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針灸類方語釋》(四四)
【原文】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 ① ,去 ②
爪甲如薤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 ③ ,氣下乃止。
(《靈樞·熱病篇》)
【校注】①足太陰大趾之端:足太陰經在大趾之端的穴位即隱白穴。《太素》卷三十楊上善說:“足太陰脈起足大趾端隱白穴也。”
②去:距離。
③寒則留之,熱則疾之:張介賓說:“內寒者氣至遲,故宜久留其針,內熱者氣至速,故宜疾去其針。”
【語釋】胸中氣滿,喘息的,治療取足太陰經位于大趾之端的隱白穴,距離爪甲角象薤葉那樣寬,屬寒的應留針,屬熱的當用疾刺法,待其逆氣下行就停止。
【按語】人之呼吸,與五臟有關,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脾居中州轉樞上下,故胸滿喘息,雖與肺腎關系最密,然與足太陰脾經亦不無聯系。因足太陰脾經脈上膈注于心中,氣滿胸中而喘者,為脾太陰經氣上逆,痰濁上干于肺所致。因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飲食不節,脾失健運,積濕生痰,或素體痰濕偏盛,日漸積累,由中焦而上干于肺,以致肺為痰壅不得宣暢,氣機不利,難以下降,而致呼吸迫促。另外,脾肺氣虛,氣化不足,也可造成氣虛喘促。可見脾病所致喘息有虛實之分。因此,針刺治療可取足太陰脾經井穴隱白,視其癥候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虛寒證可久留針,以激發經氣,健脾益氣,實證可淺刺而疾發針,以泄脾經上逆之氣,而喘息可止。
【原文】腹中常鳴
① ,氣上 ② 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 ③ 、巨虛上廉
④ 、三里 ⑤ 。
(《靈樞·四時氣篇》)
【校注】①常鳴:《甲乙經》卷九作“雷鳴”后原校云“一本作常”。
②氣上:《甲乙經》卷九作“氣常”。
③肓(huang音荒)之原:《太素》卷二十三作“賁之原”。楊上善說:“賁膈也,膈之原出鳩尾也”。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載:“肓之原出于脖胦。”《甲乙經》載:“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氣所發,刺入一寸三分灸五壯。”由此可知,張介賓謂:“即任脈之下氣海也”是言出有據的。從之。
④巨虛上廉:即胃經的上巨虛穴。
⑤三里:胃經的足三里穴。
【語釋】腹中經常鳴響,氣上沖向胸部,氣喘不能久立。是病邪在大腸,治療應刺肓的原穴氣海、上巨虛及足三里穴。
【按語】本條文所述腹中鳴響,氣上沖于心胸,喘而不能久立,為病邪在大腸之腑,然與胃有密切關系,《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載:“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蓋脾胃與大腸在生理功能上息息相關。張璐說:“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而澀。”巢元方指出:“脾胃為表里,脾土消水谷,胃為水谷之海,脾虛,寒氣積久,脾氣衰弱,故食不消也,而冷移入大腸,大腸為水谷糟粕之道路。”大腸為傳道之府,與肺為表里,或脾胃虛寒,氣積日久,邪入大腸或寒邪直中于大腸,寒邪凝滯則腸鳴腹痛,其氣上沖于肺則喘而不能久立。針刺治療應取“肓之原”氣海穴及大腸的下合穴上巨虛及足陽明胃合穴足三里。《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載:“肓之原出于脖胦。”張介賓說:“即任脈之下氣海也。”蓋大腸的功能以降為順。刺氣海以降氣逆,刺上巨虛、足三里二穴以補脾胃之虛而祛寒邪,兼理大腸氣機,中焦的功能恢復,而大腸的氣機正常,所以可使腹鳴消,逆氣順而喘止。此乃目前臨床上所謂局部輸穴與遠道輸穴相結合的處方。它不僅對本病有效,即現代醫學所說的腸套迭,腸粘連,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闌尾炎,大便秘結,以及腹脹滿悶等病癥,取之均有較好的效果。據報道,刺氣海,天樞(大腸募穴)、上巨虛為主穴,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患者596例,治愈率為92.4%。我們治療急性腸炎,取氣海,足三里,巨虛上廉,也有較好的療效,在臨床上實為治療腸道疾患有效的代表處方,若能適當靈活化裁,則可應變于無窮。
【原文】腎病者,腹大脛腫
① ,喘咳,身重,寢汗出 ② ,憎風 ③ 。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
