁,卻主要是靠自身一定要做到沉而不僵、輕而不浮、松而不丟,這樣才能達到松活彈抖的效果。
抖:它是一種快遞的振蕩、螺旋、脈沖式的勁,仿佛一下子傾全身的力量都抖擻出來似的,所以老師說發勁時如我的拳頭不要了,把它拋出去!發勁時我的胳膊不要了,把它抖出去,因此這種抖勁還包含全部倒出全部放出的意思,說句不好聽的話,就好比狗抖起毛似的,狗身上給他搞點水,然后他就一下子抖出放出來,打拳發力時候就要這個效果,拳論中講:“周身柔軟似無骨,忽然放開都是手”也是形容這種抖勁。
三、太極拳為什么要練周天開合
我經過多年的精心體會,領悟到周天開合呼吸法是太極拳的內外呼吸與拳式動作協調開合一致的最佳方式。何謂周天?我指的是練內功,是真氣運行,通過前后三關而實現任督二脈暢通一周;所謂小小周天,打通十二經和奇經八脈的大周天另外還包含所謂的小周天,即內氣從臍下至會陰再上命門,從命門再到臍下,三點之間形成一圈的丹田內轉,一呼一吸丹田運轉一周即所謂之小小周天。何謂周天開合?真氣所循環旋轉一個周天(大周天、小周天或小小周天)拳式動作即基本上為一個開合,或謂之丹田內轉一呼一吸,真氣循環一周,肢體形之于外,則一個開合。對一正常人來說,即使大小周天或小小周天尚未打通也可以做到丹田內一個小小周天,帶動拳式動作一個開合,這樣使內外呼吸動作開合協調一致,內外相隨,做到周身一家,內外一家。
練拳時應做到“內不動,外不發”的拳理。在意念引導到下,用丹田呼吸來帶動拳式動作的開合,呼則俱開,吸則俱合,不論外形動作圈大圈小,整圈半圈,其運行弧線長短,速度快慢,都與丹田呼吸的節奏一致,同時做到內呼吸、外呼吸與動作協調一致,當然丹田內轉有平圈、立圈、斜圈等等,這是最基本的形,按照打拳時應是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一呼一吸,氣通于天,天人一氣,聯屬相隨,相吞相吐,使自己與宇宙融為一體。有個外國人講得好,當我們體會一種與宇宙融為一體的感覺時,這才是純粹的、積極的幸福時刻。練太極拳的人,更應該知道人體與宇宙的統一關系,應該在練拳時做到有意識的使自己的呼吸與宇宙共呼吸。
太極拳愛好者大都聽過“太極十年不出門”的說法,于是,很多人以為練太極拳必須十年才能練出功夫,或者,必須練十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其實不然,只要找到正確的途徑,十年的時間,至少可以使太極拳愛好者在太極領域有大的成就了;而普通人,則應該一兩個月、幾個月、或者一兩年就能取得祛病延年、強身健體的作用。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必須打破僅僅按程序(名稱順序)練套路——俗稱盤架子的習慣,因為,按部就班的一個式子一個式子練下去,只能取得稍稍活動活動筋骨、促進一下血液循環的作用,更大的效益則不易產生。
真正的太極拳習練者,一定要把太極拳練出花樣、練出情趣、練出品質、練出智慧來,只有這樣,太極拳給予的回報才會超乎想象;才能練一遍有一遍的收獲;練一萬遍有一萬遍的感覺。
太極拳是內求人體本具功能的智慧——所以,反求諸己(現代人稱之為內向性思維、內求法)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其中,不管有多少太極拳方式訓練,必須以內求為根本,這是太極拳與外家拳的最根本的區別,亦是獲得太極拳真諦的最重要的途徑。
筆者有一位忘年交,他根據自己師傳和自己的練拳體驗,把傳統太極拳的多種練法進行了劃分,形成了定式、原地式、聯動式(動式)、默練、單手練、無手練、松肩練、垂肘練、松腰練等多種練法。還有一個老前輩,把太極拳的八種勁——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按照兩年錘煉一種勁的途徑進行反復錘煉,比如,兩年中,整套拳都按“掤勁”打,然后,第二個兩年則在整套拳中按“捋勁”打,依次地,每種勁都集中練2年。這些讀者都可以參考采用。
筆者根據幾位恩師(主要以香港的王壯弘老師,所創編的王氏水性太極拳為基礎)的口傳心授以及自身的感悟,把太極拳分成三大境界:內功太極拳境界;水性太極拳境界;神明太極拳境界。這三個境界的練法均是不同的,并且是依次遞進的。也就是說,如果流連于某中練法,則就不易進入更高境界的練法了。太極拳的多種練法,是太極拳“過河扔筏”、“得魚忘筌”思想的生動體現。
內功太極拳的多種練法
精神專一練法:要懂得意在先、內氣催姿勢的規律,把雜念、妄念排除掉,每一個式子,均按照神、意、氣、形的整體要求,把動作和內功心法——陰和陽的互動——自動自發地醞釀出來、演繹出來。此階段,主要是初識太極拳的真意,明了動作要領和行拳心法,形成“以意領氣”、“以氣導形”的內功練拳的習慣。
球體練法:想象周身內外是一個氣球,每一個式子的動與靜,隱與顯,都是氣球位置的移動,動的過程,一定要實現“外三合、內三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其中,“外三合”比較好理解,比如,動手的時候想一下腳;動肘的時候想一下膝;動肩的時候想一下胯。“內三合”初學者不好理解,不過,如果動作姿勢的轉換,均是氣球的平轉、立轉、碾轉、漂浮轉、大小膨脹轉等,或許對掌握“內三合”有幫助。
開合練法:在每個式子構成因素的細微轉換處、式子和式子之間的更迭處,要特別注意其中姿勢、思維、眼神的回收,收的過程中,一定要整體地關注一下身體的里面(不要關注得特別清晰,要若有若無),身體里面要空空蕩蕩。向內收斂在太極拳中是合,而動作、思維、眼神向外,則屬于開。其實,開合出入聚散化是人體生命新陳代謝的根本規律,所以,太極拳中的開合練法也就理所當然了。
勁源上手練法:勁源上手,主要是想象手上有一個“十字架”,十字的交叉點在中指根的凹部。如何練呢?就是在每一個動作起承轉換中,手上的“十字架”也要隨著招式招法的起承轉換,而體現前、后、上、下、斜前、斜后、斜上、斜下的運動態勢。這個過程中,動作還必須按照拳架的要求做。
松腰練法:松腰就是始終要做到氣沉丹田——形體動作的變換處,有意識的讓命門后突,或者想象命門處向后放松——這就是內功太極拳所稱之的“腰意塞”。松腰在太極拳中有單獨的訓練方法(比如可以通過上下蹲起、八卦走轉、直腿坐、轉腰、站莊等方法進行專項訓練),而訓練的效果,則必須通過盤拳走架來體現。
演練內功太極拳套路(拳架子)的過程中,以上這五種練法可迭加著進行訓練。
水性太極拳的多種練法
水性太極拳目前練的人不多,不過,其內在的境界,則代表著最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的太極拳的發展方向,現擇要簡述一下。
水性(海浪)練法:太極拳從相上說,亦名長拳。拳論上說“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河),滔滔不絕也。”太極拳如果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則必須擺脫在世間法上打轉轉的練法,努力讓身體變成水。這也是筆者老師王壯弘先生把他所創編太極拳命名水性太極拳的含義所在。水性必須像水一樣的隨物賦形,隨勢而動,每招每式都要實現把僵體、固體變成流體的要求。這個過程最為痛苦,所用時間也最長。
點線面體練法:很多人都知道,自然生息律(太極演化規律)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五、五生八,在太極拳演練過程中,此種練法就是每個動作姿勢都要體現出點(一生二)、線(二生三)、面(三生五)、體(五生八)來;動作中能否貫徹這些內涵,則是衡量太極拳能否實現“上善若水”的重要標志,也是通達水性練法的必由之路。
沉重量、飄浮量練法:太極拳也講究“戒、定、慧”。這其中的“戒”就是戒用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用力已形成了習慣。如何實現不用力呢?練拳的時候,最好能按照地心吸力的原則練拳,每個動作都和地心吸力有關,這就沉重量了,而沉重量一出來,則飄浮量也能實現。這個練法的總原則是讓身體成為不倒翁,也就是拳論中所述的“偏沉則隨”。
風性、火性、土性練法:練拳的過程中,想象自身有風的流動性、火的升騰性、土的厚重性,這樣的練法,要多觀察大自然,把大自然的風、火、土之本性放置在自身的太極拳功夫錘煉上。比如,風吹樹葉、火燃燒、土厚重等都可以變成拳架動作的楷模。
翻動、扶搖、羊角練法:在莊子的《逍遙游》中,翻動、扶搖、羊角是形容大風、颶風、臺風的。翻動為上下沉浮;扶搖為左右飄蕩;羊角為大小螺旋。這三種運動,可在身體松開的基礎上,逐漸的依次展現在拳架中。
水性太極拳是王氏太極拳的入門拳,以上練法逐漸能抵達后,則可進一步錘煉太極拳的有無境界、無為境界了,這個境界,我們用一個名字來命名——神明太極拳(亦可稱之為般若太極拳、智慧太極拳)。
