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
圖自臺北故宮
前言:
展品全公開!
故宮博物院的南薰殿,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它始建于明代,位于紫禁城西南角,殿面闊5間。曾當過庫房,養過警犬,幾十年來,它一直秘不視人,用于存放各類建材和雜物。在更早之前,這里還存放過中國歷史上成完整系統的歷代官方畫制的帝后畫像。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皇帝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一批來自前明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后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圣賢畫像,均描繪精致,不似民間所為。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后,由清政府統一收貯在內務府庫中,幾十年來無人問津,“塵封蛀蝕,不無侵損”。于是皇帝下令,將這批圖像統一裝裱,在這個命令下達幾天后,也就是十一月初六,這批圖像被送到造辦處的秘殿珠林處重新裝裱。乾隆很關心此事,詳細指示了裝裱的等次,用料,顏色等細節。短短的一個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這批畫就裝裱完成了。并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為此,乾隆還作《南薰殿奉藏圖像記》,刊刻于石,立在殿前。所以,這批畫像又被研究者稱為南薰殿圖像。
1945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畫像都被運至臺灣,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剩余小部分則分散藏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
比如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行的“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中,就出現了幾幅南薰殿舊藏帝王像。
(明)宋太祖趙匡胤畫像軸
(明)元太祖成吉思汗像
就臺北故宮藏南薰殿畫像的整體風格來看,宋代之前的帝后像應該是后制的,而宋元明三朝的肖像大致和其時代相符,應為原物。
這批圖像,不但受到乾隆的注意,而集中收藏,民國以后,清宮收藏開放,也不斷引發很多人的好奇及注意,民國初年的故宮周刊,曾不厭其煩地以連續刊登南熏殿圖像。
《故宮周刊》中的南薰殿畫像
遷臺后的蔣家時期,蔣中正來故宮,也不忘特別觀賞這批帝王畫像。
蔣中正參觀聯合展覽會
而臺北故宮幾次重要的展出,南熏殿圖像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菲律賓總統參觀臺北故宮
泰國國王參觀臺北故宮
南薰殿畫像的政治含義,便是封建王朝背景下,對前朝道統法統的繼承;在文化上,它們又是研究古時奉祀,衣冠等制度的實證;在藝術上,它們更是官方繪畫水平的更高體現。因此這批圖像歷來被研究者所重視,想一窺其全貌。好在近年來,臺北故宮的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陸續公布了一些清晰的南薰殿圖像。今年,臺北故宮公布的展覽計劃中,更有以南薰殿帝后畫像為主體而舉辦的“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2021-01-01——2021-03-25),根據公布的展件清單,特展共展出25件(套)作品,其中一些圖像此前還未曾公布過高清數字資料,令人期待。
夏禹王立像
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1205-1264)至太學,作《道統十三贊》,后命馬麟(約1180-1256后)繪成圖像,藉以彰顯其道統與政統合一的政治理念。今僅存其中的五幅,合稱《道統五像》。其中《伏羲像》署有馬麟款,其余四幅則無,但五像風格接近,且上方均有宋理宗親筆題贊,明顯同出一人所繪。馬家的招牌是山水畫,馬麟的父親馬遠,便以“馬一角”式的山水構圖聞名天下。因此,馬麟的這幾幅人物畫,在其中則更顯得珍貴。
唐太宗立像(一)
南薰殿圖像中的有幾軸巨幅的前代帝王畫像,如唐高祖,唐太宗,后唐莊宗等,這些畫尺寸相近,雖然冠服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征,但腰間的飾帶銙是明代樣式,應是明代制作的前朝畫像。
宋英宗坐像
宋英宗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趙宗實,是濮王趙允讓之子,過繼給宋仁宗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
明孝宗坐像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9日),或稱弘治帝,是明憲宗皇三子。明朝第9位皇帝。
宋仁宗坐像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天禧二年(1018年),進封昇王,同年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北宋第四代皇帝。
宋仁宗半身像
宋宣祖坐像
趙弘殷(899年-956年)涿郡保州人(今河北省保定清苑區),后遷居洛陽。是北宋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與繼位者宋太宗趙光義的父親。趙敬之子。宋朝建立后,廟號宣祖。
宋宣祖后坐像
昭憲太后(902年-961年)杜氏,名失考。為贈太師杜爽長女,母范氏。杜琬孫女,杜蘊曾孫女。宋宣祖趙弘殷正室、宋太祖趙匡胤生母。于滋德殿崩逝,享壽六十。宋太宗上謚“明憲”,葬永安陵,神主祔享太廟。乾德二年,更謚昭憲,合祔安陵。
宋光宗坐像
宋光宗趙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孝宗第三子。42歲時受孝宗禪位而登基。
宋光宗后坐像
慈懿皇后(1144年-1200年7月23日),李姓,諱鳳娘,本籍安陽(今河南安陽),父親是李道,官慶遠軍節度使。她是宋光宗皇后,光宗與孝宗關系失和,跟這位皇后有很大關系。
元代帝半身像冊 元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孛兒只斤氏,為成吉思汗孫,父親拖雷的第四子,母親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國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元代帝半身像冊 元文宗
元文宗圖帖睦爾(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是元朝第八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二位大汗,兩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時間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4月3日;后復位,第二次在位時間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時間共4年。
