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新小學:建構和諧課堂 促進有效教學 |
——和諧互動教學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
作者:王佳紅 文章來源:振新小學 點擊數:463 更新時間:2009-4-2 11:28:20 繁體中文 |
中國古代教育論著《學記》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意思是說,優秀教師對學生教育誘導,就要:引導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走;策勵學生,而不是強迫學生走;啟發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達成結論。 課程改革綱要強調:“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會學習和形成真正價值觀的過程。”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實施和諧互動教學法,運用引(創設情境)——探(自主探索)——研(合作研討)——練(練習拓展)模式,構建和諧課堂,促進有效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正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能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的心理和教學內容產生共鳴。 如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比較圖形的面積》時,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在方格上用赤、橙、黃、綠、青、藍多樣顏色畫出的三角形、菱形、梯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各種圖形,請學生指出其認識的圖形,讓學生借助方格紙畫出以上圖形,并比較任意兩個圖形的大小,從而出示這節課要探索的新知:比較圖形的面積。 就這樣,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創設問題的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學們頓時興趣盎然,把精神集中在學習上,愉快地參與探索活動。 二、明確目標,引導自主探索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下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自主探索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開展以解決問題為前提、以探索新知為目的、以理解與貫通為重點的思維與實踐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先前的經驗分類指導,發揮學生個體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口、眼、手、腦多種器官的感受和體驗,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主動收集和處理信息,嘗試解決問題。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在電視熒屏上呈現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情境圖,讓學生在復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同時,提出“用什么方法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同學們根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各自進行探索。認真動手操作,都拿出自備的學具,想一想,看一看,比一比,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有的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的用一張方格紙畫一個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有的用割補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計算出面積。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下,找出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的相互關系,知道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長方形面積,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得出平形四邊形面積=底×高,即s=ah。 在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使其充滿自信,學會“數學地”思考,實踐“先學后導”的策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教學活動,經歷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形成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了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使數學學習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三、資源共享,開展合作研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教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課堂教學的發展階段,根據學生自學反饋的情況,教師把握課堂教學主線,針對教學的重點處、理解的疑難處、知識的關鍵處,指導學生開展研討。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教師在歸納學生反饋自主探索情況的基礎上,提示學生靈活運用已學過的推導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同學們在仔細觀察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兩個不同圖形的基礎上,認真進行討論、分析、交流,歸納出平形四邊形與梯形的關系,找到了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關鍵點:一是面積關系,兩個相同的梯形可以合并成一個平形四邊形,梯形的面積等于平形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二是長度關系,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平行四邊形的高與梯形的高是一樣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推理、判斷、綜合,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梯形面積=平形四邊形面積÷2,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即s = a+b2 ×h 教學中,適時組織學生合作研討,開發和利用課堂中的人力資源,發揮學生各自的優勢和相互作用,在老師的引導下查找資料,研究討論,人人參與,各抒己見。猜想,分析,推理,辯論,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充分體現互教互學,用大家的智慧解決疑難問題。 四、練習拓展,落實應用提高 《課程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后再把它們應用到新的現實情境中去,通過數學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練是鞏固知識、拓展思維、應用提高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注意所學知識的遷移,設置變式問題的情境,運用靈活新穎的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訓練,同學們把經過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規律同一具體事物聯系起來,通過說一說、做一做、議一議及判斷、辯論、表演等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促進知識經驗的整合、聯系和運用,讓學生發展創新潛能和個性特長,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在學生深入探索、合作研討的基礎上,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一是用實物圖影展現4個面積一樣、形狀大體相同,但擺放形式各異的三角形,讓同學們猜測面積關系;二是出示3個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給出條件底和高,讓同學們計算面積大小;三是出示形狀相似的3個三角形,讓同學們確定并測量底和高,計算各個三角形的面積;四是出示一道應用題:一塊三角形的花圃基地,它的底是36米,高是18米,種植的花木每平方米每年可創收46元,這塊花木基地每年可創收多少元?就這樣不斷地設計訓練題,讓學生練習,同學們都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找到答案,解決問題。 數學練習以學生發展為本,緊扣教學目標,層層深入的提出問題,同學們在和諧、民主、平等的條件下,在尊重、信任和寬容的氛圍中,自由地思維、操作、判斷,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并學到新知識,形成新技能。 數學課堂教學,我們運用和諧互動教學法,在教師引導下構建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學會在自主、合作、探究、實踐中構建知識,發展智能,豐富情感,提高學習質量,達成有效教學。(王佳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