神明太極拳的多種練法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亦可成為太極拳多種練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練法,把文和武(武拳文練)、龍和鳳(中國精神的象征)、河圖和洛書等陰與陽的精髓;儒釋道、天地人、精氣神等含三為一整體氣韻混化成太極拳神明境界的多種練法。
四大皆空練法:四肢百骸象征著土,血液和體液象征著水;呼吸之氣、營衛之氣象征著風;思維意識象征著火。練拳的時候,要“應將有相能無相”、“見相非相”——身體里雖有四大,但是,卻不能強調之、流連之,要“有化為無”。練拳架的時候,水(流體)載土(形體)借火勢(意)升騰,再借風勢(無為無不為),形成飄飄蕩蕩、沉沉浮浮,似行云流水,似風吹萬物的無住、無根、無量、無向的氣質。
架虛摩空練法:“駕虛即根身凌駕、融化于虛空之中;摩空即用六根觸摸感受空而不空并與空相摩相蕩”。虛空并不是無,而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客觀存在,虛空生發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此種練法,拳架和精神境界,要實現“形斷氣不斷,氣斷意不斷,意斷神還連”。
乘幽控寂練法:“乘幽即心識入于靈明虛靜、空中深邃之幽境;控寂即心安住于寂靜無為,如如不動。”此時,由水性太極拳入門,終于抵達“神明”境界。此時太極拳的練法,則主要是“靜定功夫”攜手“智慧之光”的錘煉了—心之內外如如不動,“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無為、無我、無中之中的練法已經很難用語言表述了。
實際上,神明太極拳的三種練法是一個練法—太極拳的十三總勢—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終成體現在太極拳的一個動作姿勢中,—“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中有真意”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境界了。
以上三個境界十三種練法,或許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然而,確實是太極拳高手所必須經歷的練拳途徑。這樣的途徑,不是每個人所能體驗的(必須有老師反復啟迪和熏修),然而,作為太極拳學練者的努力方向,則應該知曉。由是觀之,太極拳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豐富的內涵,需要有識之士來深研之。
練太極拳如何出功夫
太極拳毫無疑問地是一種技擊實戰性很強的拳種,現在有些人懷疑太極拳是否能夠實戰,這是因為太極拳普及的原因。因為普及了的太極拳就不是原來實戰性很強的傳統太極拳了。太極拳的普及是由于人們對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象一些所謂的”國家標準套路、簡化太極拳等,都是屬于這一類型。因為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就是通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其中很多人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練太極拳追求技擊實戰能力的是少數人,而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太極拳真正的實戰能力培養的內容存在于各派傳統太極拳中。當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經將培養實戰能力的具體內容失傳殆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真東西失傳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視技擊實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內容失傳,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這個問題不是僅僅存在于太極拳,其他拳種也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傳統武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掌握太極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中的少數人而已。
練習太極拳要想具有技擊實戰能力,首先要出功夫,如何才能出功夫呢?首先要選擇正確的練習方法。那么什么才是正確的練習方法呢?以我個人數十年來練習李派太極拳的經驗來說,練太極拳不能死練套路,死練套路是很難出功夫的,即使是出了功夫也不會運用,遇到真正懂技擊的高手就會一敗涂地的。套路是傳統太極拳主要練習手段,但不是全部。具體地說,太極拳的內容包括:一、基本功的訓練;二、套路的練習;三、樁功的練習(李派傳有太極十三樁);四、內功的修煉;五、輔助功法的練習,比如操繩功、揉球功等等;六、各種推手的練習;七、對手練習(即實戰訓練); 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俗話說“練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一些高難動作也就可以做出來。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里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盤架子不能死練,所謂死練就是一成不變地按照順序把套路打下來。你天天這樣練是不行的,就是練到老也是不會運用的。一開始,你不要上來就練成套的拳法,要先練簡單的單手套路,比如李派的“八門手法”、“老三推”,八門手法就是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復練習,八式練熟了,就開始入門了,這時就練習比較復雜的套路了,此外,你還要學習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簡單的要領和拳理。比如提頂吊襠、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裹襠護臀。什么是“頂頭懸”?怎么才能放松?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么是無極、太極、兩儀、四象、陰陽、五行、八卦都要明白。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掌握了這些,你就會明白很多道理的,對你今后掌握拳理是很有幫助的。
接著說套路練習(盤架子),套路練習不能總是一種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練,低架子注重下盤功夫,俗話說:“下盤筑根基,上盤練手法,中盤練大通”,下盤就是低架子,練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練低架子有的動作腿要緊貼地面,慢慢地裹起來,李派的太極五行捶共一百零八式,練上一回需要一個多小時,你要是不能做到放松,你是堅持不下來的。另外呢,這樣練習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松。開始,你可能堅持不下來,練上一段時間后,你就會覺得很輕松,每天早晨練上兩個小時,你這一天都會覺得精神飽滿、精力充沛,體能特別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時間來練下盤功夫,才能練好下盤,下盤練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會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松了,這就是所謂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么是陰陽,功夫就會不斷進步,陰陽是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是一種分類的方法。在太極拳練習中,陰陽就是蓄與發,是開與合,是呼與吸,是左與右,是柔與剛,是--- ---。