④ 痛,清厥 ③ ,意不樂。取其經,少陰 ③ 、太陽血者。
(《素問·臟氣法時論》)
【校注】①脛腫:《甲乙經》卷六“腫”后有“痛”字。②寢汗出:睡眠出汗。
③僧風:惡風,俗云怕風。王冰注:“謂深惡之也。”張介賓說:“僧音曾,惡風也。”
④大腹、小腹:《甲乙經》卷六作a大腸、小腸”后有原校云:“素作大腹、小腹:"
⑤清厥:即清冷厥逆的意思。王冰注:“清,謂清冷,厥,謂氣逆也。”
⑥少陰:《脈經》卷六作“足少陰”。
【語釋】腎病,腹大脛腫,喘咳,身體沉重,睡眠中出汗,怕風。如果屬虛的,就胸中疼痛,大腹小腹疼痛,四肢清冷厥逆,不快樂。治療針刺足少陰、足太陽經出血。
【按語】本條所論腹脹大而脛腫,喘咳,身體沉重,夜間盜汗而且怕風,為腎臟有邪而陽氣虛所致。腎足少陰之脈,上腨內挾脊,循腹里上行入肺中,故病則氣逆于而腹大脛腫,喘咳,身重。腎為生氣之源,腎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腎氣不足,心無所制,故汗液隨陽而外滋,所以夜間盜汗,王冰說:”脛既腫矣,汗復津泄,陰凝玄府,陽爍上焦,內熱外寒。”故可出現怕風的癥候。然其病與肺、脾腎三臟有關。因人體的水液運行,主要靠肺氣的通調,脾氣的轉輸,腎氣的開闔溫化,所以其三臟功能障礙,則可引起水腫。正如張介賓所說:“凡水腫等癥,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無所主而妄行。”由此可見,水腫在肺與腎的關系上為母子相傳。如果腎水上泛,傳入肺經,可使肺氣不降,失去通調水道的功能,因此出現喘咳等癥。腎氣虛而不化水,脾氣虛不制水,則出現水濕壅盛,所以可致腹大脛腫,身體沉重等。水為陰邪,必損及陽,所以進一步發展腎陽更趨虛衰,腎陽衰不能溫養脾土,病情可進一步發展惡化。所以本條后面所說:“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主要是由腎陽虛則胸中,大、小腹中之陽氣亦虛,故無力宣發,陰邪停滯所以疼痛。張介賓說:“腎虛則心腎不交,故胸中痛,大腹、小腹痛者,正以腎脈自下而上,至俞府止也。腎藏精,精化氣,精虛則氣虛,故為清冷厥逆。腎之神為志,惟志不足,故意有不樂也。”張志聰也說:“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生氣虛于下,故大腹、小腹痛也。清厥,冷之輕者,陽氣虛,故手足厥冷也。心有所憶謂之意,膻中者,臣使之官,代君行令,喜樂出焉,胸中之心氣不足,故意不樂也。”總之,其本為腎虛,影響其他臟腑經脈,而出現一系列癥候。《素問·三部九候論》載:“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之。”故針刺治療,應先辨其虛實,虛補實瀉,經絡有瘀血,更應先去血脈,而后再根據有余不足而加以調治。
腎與膀胱為表里。故刻足少陰、足太陽二經出血,以瀉其實而祛其瘀。然本條實為本虛標實的表現,故邪去仍當以選取溫腎降濁,健脾利水的輸穴,以圖其本,其效當更為顯著。
《內經針灸類方語釋》(四五)
七、臌脹類
附:水腫
【原文】衛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 ①
,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 ② ,四時循序 ③ ,五谷乃化。然后
④ ,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 ⑤ ,乃合 ⑥
為脹也。
(《靈樞·脹論篇》)
【校注】①常然并脈循分肉:《甲乙經》卷八無“然”字。《太素》卷二十九作“常并脈循分”。
②五臟更始:《甲乙經》卷八作“五臟皆治”。《太素》卷二十九作“五臟更治”。更,更遞。五臟之氣輸注,互相往來。
③四時循序:《甲乙經》卷八作“四時皆敘”。《太素》卷二十九作“四時有序”。敘同序。《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載:“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就是說,早晨為春,中午為夏,傍晚為秋,半夜為冬。四時循序,指衛氣日夜運行有一定循序。張志聰說:“四時有序者,謂衛氣日行于陽,夜行于陰,應四時寒暑之往來也。”
④然后:《甲乙經》卷八作“然而”。
⑤相搏:《甲乙經》卷八、《太素》卷二十九均作“相薄”。
⑥乃合:《甲乙經》卷八作“乃舍”。
【語釋】人身的衛氣,正常是并脈循行于分肉之間,其方向有逆有順,衛為陽,營為陰,衛行脈外,營行脈中,相隨而行,這樣才能正常無病。五臟之氣轉輸,互相往來,在每天晝夜四時中,按著一定的順序有規律地運行,飲食物才能化生為精微。如果逆氣上沖,營衛運行失常,留止不行,寒氣上逆,真氣與寒氣相攻,就形成了脹病。