元代后半身像 冊 元英宗后
元代后半身像 冊 元帝后納罕
朱元璋的真實長相
在南薰殿圖像中,以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最多,據統計其畫像有立軸12,冊頁1,共計13幅。但是最令人費解的是,他一個人竟然有一正一異兩種面孔。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帥一丑。此次臺北故宮把這兩種畫像都挑出來展出了。
以往,有不少人認為,長得丑的明太祖圖像是清朝統治者故意丑化前朝而特意制作的。但是這種觀點跟文獻記載是對不上的。
早在明人的記錄中,太祖相貌就已經發生變異。隆慶六年(1572年),時任南京工部尚書的張瀚在《松窗夢語》提及自己親眼見到朱元璋的真實肖像:“余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髯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象大不類”。張瀚看到的應該就是朱元璋的正形像,比較接近其真實面貌。至少從遺傳學上講,朱家的這種國字臉是一脈相承的。
在古代,帝王將相往往會因為各自的級別而自帶不同的奇異。劉備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就是“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手長就算了,耳朵長到自己看得見就過分了,簡直不像人。但這就是他異于常人的特征之一。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明太祖實錄》說他“狀貌奇偉異常人”,這種奇異的記錄到了民間,往往會被神化,近乎神秘學范疇,異形像容易滿足普通民眾對皇帝認知的神秘心理,因此被大量制造,今天所見的太祖畫像中,異像占了絕大多數,正形像反而只有寥寥幾件。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異性像是什么時候進入官方收藏的。
早在乾隆九年(1744年)三月,根據內務府對藏畫的調查記錄《內務府奏銷檔》記載,當時明太祖像還只有大小兩件,此時乾隆還沒發現這批畫。這兩件太祖畫,是明代官方傳下來的,很可能就是今天臺北故宮的一軸一冊大小兩件正形像。
然而到嘉慶初年時,法式善《陶廬雜憶》記述太祖像就達到12件之多了。
嘉慶二十年(1815年),胡敬在《南薰殿圖像考》中列舉了12軸明太祖畫像,其中明確指出其中有“鳳眸龍頤,黑痣盈面,服冕垂旒,被袞執圭。”可見當時異像已經流入宮中。
明太祖坐像(二)
由此推測,異形像傳入內府還是乾嘉之際,很可能是乾隆后期。
明代帝后半身像(一)冊-1.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
明宣宗坐像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或稱宣宗章皇帝,明仁宗嫡長子,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立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次年改元宣德,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十年,享年35歲。
明代帝后半身像(一)冊 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孝恭章皇后(1399年-1462年)孫氏,山東鄒平人。父親孫忠,永城縣主簿,封會昌伯。明宣宗朱瞻基第二任皇后,初封為貴妃,明英宗生母(或養母)。
明代帝后半身像(一) 冊 孝惠皇后
孝惠皇后(15世紀-1522年),邵氏,浙江昌化縣人,明憲宗朱見深貴妃,明世宗朱厚熜的祖母。
明宣宗馬上像
本幅無畫家款識,畫幅左方浮貼一行書小籤,上書“宣宗行樂”四字。描繪宣宗騎馬出獵,臂上架鷹,奔馳于河邊,驚起雁群的情景。史冊記載宣宗重視弓馬,精于騎射。圖中宣宗面容飽滿,鬚眉濃密,穿著薄底白靴與胸、肩、膝蓋處織繡紋飾的交領右衽黃袍。所戴帽頂附有頂珠,推測款式受到元代草原游牧民族影響,帽檐兩側也帶有裝飾,與北京故宮《明宣宗行樂圖》所畫的宣宗衣飾相同。
明仁宗坐像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年號洪熙,明成祖嫡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中山王徐達外孫,明朝第四代皇帝。
明英宗坐像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3]),明宣宗朱瞻基長子,生母(或養母)孝恭章皇后,景泰帝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是明朝的第6位和第8任皇帝;最初使用正統(1436年-1450年)年號,復辟后使用天順(1457年-1465年)年號,在位22年。
明人畫入蹕圖
“蹕”的意思是帝王出行的車駕,“警蹕”的意思是清道,禁止路上行人,以利帝王車駕通行。出警入蹕,意指皇帝出巡歸來。因此《入蹕圖》還有姊妹篇《出警圖》,主題便是明朝皇帝帶著大隊人馬,去京郊的十三陵掃墓祭拜先祖。《出警圖》是陸路去,《入蹕圖》是水路回。
根據《萬歷起居注》記載,萬歷皇帝到西郊謁陵時乘馬而去,坐船從水路而歸,這正好與《出警入蹕圖》的描繪相符。所以現在普遍認為畫中的帝王是明代的第13位皇帝萬歷皇帝朱翊鈞。
《出警入蹕圖》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人物眾多,場面宏偉,在群星閃耀的臺北歷代繪畫收藏中都是少見的超級鉅作。據說,早年這幅畫就讓臺故的工作人員頭痛不已,因為它太長了,每次展出,工作人員都要設法在展館內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讓這幅畫全部展出。所以能夠在展館中一睹這幅國寶名畫全貌的觀眾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
明代帝后半身像(二)冊 世宗肅皇帝;孝潔肅皇后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或稱嘉靖帝,明朝第11位皇帝,廟號世宗,年號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無嗣,內閣首輔楊廷和立朱厚熜入繼大統,即明世宗。
孝潔肅皇后,陳氏(1508年-1528年),明世宗朱厚熜第一任皇后,直隸元城縣人,父親是當地的秀才陳萬言。
明代帝后半身像(二)冊 神宗顯皇帝;孝端顯皇后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或稱萬歷帝,為明朝第13位皇帝,年號萬歷,是明穆宗朱載坖的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九歲的朱翊鈞登基,是為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皇后孝端顯皇后(1564年-1620年),也是中國歷史上在皇后位最長的一位皇后,正位中宮共四十二年。
資料參閱:
黎晟《清宮南薰殿圖像考述》
胡丹《朱元璋相貌之謎的考析與解讀》
臺北故宮官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