盤架子要明白陰陽,明白什么是雙重,什么是偏沉,拳經云:“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所謂雙重就是陰陽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陰陽,太極拳每一式都要分陰陽,動作與呼吸協調起來。全身的關節要靈活、協調,要身備五弓。上身不能練成平板,一動起來周身的關節就要協調一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把勁練整,功夫就會出來。盤架子的功夫結合站樁、內功修煉,輔助功法的練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時再結合推手練習,會使你比較深刻地了解、體會和掌握太極拳的勁法,為實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前面說到盤架子不能死練套路,就是說一套拳法不能總是機械地按照順序練下去,當套路練到純熟的時候,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各個式子。這樣練習是為了使你能夠靈活地掌握太極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極拳盤架子就叫做“單練”,單練講“單練四要”,“四要”即“理”“勢”“氣”“機”四個要點,也可以說是四種練法,李瑞東先生云:“單練者,乃一人獨練者也,獨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此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此謂之練氣;或乘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此謂之練機;或酌勢想象而練之,此謂之練理,合而言之,單練四要也。”
初練者在盤架子時,千萬不要貪多,不要追求盡快能學會一個很長的套路,因為這樣反而欲速則不達,重要的是純熟。李派的練法是,初練者在練習每一個式子后,都要將這個式子作為“樁”來站一段時間,然后才練下一個式子。這樣練才能很快地練出我們所要的“內勁”來,否則,你看似學的很快,其實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個式子都練習純熟了,再練習成套的拳法不遲。一個套路純熟了,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練習,李派的單練四要是有順序的,不能亂來。李瑞東先生云:“夫本理以造勢,即勢以運氣,借氣以生機,行機以達理。”“而練有專規,不練勢則勢不穩,不練氣則氣不接,不練機則機不靈,不練理則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練勢則勢不真,不練氣而遽練機則機不活,不練機而遽練理則理不圓。學者宜深思之。”
單練的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后,還要由老師親自講明關竅和“手訣”,手訣有五個字,這五個字就是開關通竅的鑰匙(筆者在這里不能隨便透露,以免練習者盲目采用而導致出偏),李派太極拳講究“手有五訣、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頭頂五星”,這就是外五行。此外還有“內五行”,而手訣呢?就是手指的曲伸與口的呼吸相合,做到這一步,就可以達到所謂“內外相通”、“呼吸通靈”,達到了內外相通、呼吸通靈,就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個臺階。李瑞東先生云:“練藝不明手訣,猶如暗室無燈,雖苦練一生,亦難成功。”過去拳家講“六耳不傳”就是指手訣不能輕傳。單練功夫到了這時,仍然不能用于實戰,必須要經過雙練,由老師來給弟子“安手”、“安眼”,講明尺寸分毫,并且經常給弟子“喂手”,弟子之間要經常進行對練,也就是雙練。不斷地進行體驗,總結。這種雙練絕對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經過這種練習后,才能具備實戰能力。練習者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個小時的刻苦訓練,經過至少三年的訓練才能達到實戰的目的。過去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那其實不是太極拳傳人的說法,而是外人所說,那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李派講“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進行實戰,并且放人于丈外的功夫,不過是小成的功夫。那么什么是大成呢?練太極拳達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備了相當的反應能力,非常靈敏。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達到了“返先天”,這是說將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潛能)本有的良能良知開發出來了。如果說小成是“懂勁”,那么大成就是接近于“神明”了,功夫到了這一步,實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要想練到這一步也絕非輕而易舉的,路子必須要選對,有明師指點才不會走彎路,而且還要下苦功夫,不但練功夫時刻苦,就是學習拳理也要刻苦,還要有一定的悟性,總之,天上是不會掉餡兒餅的。我歷來反對什么速成的功夫,也反對將本門的太極拳法函授他人。那樣既是貪人錢財,也是誤人子弟。不過現在有了錄像和光盤,某些自學者如果有悟性的話,也可以試試,這要看實際效果了,如果效果不好,也是不可以的。
筆者和張紹堂先生曾經就太極拳的實戰能力的培養問題作過長談,紹堂先生練太極拳將近四十年,積累了豐富的練拳經驗,有著非常出眾的實戰能力。紹堂先生說,武術的實戰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來取勝,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勝,上等功夫靠先天的靈敏來取勝,就是所謂無拳無意,無所謂什么手法招式了。對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么招式來對付,動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假如對方的招式中途有變化,而你也會隨之變化,但你總能克制對方,甚至對方偷襲你,你也會及時做出反擊的動作來,你的大腦還沒有反應,而你的動作就已經出去了,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們練太極拳最終的目標是“返先天”,所謂返先天就是把人體的潛在的東西開發出來。這些東西并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對頭,都能練出來的。當然,萬丈高樓平地起,開始還是要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練扎實,沒有基本功,動作不可能練到位的。動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練出真功夫的。為什么有的人練了幾十年都練不出功夫來?一是因為基本功沒有,二是因為方法不對,拳理不明白。三是因為工夫沒下到。練習太極拳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前面的那個“無”,是什么也沒有,你沒練當然就沒有,你就要通過苦練,練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這時候你就作到了從無到有,后面的那個“無”,是你功夫的升華,你的拳法、手法純熟了,運用自如了,你就“懂勁”了,可以實戰了,進一步練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練出來了,你就接近“神明”了 。這就是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這不是王薌齋的發明,李瑞東先生早就說過類似的話,意拳(大成拳)的理論并沒有超越傳統武術的理論范圍,岳氏心意拳理論也有這樣的內容。功夫練到了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么招式對付什么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李瑞東先生說:“不練招法手”,指的就是這個時候。所謂“無招勝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個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還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絕不會事先準備好用某招來對付對手的某招的而是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靠什么來隨機應變?就是靠你練出來的先天的靈敏反應,這就是“無招”。但是,你要明白,這個無招的基礎是“有招”,要想達到“無”,還必須從“有”開始的。我說盤架子不能總是按照順序去練套路,練習純熟后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按照“理”“勢”“氣”“機”的次序去練,這樣盤架子就是從“有”練到“無”的一個過程。我這樣說應該是比較通俗的吧?