【按語】本條主要說明衛氣的正常運行和脹病的成因。《靈樞·營衛生會篇》載:“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周不息,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營衛之氣的來源是出自水谷,而營衛的生成則是通過一系列臟腑的氣化功能,如脾胃的腐熟運化,心肺的氣化輸布等作用,然后營養于人體臟腑器官組織。營行于脈中,衛行于脈外,但二者是相互為用的,張介賓說:“營中未必無衛,衛中未必無營,但行于內者,便謂之營,行于外者,便謂之衛。”營衛相隨而行,運行于周身而不息,一日四時而行五十周次而會于手太陰肺,就這樣如環無端的運行,保持了機體生命的正常活動,所以說“衛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脹病的成因,多由內外邪氣致營衛的運行發生逆亂,如厥逆之氣自下而上,營衛運行失常,真邪相互交爭,營衛之氣留止不行,則可發生脹病。脹病涉及的部位很廣,五臟六腑無不有之。蓋因營衛之氣運行于人體各臟脂器官組織中,所以脹病可發生于人體的各臟腑器官。《靈樞·脹論篇》載:“夫氣之令人脹也,在于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三者皆存焉。”脹病有陰陽虛實之分。張介賓指出:“大都陽證多熱,熱者多實。陰證多寒,寒者多虛。先脹于內而后及于外者多實,先腫于表而后甚于里者多虛。”其致病因素,有六淫有余之邪傷其外,也有飲食、七情傷其內而致三焦壅閉,或五志積勞,或傷其脾腎而致氣虛中滿或寒水泛濫。因此在臨床上對脹病既要辨明病變所在之處,又要分其虛實,以及脹病的脈象如何均應詳察。《靈樞·脹論篇》載:“脈之應于寸口……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陰為臟,陽為腑。”夫脈大而堅者,其邪盛為實,脈澀者為血虛氣虧,澀滯不行,故當病脹,其脈大堅為陽脈,當在六腑,故云:“胃脈實則脹。”若脈澀而堅者,為陰脈,病當在臟,故云:“陰為臟,陽為腑。”因此,必當脈癥合參,始可處理得當,即所謂“其于脹也,必審其脈,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原文】營氣循脈,衛氣逆
① 為脈脹,衛氣并脈循分為膚脹 ② 。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靈樞·脹論篇》)
【校注】①衛氣逆:《太素》卷二十九無此三字。
②衛氣并脈循分為膚脹:《甲乙經》卷八作“衛氣并血脈循分肉為膚脹。”后有校文“《靈樞》作營氣循脈為脈脹,衛氣并脈循肉為膚脹。”
【語釋】營行脈外,與衛氣相逆,就會發生脈脹;如果衛氣并入于血脈,又循行分肉之間,就會發生膚脹。治療應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用瀉法,其病日短的針一次,其病日長的針三次,不論是虛是實,總是要用疾瀉的治法。
【按語】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營氣行于脈中,其氣精專,濁者為衛,衛行脈外,其氣慓疾滑利而行于分肉之間,故必由衛氣之逆亂而后病及營分方可成為脈脹。大凡病脹者皆發于衛,故衛氣逆而并于脈,復循分肉之間時則可成為膚脹,其針灸治療皆可取足陽明胃脈之足三里。蓋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為營衛生化之源,三里者,胃之合,故為治脹之要穴。《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也。”刺宜用瀉法,其所謂一下、三下者,則在于邪有遠近之分,故治有難有易之別,因此臨癥時需明辨其遠、近,方可治之無誤。
《內經針灸類方語釋》(四六)
【原文】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①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②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 ③ ,四肢煩悗 ④ ,體重不能勝
⑤ 衣,臥不安 ⑥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 ⑦ ,腰髀痛。
(《靈樞·脹論篇》)
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 ⑧
,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 ⑨ ,冬日重感于寒,則饗泄不化 ⑩
;小腸脹者,少腹[月真]脹 ⑾ ,引腰 ⑿ 而痛;膀胱脹者,少腹而氣癃 ⒀
,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 ⒁ 而不堅 ⒂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靈樞·脹論篇》)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
