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伶 吉林省柳河縣職業教育中心 135300
摘要: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是一個魅力不衰的話題,這是因為教師職業道德具有永恒性,又具有時代性,時代不斷地賦予它新的內涵。“愛生.奉獻”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精髓,而教師職業道德的精髓是永恒的,因為它是由教育這個專門培養人的職業所固有的本質屬性和本體功能所決定的。當我們談論今天新時期教師道德的含義時,不僅涵蓋了師德的永恒內涵,也注入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師德觀念—“以人為本”的師德內涵。我們的師德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樓閣”,它就在教師身邊,可以走進教師的心里。
關鍵詞:愛生奉獻、以人為本、尊嚴發展
一. 教師職業道德的永恒性—愛生.奉獻
“愛生.奉獻”是師德之魂,是師德永恒的主題,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都無一例外地要求為人師者必須具有對學生、對教育事業的一種甘愿付出的情懷。從古至今,“教師對學生”成為教師行為規范中的一個重要維度,而“愛生.奉獻”成為幾千年來為人師者永恒的道德信條,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師德領域這個千古課題的結論告訴我們:
1、“愛生.奉獻”意味著教師職業不期待“收支平衡”,因為你對學生的付出無法測量,你的成果很難量化。
2、“愛生.奉獻”意味著教師職業不期待“立竿見影”,因為你所從事的是“百年樹人”的職業,你付出的結果如何,不是一時可以見分曉的。這如同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你所做的、所說的和使兒童接受的一切,有時要過五十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
3、“愛生.奉獻”意味著教師職業不期待“掌聲、鮮花”。因為這是一個平凡的職業,你的勞動不直接創造財富,你是借助學生的勞動成果來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的。
“愛生.奉獻”只意味著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和愛心。正如蘇聯的捷爾任斯基說過的:“誰不愛孩子,誰就無法教育好他”。理解是一種認知因素。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這些強調的都是對學生的理解。尊重是一個態度因素,態度是教師行為的決定因素。尊重你的教育對象,你必須放下做老師的架子,不僅僅是彎下腰看學生、蹲下身與學生說話,更重要的是你要把他當做有尊嚴的人,甚至于比大人還需要自尊心的人。愛心是一個情感因素,所謂愛是一種為之付出而倍感欣慰的幸福體驗。烏申斯基認為師愛在學校中是“任何東西都不可取代的最有用的陽光”,因為它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無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二. 教師職業道德的時代性—社會工具以人為本
教師的永恒性是有教師職業永恒的專門職責、職業特點、勞動對象的特點決定的。教師要通過“教書育人”實現自己的社會責任。
1、 通過培養“政治人”為古代社會服務
在古代社會,教育從屬于某一階層或階層的需要,成為階層斗爭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政治人”“衛道士”。說是“教書育人”,其實“人”遠未處于教育發展的中心位置。教師是名副其實的教書匠,培養出來的學生個體得不到尊重,主體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張揚,常常表現為一種無個性的工具人格,缺乏自我思想意識。
2、 通過培養“經濟人”為現代社會服務
近代工業文明以來,科技的發展和理性的高揚把人類全面的推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各國強調教育的國家功利主義價值,整個教育成為龐大的人才“加工廠”。知識、技術、潛能的開發是現代教育的主題,這其實是教育工具化、人工具化的表現,這一表現的結果就是現代教育與人精神的疏離。教育功利性、工具化的追求,對教育內在的育人目的重視不夠,使受教育者生活在極大的壓力之下,生活失去歡樂,童年不堪回首,人生缺少色彩。
3、 通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創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
人類教育發展的總趨勢是從犧牲人來為社會服務,到發展人來實現和諧社會,教育的功能與價值,也隨之從只凸顯其外在工具功能,向教育內在本體功能的全面、充分的發揮。這個發展趨勢是教育現代化的趨勢。教師的職業道德的內涵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形成了以培養全面發展人為價值取向的以人為本的師德觀。教育是否“為了一切人的發展和全面發展”,是衡量教育是否現代化或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尺。教育的現代化就是教育從傳統走向現代、從人的社會化發展到社會化中日益融進人潛能開發、自身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對他們進行智慧啟發和心靈陶冶所帶來的內心充實、和諧、光明和快樂,從而實現個體身心素質的全面的、生動的、活潑的發展。這樣的教育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它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教育現代化的真正內涵,也是當今教師職業道德所要體現的新內涵。
三. 教師職業道德的新含義—尊嚴發展
過去人們習慣把教師比做“蠟燭”“人梯”或“春蠶”,其意義在于它是教師職業道德中奉獻和自我犧牲精神的形象解讀,表達著人們對于該職業神圣性的理解和對于從事該職業的教師高期望的表達。但是同時傳遞著消極的信息:教師忽略了對自己的關注,失去了自豪感,喪失了幸福感,也犧牲了自身發展,這恰恰與道德的新含義相違背。
1、 失去了自豪感
蠟燭只照亮別人,意味著照亮他人的同時自己失去了光彩。難道教師只需要照亮別人,自己不應該光彩照人嗎?我們的回答是“不”。那么,教師的光彩從何而來?首先,因為教師是人才。其次,光彩來自智慧。再次,光彩來自專業。還有,光彩來自創造。
2、 喪失了幸福感
蠟燭的燃盡,春蠶的吐絲,盡管是悲壯的,也是令人寒心的。教師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們同樣有著人類共有的需求和情感。工作之余他們需要交友、休閑、健康和娛樂,他們在投身事業的同時需要兼顧家庭、生活、長輩和子女。當他們統統拋棄了這一切時,內疚和愧疚感就會伴著自己,甚至折磨著自己,從而失去了幸福感,損傷了身心。
在教師道德的新含義中,教師所情愿獻身的職業不僅有“桃李滿天下”的滿足感,更充滿著專家的成就感、成才的光榮感、創新超越的自豪感。“發展”是師德修養追求的目標,師德應當將教師引向輝煌,而不是毀滅。教師只有用自己的智慧不斷地去創造,才能在體驗尊嚴的過程中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持續發展中體驗人生的幸福。
參考文獻:
[1]孫學策,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新含義[J],教育教學中師德修養案例研究,2006
作者簡介:徐鳳伶,女,1985年出生,中教二級,深化研究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對學生的影響,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職業教育中心,郵編1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