再說說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單推手”、“雙推手”多種,你不要以為太極拳就只有通過推手來培養實戰能力的。它只是實戰訓練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太極拳的“聽勁”,就是從推手的練習過程訓練出來的。推手訓練也可以用于切磋功夫,因為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傷人,所以通過推手來進行切磋、比試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練實戰的其他方法,而專門練推手,現在這些人不在少數,所以人們就以為太極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誤解。太極拳培養實戰能力的方法很多,盤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內容,但是還有雙操和雙練以及各種輔助功法。其中雙練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李派主要是按照李瑞東先生所總結的《雙練三要》來進行的,所謂三要就是“比較”、“問難”、“爭強”,我就不細說了。
我簡單地說說李派的輔助功法,李派太極拳有很多種輔助功法,都是借助于器材來練習的,我就舉幾個例子簡單地說一說,一、李派有“抖綆繩”,方法是用一條粗約雙手一掬,長兩丈余,重三十六斤的粗繩兩端套著兩個鐵環,固定一端,練習者手握鐵環另一端抖起來,主要是練習抖勁。二、李派傳有八卦九宮樁,就是用軟藤捆扎成直徑約八寸的藤束,栽于地面,共九束,練習者其間穿行擠靠,藤束富有彈性,練習者可以體會人體的彈性,這叫“盤樁”,盤樁是有步法的。三、李派有太極球的練習方法,可以練習和體會太極拳的圓活,也能練出各種勁力。李派《太極球十二法口訣》,就是:“金絲串腕出連勁,女子撈線出粘勁。老人端鐘出接勁,二龍戲珠出帶勁。仙人過橋出隨勁,丹鳳朝陽出棚勁。金雞上架出崩勁,夜摸珠子出圓勁。懷中抱月出空勁,老僧托缽出領勁。張飛蹁馬出沾勁,奴家磨刀出拱勁”。四、打袋,除了打各種沙袋以外,還有一種是將書本裝在一個口袋里,吊起來來擊打,這樣練習日久,能練出一種穿透力來。另外還有一種練習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環狀,用很厚的牛皮紙糊上,吊起來,用手指來點,要求練到手指點破牛皮紙而竹環不動。難度是很大的,這個勁力練出來是很實用的。此外還有太極尺等等。總之,借助于器材練習各種輔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綆繩功夫,當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繩子抖的“嗡嗡”作響、連繩子都看不清時,你的抖勁就相當出色了。而你把太極球十二法練成后,你會十分的圓活,能掌握多種勁法。對于技擊、實戰是很有幫助的。
要想成為實戰高手,內功也是重要的一環,以李派的“釣蟾功”為例,其中的吞氣法也就是“大蟾氣”能夠直接運用到實戰當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驚人,因為此功不能濫傳,所以就不多說了。
紹堂先生說,太極拳的運作包含著很多技巧和功夫,那么,什么是技巧,什么是功夫?紹堂先生說道:太極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的,有些則需要較長時間來掌握;而有一些東西則是必須經過長時間刻苦練習才能掌握的,這就是“功夫”,功夫與技巧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功夫里面往往包含著技巧,沒有技巧的純功夫只是笨功夫,而太極拳里面沒有笨功夫的。就說所謂“四兩撥千斤”吧!你只要充分地掌握了推手的技巧,就不難理解。意思是說,對方來的勁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勁力,利用手臂的滾動,腰胯和周身關節的協調,很容易化掉對方很大的勁力。這是不難掌握的。推手是包含著技巧的功夫,因為推手是需要“聽勁”、“化勁”、“發勁”的。這就不是短時間內所能掌握的了。為什么有的太極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綿里藏針?因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們練習太極拳要弄明白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區別及關聯,凡是技巧要盡快掌握,盡力多掌握,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練習,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極拳高手打人時,一掌將人打出丈外,觀者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極拳者就會認為,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個人,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遠,這不是功夫是什么呢?可是在我看來,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并不難。因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會動的,其次人的身體是有彈性的,再次人是會呼吸的,這三條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動起來,就會給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機會,就是借對方的力打擊對方。我打個比方來說,對方一拳向你打來,你可以化掉、或閃開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時,你的勁可以隨著進去,這就叫“隨勁”,你隨著進去了,對方就會被你一下子擊飛出去。這是對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對方不動,你也可以借他的力來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體上一按,隨之一抖,他的身體本身就有彈性,你利用的是對方身體的反彈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將對方打出去一丈多遠。這沒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對手總是要呼吸的,當對手吸氣時,正是你的勁進入他身體內部的“機”。