⒃ ,謂之良工。
(《靈樞·脹論篇》)
【校注】①臥不安:《甲乙經》卷八作“臥不得安。”
②咳:《脈經》卷六“咳”后有“逆倚息,目如脫狀,其脈浮”十字。
③善噦:《甲乙經》卷八作“苦噦”。《太素》卷二十九作“喜噦。”
④四肢煩悗:《甲乙經》卷八作“四肢悶”。《太素》卷二十九作“四支急”。
⑤勝:《甲乙經》卷八、《太素》卷二十九、《脈經》卷六均無此字。
⑥臥不安:《甲乙經》卷八、《脈經》卷六、《太素》卷二十九均無此三字。
⑦央央然:《甲乙經》卷八作“怏怏然”,《太素》卷二十九作“怏然”連下句讀。楊上善說:“不暢也。”即困苦不舒楊的意思。
⑧胃脘痛:《太素》卷二十九作“胃管痛”。
⑨濯濯(zhuo音茁):即水鳴聲。
⑩則饗泄食不化:《甲乙經》卷八作“則泄不化”。《太素》卷二十九作“則泄食不化。”《太素》義長。
⑾少腹[月真]脹:《甲乙經》卷八作“小腸脹[月真]”。
⑿引腰:《脈經》卷六、《千金要方》卷十四均作“腹”。
⒀少腹而氣癃:《甲乙經》卷八作“小腹滿而氣癃”。《太素》同《甲乙經》,惟“小”作“少”。
⒁輕輕然:《甲乙經》卷八、《太素》卷二十九均作“殻殻然”。
⒂不堅:《脈經》卷六作“堅不痛”。《千金要方》卷十四作“不堅痛”。
⒃空:與孔同,皮膚孔竅。
【語釋】心脹病,心煩氣短,睡眠不安;肺脹病,胸中虛滿,氣喘咳嗽;肝脹病,脅下脹滿而疼痛且牽引小腹;脾脹病,經常呃逆,四肢躁擾,感覺悶脹,身體沉重,好似連衣服也不能穿,睡眠不安;腎脹病,腹中脹滿牽引到背部不舒,腰、髀部疼痛。
六腑脹病:胃脹病,腹中脹滿,胃脘疼痛,鼻中常聞到焦臭氣味,妨礙飲食,大便困難;大腸脹病,腸中鳴響疼痛,冬天再感受寒邪,就會發生完谷不化的饗泄病;小腸脹病,少腹脹悶,牽引腰部疼痛;膀胱脹病,少腹脹滿,氣閉小便不通;三焦脹病,氣充滿于皮膚之中,以手按之似實而不堅;膽脹病,脅下疼痛脹滿,口中苦,經常嘆息。
以上這些脹病,其發病機理是一樣的,治療原則也是相同的。明確知道逆順的道理,才能恰當地運用針法。如果瀉、虛補實,就會使神不守舍,導致邪氣深入,正氣散失,真氣不可安定,粗率的醫生往往失敗,使人夭亡。如果補虛瀉實,神歸其舍,皮膚孔竅閉塞,這樣的治法,可以稱為高明的醫生。
【按語】本條是論述五臟脹與六腑脹的癥候表現及其施治方法。
五臟六腑之脹病的形成多由“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說明脹病多在氣分,營衛之氣失其相隨而相逆所作。故姚亦陶在《臨證指南》載:“脹由于氣。”但是,張介賓提出“氣水相因”說,對于腫脹的形成原因,解釋得較為全面,他說:“服于內者,本由臟病,而腫于外者,亦無不由乎臟病,蓋臟氣之病,各有不同。雖方書所載,有濕熱寒暑血氣水食之辨,然余察之經旨,驗之病情,則惟在氣水二字,足以盡之。故凡治此癥者,不在氣分,則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盛實,無余蘊矣。病在氣分,則當以治氣為主,病在水分,則當以治水為主。然水氣本為同類,故治水者當兼理氣,蓋氣化水自化也;治氣者亦當兼水,以水行氣亦行也。”所以五臟六腑脹病,其癥候表現雖各不相同,但其水與氣則一,然水氣與臟腑關系最密者,上焦為肺,中焦為脾,下焦在腎,故張介賓在《類經·臟腑諸脹》中指出:腫脹一證……五臟六腑無不有之。”“諸經雖皆有脹,然無不干于脾肺腎三臟。蓋脾屬土,其主運化;肺屬金,其主氣;腎屬水,其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于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于肺,轉輸于三臟之中,以制水生金者,悉屬于脾。所以腫脹之生,無不由此三者。”這里就明確指出,腫脹一證雖有五臟六腑之別,然其致病與肺脾腎三臟關系最密。張介賓接著又談到腫脹的陰陽虛實之辨,他說:“但證有陰陽虛實,如諸論之所云者,不可不辨。大都陽證多熱,熱者多實,陰證多寒,寒者多虛。先脹于內而后及于外者多實,先腫于表而后甚于里者多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多實;小水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脈滑數有力者多實,弦浮微細者多虛。形色紅黃,氣息粗長者多實;容顏憔悴,音聲短促者多虛。”這對于辨別五臟六腑脹病陰陽虛實有著指導意義,不可不知。腫和脹,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所謂脹,主要是由于氣機阻滯所致;所謂腫,主要是由于水液停留,蓋氣機阻滯日久,影響氣化功能發生水液潴留而成,而水液潴留過多也可形成脹滿。因此腫與脹往往相提并論。
對于脹病的治療,應在分辨陰陽虛實的基礎上,根據“補虛瀉實”的原則,施針用灸,方能取效。張介賓在論述腫脹治療大法時評介了朱丹溪治療腫脹之法,他說:“觀丹溪之治腫脹,云清濁相混,墜道壅塞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治宜補其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其說重在濕熱,而猶以制火為言。夫制火固可保金,獨不慮其不生土乎?若以此法施于陽實而熱者則可,若以治陽虛而氣不化者,豈不反助陰邪而益其病哉?故予之治此,必察其果系實邪,則直清陽明,除之極易;凡屬虛勞內損者,多從溫補脾腎而愈,俱得復元。或臨證之際,有虛實未明,疑似難決者,則寧先以治不足之法,探治有余,若果未投而病反加甚,是不宜補也,不妨易轍,自無大害。倘藥未及藥,而病自甚者,其輕重真假,仍宜詳察。若誤以治有余之法治不足,而曾經峻攻者真氣復傷,雖神丹不能療矣。或從清利,暫見平復,使不大補脾腎以培根本,雖愈目前,未有不危亡踵至者,此治虛之道也。夫腫脹之病,多有標實本虛,最為危候,若辨之不明,則禍人非淺。”其治法論述之詳,其醫理闡述之精,實為后世所贊賞。其用藥如此,施針用灸亦當如此,始可謂之良工。然上條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而此又謂“補虛瀉實”,
蓋因病之初起,正氣未傷,其治故宜瀉。若病日久,正氣乃衰,不辨虛實,“泄虛補實,則神去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因此提出“補虛瀉實”的原則,在臨床上若能“當補則補,當瀉則瀉”,始可萬全。
【原文】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上鼓下空][上鼓下空]
①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 ② ,按其腹,窅而不起 ③
,腹色不變,此其侯也。
(《靈樞·水脹篇》)
【校注】①[上鼓下空](kong音空)[上鼓下空]:鼓聲,中空有聲。《甲乙經》卷八、《太素》卷二十九、《千金要方》卷二十、《外臺秘要》卷二十均作“殻殻”。
②皮厚:《甲乙經》卷八作“皮膚厚”。
③窅(yao音咬)而不起:《甲乙經》卷八作“腹陷而不起”。“窅”陷下的意恩,與陷意同。
【語釋】膚脹病,是寒氣留滯在皮膚之間,叩之如鼓,中空不實,腹大,全身皆腫,皮厚,按壓其腹部,凹陷不起,腹部皮膚顏色沒有變化,這就是膚脹病的癥候。
《內經針灸類方語釋》(四七)
【原文】鼓脹 …… 腹脹身皆大 ① ,大與膚脹等也
② ,色蒼黃,腹筋 ③ 起,此其候也。 …… 先瀉其脹之血絡
④ ,后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⑤ 。
(《靈樞·水脹篇》)
【校注】①腹脹身皆大:《甲乙經》卷八作“腹身皆腫大”。《太素》卷二十九作“腹身皆大”。
②大與膚脹等也:《甲乙經》卷八作“如膚脹等”。
③腹筋:《甲乙經》卷八校語謂“一本作脈。”《太素》卷二十九作“腹脈”。
④先瀉其脹之血絡:《甲乙經》卷八、《太素》卷二十九均作“先刺其腹之血絡”。
⑤刺去其血絡也:《甲乙經》卷八、《太素》卷二十九均作“亦刺去其血脈”。
【語釋】鼓脹……腹脹全身都腫大,腫大程度和膚脹相等,膚色蒼黃,腹部青筋暴起,這就是它的癥候。……治療應首先瀉發脹的血絡,然后調理經脈,刺出血絡上的病邪。
【按語】以上兩條所論膚脹、鼓脹的癥候,其癥雖不同,但皆可稱謂鼓脹,惟病情輕重有異和在氣在血之別,以及所累及的臟腑不同而已。
鼓脹,是依據腹部膨脹如鼓而命名,以腹脹大,鼓之如鼓,或身盡腫,或但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等為特征。李中梓說:“鼓脹者,中空無物,腹皮繃急,多病于氣也。”張介賓說;“單腹脹者,名為鼓脹,以外堅滿而中空無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脹。”可見,鼓脹病以腹大如鼓為基本特征。但有在氣在水在血的區別。若病在氣分,則色蒼,其內堅,其脹每連胸脅,其痛或涉臟腑。或倏而浮腫,或自上及下,或遍身盡腫,蓋氣為陽,其性急速,無處不至,故隨按即起而不陷指。此病雖皆在氣分,然經有“藏寒生滿病”,“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胃中寒則[月真]脹”,“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足太陰“虛則鼓脹”,“腎氣實則脹”,“脾氣實則腹脹”以及“胃氣實則脹”等,由此可見本病不僅有虛實之分,而且有陰陽臟腑之異。前者所述膚脹,為寒氣客于皮膚之間,則陽氣不行,其病在氣故有聲[上鼓下空][上鼓下空]然而不堅。氣無所不至,則腹大身盡腫;若因于水,則水至之處腫,皮澤而薄,無水而皮厚則膚色不變。《靈樞·論疾診尺篇》載:“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或因水濁血瘀壅結不行,故出現腹脹大而脈絡顯露臍心突起,面色萎黃,或漸見黧黑,或兩目發黃,面頸胸部或現蛛點,或成血縷,肌膚干燥,形體消瘦,脅下積塊脹痛,甚則出現鼻衄、齒衄或便血,神識昏迷等危象。正如張璐所謂:“青筋橫絆腹上,及爪甲青,卒腫,頭面蒼黑,嘔吐頭重,上喘下泄者,皆不治。”說明鼓脹病,當出現腹壁靜脈隆起,指甲青紫,水腫加重,面色黃而黑,嘔吐或喘滿腹泄等癥,即為脾腎俱敗的危險征兆。故謂后條所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乃膚脹之甚而成此疾。這在現代醫學中,此癥常見于肝硬化的后期,或肝癌,或慢性血吸蟲病的肝硬化型等疾病中。