當然了,你打隨勁也要將勁力發整,這樣才會有威力。但是,把勁練整了并不容易,需要練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協調,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勁本身也是功夫。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你一掌擊出去,打在對方身上,對方身體看似沒有動,可是對方的內臟卻能受傷,這就需要相當的功力了。李派祖師李瑞東先生當年能夠一掌將家里一頭受驚的大犍牛,打的當場吐血而死,且斷了三根肋條,內臟淤血,這當然就是功夫了。
太極拳的實戰運用里充斥著太多的技巧和功夫,沒有哪一位太極拳家將這些完全掌握,但是,越是高手,掌握的就越多。且各自有不同的側重和特長,太極拳實戰的前提就是充分利用技巧,不和對手硬頂,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就是沾住對手,用“沾”“粘”“連”“隨”來控制對手。只要對手不是練太極拳和其他內家拳的,你只要沾住他,你就占了很大的便宜。因為一般來說,外家拳打人都是在有一種沖擊距離的條件下進行的。你沾住了他,他就沒有辦法來打你了,但是,你卻可以打他,可以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如果對手也是練太極拳的,這時就要看誰的技巧更多,功夫更深了。因為往往兩個太極拳練習者之間進行較量,往往是沾在一起進行的。這就是在“沾”的狀態下進行“粘”“連”“隨”的打法,但是李派多了一種叫“離”“粘”“隨”的打法,“離”就是“沾”的破解之法,對手要沾你,你既可以不讓他沾,也可以在被對手沾上后離開對手,隨之就打,“離”有八種“閃離”之法,拳譜上有記載,就恕不詳述了。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現實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勁”,勁多種多樣,就象有頻率似的,有長、短、斷、續,剛、柔的區別,但主要分剛柔兩類,剛勁屬陽,柔勁屬陰,所屬經絡也不同。往細里分,剛勁有很多種,柔勁也是多種。李派講究“八剛十二柔”主要二十種勁法,八種剛勁為:“反弓”、“箭督”、“風猛”、“炮燃”、“雷震”、“電閃”、“山峙”、“剛硬”;十二種柔勁為:“輪轉”、“球滾”、“膠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綿軟”、“針尖柔”、“籮底絲纏”、“籮中蹦豆”。舉例談一下勁力的不同:比如剛勁中的“反弓”,其實就是抖勁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斷開,弓臂反彈所發出的那種抖勁。所謂“箭督”勁,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時一瞬間的那種穿透勁。“風猛”勁,是一種長勁,其勁長而猛也,猶如一股大風。雷震勁,就是一種震動勁,“電閃”勁,就是一種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勁力特點是快。
柔勁中的針尖柔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勁力,練成之后,手指尖輕輕一觸對手的身體,其勁力猶如涓涓細流,傳入對手體內,對手會感覺頓時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滾勁是一種圓活勁,磁吸勁如同磁石見鐵的那種吸引勁,這里就不一一解釋各種柔勁了。
總之,李派太極拳勁法很多,并不局限于“八剛十二柔”這二十種勁力,但是主要強調練成這二十種勁力。當你練成了這二十種勁力時,你的太極拳功夫已經完全可以應付實戰的一般需要了。
禪門太極功
本功法容納百川,妙處難于君說,唯自身體會。
坐于椅上,雙腿微向外,與肩同寬,大腿平放,小腿垂直,全腳掌著地,褲帶松開,兩手掌平放近膝蓋處。
然后,頭正腰挺(要自然而然,不可強頂強挺),雙目輕閉,排除雜念,溫神內養。
這時舌尖輕抵上腭(兩上門牙之中),以鼻吸氣,意念氣來自丹田后,閉氣,小腹同時內收,而左右兩腿之肌肉也向后緊收。此刻,雙腿似后退,臀須用力抵住不可有絲毫后退,再用力提縮肛門,如忍大便狀,直到實在忍受不住時,方能徐徐呼氣,全部放松,身體恢復原狀。
習者可依以上動作,連續做功150次。
如每日早晨空腹和傍晚臨睡前以及午飯之后,依上法各練習150次,60天后必見奇效。
太極拳系
在中國武術中,最能體現中國人性格氣質的,莫過于太極拳了。
太極拳合技擊與養生為一體,是一種意氣運動。它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形動,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勁由內換,柔中有剛,剛柔相濟。在技擊時,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小力打大力,從不以拙力取勝。太極拳由一系列螺旋纏繞動作組成,每個動作都呈圓形。從外觀上看,太極拳全部是劃圓的動作,與其他拳派迥異其趣。
在行拳時,它要求以腰為軸,節節貫穿,以內氣催動外形,示柔緩于外,寓剛疾于內,沾手即發,以此體現出避實擊虛、蓄而后發、引進落空、松活彈抖的獨特技擊風格。
在技擊原則上,太極拳堅持重在防御,以守為攻,以退為進,即所謂“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太極拳高手們一般不主動進攻,而是防范周嚴,后發制人。他們多是等待對方進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從人,順對方進擊的方向,以弧形動作化開對方的勁力,借力打力,發揮“四兩撥千斤”的特長。太極拳利用離心力原理,以腰脊為中軸,自己一切動作皆為內圈,而始終置敵于外圈。這樣,即便內圈的動作慢些,仍可勝過外圈的“快”,易使對方失去重心。行拳者在舒緩瀟灑的旋轉之中,隨時可以驟然發勁。
太極拳的發力多是彈抖之勁,稱為“寸勁”,即在極短距離內,無須大幅度作勢,即可將內勁發出。這是由意氣引導,身體諸大關節高度諧調,而于剎那之間爆發出來的一種合力,其勁甚短,其發極速,其力冷脆,具有較大的威力。不少人以為太極拳動作遲緩,無法用于技擊,其實是一種誤解。
太極拳講究以弱勝強,以慢勝快,以少勝多,以巧勝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濫打,最忌硬頂硬抗。它是一種蘊含著深奧哲理、充滿了智慧的拳種,它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處世之道,體現了中國對人生、對宇宙的悟解,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
拳打三節不見形,見了形影不為能
“三節即三體也,手為梢節,身為中節,足為根節。三節不明,周身是空。上中下三節總要分明,上節不明手多強硬,下節不明足多盤跌,中節不明渾身是空。在格斗中,身體三節各部都可用來擊打對手。頭、間、肘、手、胯、膝、腳處處可發,處處可用。如拳諺所說:”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用腳踢,近了便加膝”。但是,究竟用什么部位擊打,卻不能顯露在外形上,而是要虛虛實實,使對手難以琢磨和防御。看似腳踢,實則用膝;看似直踢,實則后撩;看似肩打,實則肘撞。“拳打三節不見形”即是要求攻防應具有虎行無聲,龍行莫測的特點。
以前出拳的時候光注重腰腿部的催力了,導致速度不夠,現在三節如一了,方找到發力真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能在一思盡,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后。打拳記得身體要柔,要合一,三節只是基本。身柔似鞭,處處是節。這才是最終的目的。一拳,一腿打出,要像鞭子一樣,
見過蛇沒。。。
太極拳優化生命
作者:曹一民
太極拳優化生命質理體現在諸多方面:
1、心靜、體松、柔化、人和
神經生理學和臨床醫學的研究表明,舒松愉悅的心境能使腦波α頻譜能量增大;而當處于α波優勢時則能促進腦內啡呔等神經介質的分泌,其結果將使心身更加和諧,培大抗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能力。相反,衰老、疾病、疲勞以及緊張、壓抑的心境會增大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致使α頻段腦波失去優勢,其結果將會加速哀老和增大患病機率。太極拳講究松靜、柔和、陰陽轉化。虛實分明,將身心置于安寧舒適狀態、身體放松、心曠神怡。