對鼓脹病的針刺治療,應根據病變的深淺而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病在氣分,其邪尚淺,故可瀉其絡脈,正所謂“病在氣,調之衛”。病邪深入至經脈,當“調其經,刺去其血絡”,正所謂“血有余,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亦即“刺營者出血”。
上述治療方法,是以病在氣在血為依據,但是,對于鼓脹的治療,因其病因在于肝脾肺腎等臟器的功能失常,所以臨證時,應綜合分析其在何臟何腑,屬虛屬實,屬寒屬熱,然后針對不同病因、癥狀,或以健運脾土,或以理氣寬中,行水化濕,或行血祛瘀,或抑木扶土,或溫補下元等法,皆可酌情而施,但當先刺其之血絡,以瀉其實,后當分經以調治,其有血絡者,并當再刺其絡之盛血,以通其營衛。常用穴位有脾俞、水分、腎俞、陰陵泉、水道、足三里,以健脾益腎,利水消脹。其在氣分者可酌加合谷、氣海以加強行氣之功,在血分者可酌加三陰交、膈俞、章門、期門以活血祛瘀。《素問·水熱穴論》載:“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因此,更可于水俞五十七穴中選取有關穴位。并可針藥并施,他如生活的宜忌,飲食的調護等,均當予以注意,方可萬全,以防危殆。
【原文】足太陰之別,名日公孫。去本節之后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
…… 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靈樞·經脈篇》)
【語釋】足太陰的別絡,名叫公孫。離足大趾本節后一寸,別行入于足陽明經,其別行的,入腹絡腸胃,……正氣虛則鼓脹。治療取足太陰之別公孫穴。
【按語】足太陰脾的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公孫。在足大趾內側當蹠趾關節后一寸處,別走于足陽明胃經。又一別行的脈上行入腹絡于腸胃。如果發生病變,屬實的癥狀為腸中疼痛不移,屬虛的癥狀為腹脹勿鼓。腹脹成因主要是由于脾胃虛寒,腐熟運化功能失司,所以造成腹脹滿。《素問·太陰陽明論》載,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臟則[月真]滿閉塞。”《靈樞·師傳篇》載:“胃中寒則腹脹。”《素問·異法方宜論》也載:“臟寒生滿病。”說明脾胃虛寒可致腹脹滿,該癥屬虛,屬寒。錢乙說:“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治療當取公孫穴,因公孫穴為脾經的絡穴,《千金要方》載,亦屬本經之原穴,既可補脾又可健胃,脾胃得補而腐熟運化之功自可漸復而其脹滿自消。
臨床上治腹脹滿悶疼痛等癥,除慣用內關、中脘、足三里外,公孫每每取之,以其有健脾和胃,理氣消脹之功,故古今醫家多選用之。
【原文】三焦病者,腹氣滿
① ,小 ② 腹尤堅 ③ ,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
④ 。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 ⑤ 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 ⑥ ,取委陽
⑦ 。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校注】①腹氣滿:《甲乙經》卷九作“腹脹氣滿”。
②小:《甲乙經》卷九、《太素》卷十一均作“少”。
③堅:《甲乙經》卷九“堅”前有“甚”字。
④溢則水,留即為脹:《甲乙經》卷九、《太素》卷十一均作“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張志聰說:“不得小便則窘急而水溢于上,留于腹中而為脹。”
⑤大:《甲乙經》卷九、《太素》卷十一均無此字。
⑥亦見于脈:《脈經》卷六作“赤見于脈”。
⑦委陽: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甲乙經》卷蘭載:“委陽三焦下輸俞也,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兩筋間……此太陽之別絡也。”張志聰說:“委陽者,足太陽之經,三焦之合。”《甲乙經》卷九作“委中”,本經為是。