眾所周知,正確的健身鍛煉,其要害是松柔運動,是有氧的有效運動。心理健康促成了生理健康,大腦會產生一種持久快樂的“內啡呔”物質。即腦內嗎啡,其最有效的物質即β-內啡呔,即進入α波狀態,我們已從長期堅持太極拳者測出腦電波中儀波(覺醒波)占明顯主導地位,主峰突出,α波頻率同步化、有序化,大腦機能進入良好的覺醒狀態,即“太極態”。從現代醫學觀點,這種狀態將極大地調節、增強人體內臟功能及免疫功能,中和活性氧毒素,促成生長荷爾蒙、增強肌肉,消除脂肪、增進心身健康的生理作用。
太極拳注重集體鍛煉,避免老年孤獨、互相溝通與愛護,促使精神更充實,心情更愉快,身體更鍵康,而且此種良性循環的不斷積累,能使一些重癥病人病情減輕,能使緊張情緒和生理無序狀態消除。體內代謝的各種激隸便會大量分泌,血流量增多,新陳代謝的滲透更旺盛,皮膚營養更加改善、里具彈性、紅潤和光澤、更富氣質和魅力。
2、 開發右腦,產生β-內啡呔,保持生命活力
近年來,右腦功能的研究有力匡正了左腦優勢的傳統觀念,開發右腦發展形象思維,不但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而且也開始受到老年學研究的關注,并己意識到,經常使用右腦的人地較長壽,太極拳的練功、反復出現的形象教育訓練,腦子里描繪著有條不紊地判斷處理的全過程。開發右腦產生β-內啡呔的荷爾蒙。可以說,決定腦細胞生死存亡的是腦內嗎啡,“征服腦內嗎啡的人就能征服人生”此譽并不為過。
太極拳輕柔圓勻的運動,突出意識引導,追求“虛、無、空”意境,長時間地一邊保持正常舒暢的呼吸-腹式呼吸,會促進前列腺素的分泌,并使血濃倔環加強,使人體副交感神經處于良好狀態,一邊輕松愉快地運動、氧氣充足,脂肪不斷消耗、炎癥消除。太極拳運動中運作肌肉里肌緊張纖維,豐富的血液大量流進骨頭,防止骨頭衰老,防止骨質疏松、NK細胞(Natural Killer) 是著名的抗癌細胞,腦內嗎啡接觸這種細胞,使其變得年輕而具有活力,“返老還童”,提高身體免疲力,防止老化,產生自然治愈力。
3、心理健康、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太極拳講究“舍已從人”,忘記自我,去掉個人意識,凡事從客觀事物出發,考慮他人避免主觀、實事求是、心平氣和、柔化矛盾。對知識分子的心理測定充分說明:有抱負、有成就的科技人員經過一段時間的太極拳鍛煉,對發揮正面A型性格,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有明顯效果,更使其事業有成而心理健康,積極進步而情緒穩定,充分考慮和照顧周圍人群和環境因素,謙遜隨和,從而延緩生理、心理的衰老速度,改善人際關系,使社會安定。據心理研究測試,太極拳對改變精神質這一維度的性格特征有良好作用。隨著練拳時間增長對改變人物性格有更多影響。
太極拳論:“恬談虛無,正氣從之;精神內收,病安從來,活百歲乃去。”防病于未然,立足于全人類生命質量的提高,面向21世紀解決人類一大困境,以少資金、少費勁,出大成果,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
玖要論 之一
壹要論 壹體
從來散之必有其統也,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必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體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可成歸于一體,事非必有然哉。且武事之論,亦甚繁矣。而要之千變萬化,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勢雖不類,而氣歸于一。夫所謂一者,下至足底,內有臟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相連而為一貫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節攻之,中節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聯,前后相續,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沉靜,寂然堪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岳。當時而動,如雷如塌,出手而則如閃電,且靜無不靜,表里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左右前后,并無抽扯游移之形。詢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疑議。誠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豈無所自而云然乎。蓋氣以日積而有益,并功以久練而終成。觀圣門一貫之傳,必俟多聞強識之后,才能豁然之境,不費格物致知之功,始知事無難易,用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煩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進,百骸肢節,自有通貫,上下表里,自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體百骸,終歸于一氣而已矣。
貳要論 陰陽
天地間森羅萬象新陳代謝,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尚有直而不曲者也,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今古不移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氣主于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吸則為陰,呼則為陽。主乎靜者為陰,主乎動者為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為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輕清者為陽,重濁者為陰,而要之,陽以滋陰,陰以濟陽,混其用而言之,為勁為氣,分而言之,為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口不能無呼吸,鼻不能無出入,而所為對待循環陰陽不易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實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為拘泥焉。
叁要論 叁節
夫氣本諸身,而身之節無定數,何分為叁,叁節云者,上、中、下焉。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身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天庭為上節,鼻為中節,海底為下節。以中節言之:胸為稍節、腹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以下節言之:足為稍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肱言之:手為稍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以手言之:一指為稍節,掌為中節,掌根為根節。至于足則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叁節。要之,既莫非叁節之所為,既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自空,下節不明,自家吃跌。豈可忽乎,至于氣之發動,要皆自稍節起,中節遂之。根節催之,然此猶是節節而分言之也,若合而言之,上自頭頂,下自足底,四體百骸。總為一節,夫何叁節之有哉?又何叁節中之各有叁節云乎哉?
肆要論 肆梢
試于論身論氣之外,而進論乎稍者焉,夫稍者,身之余續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捶以內而發外,氣由身而達稍,故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諸稍,則實而仍虛。稍亦可費講乎?然此特身之稍耳,而猶未及乎氣之稍也。四稍維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于五行,無關于四體,似不足論矣;然發為血之稍,血為氣之海,似不必本諸發以論氣,要不能離乎血而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發,發欲沖冠,血稍足矣。抑舌為肉之稍,而肉為氣囊,氣不能行諸肉之稍,即氣無以沖其氣之量,故必舌欲摧齒,而后肉稍足矣。至于骨稍者,齒也。筋稍者,指甲也。氣生于骨,而聯于筋,不及乎齒,即未及乎筋之稍,而欲足乎爾者,要非齒欲斷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比,則四稍足矣。四稍足而氣亦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者乎。
伍要論 伍臟
今夫拳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肺腎也。心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為上,而有敦厚之勢;肺為金,而有從革之能;腎為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臟之義,而必準之于氣者,皆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論武事者,皆不外乎斯也。其在內胸膈為肺經之位、而為諸臟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臟不能靜。兩乳之中為心,而肺包護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兩肋之間,右為肝,左為脾,背脊十四骨節為腎,此固五臟之位也。然五臟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腎髓,固為腎。至于腰,則兩腎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尤為諸臟之根源。故腎水足,而金木水火土莫不合顯生機,此乃五臟之部位也。且夫五臟存于內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有其專屬,領頂腦骨皆腎是也。兩耳亦為腎,兩唇,兩腮,皆脾也。兩鬢則為肺,天庭為六陽之首,而革五臟之精華,實為頭面之主腦,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陽明胃氣之衡,天庭欲起,機由此達,生發之氣,由腎而達于六陽,實為天庭之樞機也。兩目皆為肝,而究之上包為脾,下包為胃,大角為心經,小角為小腸,白則為肺,黑則為肝,瞳子為腎,實亦為五臟之精華所聚,而不得專為之肝也。鼻空為肺,兩頤為腎,耳門之前為膽經,耳后之高骨亦為腎也。鼻居中央之地,而為土,萬物資生之源,實乃中氣之主也。人中為血氣之會,上沖印堂,達于天庭,亦至要之所。兩唇之下為承漿,承漿之下為地閣,上與天庭相應,亦腎經位也。領頂頭項者,五臟之道途,氣血之總會,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后為腎氣升降之途,肝氣由之而左旋,脾氣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為周身之要領。兩乳為肝,肩為肺,兩肘為腎,四肢屬脾,兩肩背膊皆為脾,而十指則為心肝脾肺腎是也。膝與脛,皆為腎也。而腳跟為腎之要,涌泉為腎穴也。大約身之所系,凸者為心,心窩者為肺,骨之露處皆為腎,筋之聯處皆為肝,肉之厚處皆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氣力大甚無窮,肝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一動快如風。此其為用也,用其經,舉凡身之所系屬于某經者,終不能無意焉。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之所能罄者也。至于生克制化,雖另有論,而究其要領,自有統會,五行百體,總為了元,四體之心,合為一氣,奚必昭昭于某一經絡,而支支節節言之哉。
陸要論 陸合
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叁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膝合,外叁合也。此為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者亦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亦系外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亦系內合。豈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柒要論 柒進
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本此是賴,故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而腳不可前矣,此所以膊貴于進也。氣聚諸腕,機關在腰,腰不進,而氣則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于進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力矣。此所以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右必須要進左,上左必須要進右, 共為七進,孰非所以著力之地歟,而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而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而俱無抽扯游移之形也。
捌要論 身法
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勢, 低則折其身,而身若有攢提之行,當進則講;彈其力而勇往直沖。當退則退,凌其氣而回轉伏勢。至放返身顧后,后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必先察乎人之強弱,運吾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論. 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移, 不可執格而論。時而宜進, 故不可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而實以助其進,若返身顧后,而后亦不覺其為后也。側顧左右,而左右亦不覺其為左右矣。總之,機關在眼,變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令而行矣。身而卻。則百骸自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豈可置而不論哉。
玖要論 步法
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動,而實運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敵,皆本諸身,而實所以為身之底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于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亦在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所謂機關者在眼,變化者在心,而所以轉彎抹角,千變萬化,商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欽。而要非勉強以致之也。動作出于無心,鼓午出于不覺,身欲動而步已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者,其斯之謂欲。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無定位者,亦為步。如前步進之后步隨之,前后自有定位矣,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之后步,則前后亦無定位矣。總之拳以論勢,而握其要者為步;活與不活,亦在于步,靈與不靈;亦在于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入 門 必 讀
朋友,歡迎您進入太極世界。
無論學什么,您一定要明確您的目的。
是為克敵制勝,還是娛體強心?