【語釋】三焦病,腹脹氣滿,小腹部特別堅實,不能小便,非常窘迫,溢于內則為水,留于腹中就成為脹病。其癥候反應在足太陽膀胱經之外的大絡上,大絡在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之間,在經脈上亦出現反應,治療應取三焦經之下輸委陽穴。
【按語】三焦是水液升降輸布的通路,脾之運化轉輸,肺之通調水道而下輸膀胱,腎之蒸化水液上騰于肺,都是通過三焦上升與下降,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載:“三焦者,決讀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在病理上主要表現為水液運行失調,水液停蓄的病癥。水液運化,其制在脾,其本在腎,其標在肺,而為三焦所歷屬。若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本條所述乃病由氣化不行,決瀆失司,水道不通,故腹脹氣滿,小腹堅而小便不行。張志聰說:“三焦者,下約膀胱,為決瀆之府,病則氣不輸化,是以腑氣滿而不得小便也。不得小便則窘急而水溢于上,留于腹中而為脹。”
針灸治療,可取三焦的下合穴委陽,以疏調三焦氣機,使其行“決瀆”之令,而水液停蓄等癥當可消除。臨床上治療尿潴留、腎孟積水、尿路結石等癥,皆可選取委陽穴,或配石門,或伍中極,或加陰陵泉,以通利下焦,行水利尿排石,往往有較好的效果。
【原文】脹取三陽
① 。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校注】①三陽:足三陽經,即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
【語釋】脹滿的疾病,當取三陽經的輸穴治療。
【按語】《靈樞·脹論篇》載:“夫脹者,皆在于臟腑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本條所言脹者,乃為脹皮膚,故云“取三陽”,蓋三陽者,主氣主表,脹皮膚知脹尚在氣分,故當取三陽經之輸穴以治之。張介賓說:“病脹者,當取足之三陽,即膽、胃、膀胱三經也。”或謂此指腹脹者,此三陽何能治之,蓋腹為陰,為肝、脾、腎三經之分野。《甲乙經》載:“肝脹者,肝俞主之,亦取太沖,脾脹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腎脹者,腎俞主之,亦取太溪。”由此可知,本條所言實為脹皮膚可知,故曰:“脹取三陽”。
《內經針灸類方語釋》(四八)
附:水腫
【原文】徒[疒水] ① ,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刺之,已刺而筩之
② ,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疒水],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疒水]盡乃止。飲閉藥 ③
,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靈樞·四時氣篇》)
【校注】①徒[疒水]:徒,僅有。[疒水]同水。意思是與風水相比,僅是水腫而沒有風。
②以刺而筩之:《甲乙經》卷八作“而藏之,。《太素》卷二十三作“已刺而針之”。按,筩,同筒。此處用作動詞,意思為用中空如筒針刺。樓英:“筩針,針中有空竅如筩出水也。”
③閉藥:通閉的藥物。馬蒔謂:“必飲通閉之藥,以利其水,防其再腫。”
【語釋】單純水腫病,首先取環谷下三寸的關元穴,用九針中的鈹針進行針刺。刺過以后,再用筩針針刺,并反復刺入,以便把水放盡之后就用布堅束其身,若束的松緩,病人就會感到心煩悶亂,束的稍緊些患者才會舒適安靜。這種針刺治療應間日進行一次,直到退盡才可停止。還應飲通閉的藥物,正當針刺時可空腹飲藥,飲藥之后,也不要馬上吃飯,剛吃過飯后,也不要飲藥,同時,不要吃對病不利的食物,要忌一百三十五天。
【按語】本條經文所述乃“徒水”的泄水之法,謂“先取環谷下三寸”,但對“環谷下三寸”的認識極不一致,馬蒔謂“風市”,張介賓說:“環谷義無所考,或即足少陽膽之環跳穴,其下三寸許,垂手著股,中指盡頭,惟奇穴中風市一穴或者即此,明者察之。”考環跳,《甲乙經》載“在髀樞中”。“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而風市穴經所不載,其處約在膝上七寸,二者相距實有一尺二寸,若環谷為環跳其下三寸實非風市所在之處。馬、張之說難以令人信服,且與風市所載之主治亦不相合,故不可從。而張志聰說:“環谷者,取手足之分肉以瀉其水也。”此說與經文之義甚背,果如其言,其“環谷”為何云其“下三寸”,則實不可解。楊上善謂:“臍下三寸關元之穴也。”其說似屬可從。