是只有一個目的,還是兼而有之?
那個輕那個重,相互關系如何?
這些您應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與把握。這是您的開始的原點,記住這個有利于您不迷失您自己、有利于真正全面的提升你自己、有利于您順利的達成您的目的。
下面提供兩篇前人的經典文章供您參考
這兩篇文章提示了在練拳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基本問題、及參考解決辦法,您可以結合自身的學習目的與情況加以應用。
太極拳之練習談 太極拳十要
那么如何結合自身呢?
其原則就是純任自然,不牽強不蠻干,從容不迫慢慢享用。
太極拳之練習談
中國之拳術,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術,歷來古人窮畢生之精力,而不能盡其玄妙者,比比皆是。雖然,學者若費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
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藝術,于技術上、生理上、力學上,有相當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須經過一定之程序,與相當之時日。雖然良師之指導,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緊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鍛煉,否則談論終日,思慕經年,一朝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者,未有逐日功夫。
古人所謂,終思無益,不如學也。
若能晨昏無間,寒暑不易,一經動念,即舉摹練,無論老幼男女,即其成功則一也。
近來研究太極拳者,由北而南,自黃河流域至楊子江流域,同志日增,不禁為武術前途喜。然同志中,專心苦練,誠心向學,將來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兩途:
一則天才即俱,年力又強,舉一反三,穎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滿足遽邇,中輟,未能大受。
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經一載,拳、劍、刀、槍皆已學全,雖能依樣葫蘆,而實際末得此中三味,一經考究其方向動作,上下內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則式式皆須修改;且朝經改正,而夕已忘卻。
故常聞人日:習拳容易改拳難。
此語之來,皆由速成而致此。
如此輩者,以訛傳訛,必致自誤誤人,最為技術前途憂者也。
太極拳開始選練拳架。
所謂拳架者,即照拳譜上各式名稱,一式一式由師指授,學者悉心靜心,默記揣摹,而照行之,謂之練架子,此時學者分內外上下注意。
屬于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
屬于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
初學之時,先此數句,朝夕揣摹,而體會之,一招一式,總須仔細推求,舉動練習,務求正確,習練既純,再求二式,于是逐漸而至于習完。如是則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變要領也。
習練運行時,周身骨節,均須松開自然。
其一,口腹不可閉氣,
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
此二句,學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 ,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
1、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所謂要頂頭懸,若有物頂于頭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謂懸字意義也。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手法之為足也。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當隨時咽入,勿吐棄之。
2、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梁與尾閭,宜垂直不偏。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腰之活用,初學時節須注意。否則日久難改,必流于板滯,功夫雖深,難以得益致用矣。
3、兩臂骨節均須松開,肩應下垂,肘應下曲,掌以微伸,手指微曲,以意運臂,以氣貫指,日積月累,內勁通靈,其玄妙自生矣。
4、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于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若移于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余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垂至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姿勢,敵得乘機攻矣。
5、腳掌應分踢腿(譜上左右分腳或寫左右翅腳,與蹬腿二式。踢腿時則注意腳尖,蹬腿時則注意全掌,意到而氣到,氣到而勁自到。但骨節均須松開而平穩出之,此時最易起強勁,身軀波折而不穩,發腿亦無力矣。
太極拳之程序,先練拳架(屬于徒手),如太極拳,太極長拳;其次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則器械,如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十三槍)等是也。
練拳時間,每日起床后兩遍。若晨起無暇,則睡前兩遍,一日之中,應練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飽食,皆宜避忌。
練習地點,以庭園與廳堂,能通空氣,多光線者,皆為相宜。但忌直射之烈風,與有陰濕霉氣之場所耳;因身體一經運動,呼吸定然深長,故烈風與霉氣,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臟,易致疾病也。
練習之服裝,以寬大之中服短裝,與闊頭之布鞋為相宜,習練經時,如遇出汗,切忌脫衣裸體,或行冷水揩抹;否則未有不罹疾病也。
太極拳術十要
1·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于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通流,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之意,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含,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氣貼于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
3·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日:“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后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5·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松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于外家之斷勁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松開,不使用分毫之拙勁,以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后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有經絡,如地之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也。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動,故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矣。
8·內外相合 太極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軀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9·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后天之拙勁,故有起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末生,此時最易為人所束。太極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拳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10·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后,無不喘氣者。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只知五指為掌,而不知掌中奧妙,不知每根手指的功用。以下給大家詳細講解每根指頭的功用: 大拇指:掌握自己的重心。在練拳時虎口要微撐,就能很好的掌握平衡。
食指:食指不能用一點力,要輕輕的扶著運動路線走。食指如不放松,手掌就松不下去,手掌不松,腕難以松弛;腕不松,前臂難以放松,再接下來給墜肘、松肩等要求帶來難度。所以,食指要完全放松。
中指:起到向前指方向的絕妙作用。只有順中指方向向前用意,意才能放遠。有的說:“意到前方無限遠,到底多遠,也要看練功者的功底而言”。
無名指:無名指起向前、向上的引領作用。在練拳時,有向前、向上的動作,不要全手掌出勁,由無名指引動,無名指在五指中最笨拙,只要它不出勁,其余四指也不會。在推手過程中,運用無名指不容易出敗招。
小指:小指始終要放松。凡有從前向后、向下的拳勢,應松小指、松肩、墜肘、手臂自然下垂或后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