考關元《甲乙經》載:“關元,小腸募也,一名次門,在臍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乃為治水腫的要穴,又載:“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盡熱,關元主之。”由此看來,楊上善之說似屬可從。再后世文獻記載關元治水腫之說則歷歷在目,而風市則不然,其治實少涉及水腫。然就臨床實踐來看,大凡水腫之疾,若面浮水腫,當取水溝為先,前頂可用,若腫至心下,水分、中脘可取,若少腹水腫,當以關元為主,或佐以水道、氣海,他如陰陵泉,足三里、復溜、委陽、中極、腎俞等亦常選用。以上諸穴,或針或灸,或補或瀉當可酌情而定。再就用針治療水腫的療效來看,亦是斑斑可考,據資料報道,取腎俞、中脘、足三里可逐漸消除心力衰竭所造成的尿少、水腫等癥。對于用針治療水腫時更可配合服通閉利水之劑,以助其功。至于所謂“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等飲食的宜忌,可謂目前中西醫務人員治療水腫病時的基本常規。張介賓說:“水腫既消,當忌傷脾發濕等物,至一百三十五日之外,方保其不復央。”亦屬此意。但對本條所說“已刺而筩之……已盡其[疒水]”的放水之法,丹波元簡說:“世有用此術得效者,然不可妄施。”目前針灸臨床上多不采用此法治療,然而水腫之甚者,針之卻往往隨針孔出水,且難立即止住,因此治療本病每多采用灸法。如王執中說:“有里醫為李生治水腫,以藥飲之,久之不效,以受其延待之勤,一日忽為灸水分與氣海穴,翌日觀面如削矣。”今錄之在此恰好作以注腳。
【原文】風[疒水]膚脹,為五十七痏
① 。取皮膚 ② 之血者,盡取之。
(《靈樞·四時氣篇》)
【校注】①五十七痏:指治療水病的五十七個穴位。《素問·水熱穴論》載:“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王冰注五十七穴是長強、腰俞、命門、懸樞、脊中共五穴;白環俞、中膂俞、膀胱俞、小腸俞、大腸俞左右共十穴;秩邊、胞肓、志室、肓門、胃倉左右共十穴;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左右共十穴,氣沖、歸來、水道、大巨、外陵左右共十穴;大鐘、照海、復溜、交信、筑賓、陰谷左右共十二穴。以上共五十七穴。
②皮膚:《太素》卷二十三作“腹皮”。
【語釋】風水膚脹,可以于治療水病的五十七個穴位中選穴進行針刺。皮膚有結絡瘀血的,都可以刺之出血。
【按語】《素問·水熱穴論》云:“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跗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蓋腎為水藏,肺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于皮毛,若汗出為風邪所閉,則玄府不利,肺失肅降,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造成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流溢于肌膚而發為“風水”。風水其本在腎,其標在肺,蓋因脾腎氣虛,而又被風邪外襲所致。巢元方說:“風水病者,由脾腎氣虛弱所為也。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逢風,風氣內入,還客于腎,脾虛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膚,又與風濕相搏,故云風水也。”風水的癥候,表現為其腫先發于眼瞼部,繼之可遍及四肢及全身,發病突然,肢節酸重,小便不利,多伴有惡風、發熱等癥,或咳嗽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大,巢元方說:“身浮腫,如裹水之狀,頸脈動,時咳,按腫上,凹而不起也,骨節疼痛而惡風是也。脈浮大者,名曰風水也。”風為陽邪,其腫常先發于腰以上,伴有表癥為其特點。如病勢嚴重,下為胕腫腹脹滿,上為胸悶氣喘不得平臥等癥。
治療當以祛風行水,宣發肺氣為主。張仲景說:“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此即所謂“開鬼門,潔凈府”之法。宋士瀛說:“治法大要,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身無熱者,水氣在里,可下。其間通利小便,順氣和脾,俱不可緩耳。”這是治療本病的主要原則。
本條治療,為五十七痏,實為治本之法,張介賓說:”皆為藏之陰絡,為陰氣之所行,故治水者當察而取之。”在臨床上治療風水,可于五十七穴中選取適當輸穴施治。正如劉完素說:“凡五十七穴,然亦不必盡針,擇其腹背并足要穴刺之可也。”或再配以水溝、風門、肺俞、列缺、合谷、少商、溫溜等,發汗解表、祛風利水之功更專,效果更佳。其取皮膚之血絡出血者,則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