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療
(一) 治療原則
麻木以氣血的病變為主,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證,故其治療,應以調補氣血、助衛和營為主。但由于麻木與外邪、瘀血、痰濕有關,特別是久麻久木,不知痛癢者,多屬因虛而致實,前人已明確指出是濕痰瘀血為患,有形之邪,阻于經隧,故又當以疏通為先,待邪有消退之機,氣血漸趨流通之時,再施調補為宜。正虛邪實,則補瀉合劑,相機而施。
總之,在治療上應注意區分新久虛實、標本緩急,全面考慮,根據具體的情況擬定治則,不可拘于一法一方。
(二) 治法方藥
[氣虛失運]
1.治法:以補氣實衛為主。
2.方藥:可用補中益氣湯出入。此方有補氣升清之功,氣壯則血行,麻木可瘥。但方中參、芪需重用,其效始著。黃芪益氣湯系此方加黃柏、紅花而成,一則抑降陰火,一則活血散瘀,用于氣虛麻木亦很合拍。陽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桂枝、制附片以振奮陽氣,脾虛濕盛,食少便溏,兩腿沉重麻木,用除濕補氣湯以升陽益氣除濕。夏月手指麻木,四肢乏力,困倦嗜臥,用人參益氣湯。
氣虛兼痰者;一般用補中益氣湯合二陳湯。若痰盛,可相機先用青州白丸子或止麻清痰飲;不效,可酌用礞石滾痰丸,控涎丹加桃仁、紅花以祛風痰,通經絡,待痰去十之六七,再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調補。
氣虛兼瘀,常用黃芪赤風湯、補陽還五湯等以補氣行瘀。
[血虛不榮]
1. 治法:以養血和營為主。
2. 方藥:常用四物湯為基本方,可加丹參、秦艽、紅花、雞血藤等以增強活血通絡作用。血虛液燥,加首烏、枸杞子、沙苑、熟地黃。病在手,加桑枝、蒺藜;病在足,加牛膝、木瓜。
血虛而風寒襲之,手足麻木疼痛者,可用當歸四逆湯或桂枝湯加當歸、紅花溫經活血;血虛而兼風濕,宜神應養真丹。
木重于麻,在病之早期多為陽氣衰微,不能鼓動血液運行,可在益氣養血和血方中加桂枝、附子通陽開痹,振奮陽氣,俾氣旺血行,而麻木自已。一般氣血兩虛的麻木,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方中黃芪補氣益衛,桂、芍和營,姜棗斡旋脾胃之氣以發揮藥力。兼肝腎不足者,酌加養血熄風之品,如枸杞子、白蒺藜、沙苑子,天麻之類,并兼用丹參、雞血藤、紅花、五加皮等以活血通絡。
對陰虛風動所引起的麻木,應以滋養肝腎治其本,平肝熄風,通絡化痰治其標,常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等方,加豨簽草、老鸛草、桑枝、地龍通絡,痰盛者合二陳湯加竹瀝、遠志、石菖蒲。待火降風媳,則以填補為主,常用地黃飲子、四斤丸、虎潛丸。形豐多痰者,參用健中化痰之劑。
中年以上,形體豐盛之人,如見中指,食指發麻,多為中風先兆,不可濫用祛風發表,以免損傷真氣??捎蒙VΩ嗤瑁甜B肝腎,活血通絡。
[風濕痹阻]
1、治法:以祛風通絡為主。
2、方藥:初期常選蠲痹湯作通治方。方中羌活、獨活、桂枝、秦艽、海風藤、桑枝,既祛風濕又兼通絡之長;當歸、川芎活血;木香、乳香調氣;甘草調和諸藥。偏風者加防風;偏寒者加制川烏;偏濕者,加防己、苡仁、蒼術。病在上肢加姜黃、威靈仙;病在下肢加牛膝、續斷、五加皮、木瓜。風寒濕痹,并可配合服用大、小活絡丹。濕熱痹則以清利濕熱為主,佐以通絡,常用三妙丸加萆薢、地龍、乳香、豨簽草、雞血藤、海風藤、姜黃、防己之類。病邪去,營衛復,則麻木自愈。
痹病日久,肝腎、氣血、陰陽俱虛;證見麻木痠疼,活動障礙,常用獨活寄生湯出入。方中人參、茯苓、甘草、地黃,芍藥、當歸、川芎雙補氣血;桑寄生、杜仲、牛膝補肝腎、壯筋骨;獨活,細辛、防風法風濕;合為養正固本、兼祛風濕之良方?!度蚍健穭衮E丸,亦有扶正祛邪之功,可以選用。
濕熱羈留不去;久而傷陰,證見局部灼熱、腫脹、活動不利,用三妙丸合四物湯,加地龍、蠶砂、木瓜、僵蠶、雞血藤、防己之類,繼用虎潛丸。濕熱甚者,忌用參、芪之類甘溫補氣藥。
[痰瘀阻滯]
1,治法,以化痰行瘀為主。
3. 方藥:常用雙合湯。方中桃紅四物湯活血祛瘀,二陳湯合白芥子、竹瀝、姜汁滌痰通絡。但瘀痰亦可有偏盛,治療上各有側重。偏痰者,用二陳湯加蒼白術、桃仁、紅花,少加附子以引經;偏瘀者,用四物湯加陳皮、茯苓、羌活、紅花、蘇木。
瘀血阻痹經絡隧道可用身痛逐瘀湯。方中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活血祛瘀;沒藥、靈脂、香附行血疏肝;羌活、防風、牛膝、地龍,祛風濕、通經絡。濕熱偏重者;加蒼術、黃柏燥濕清熱;氣虛加黃芪。并可適當加用全蝎、地鱉蟲、白花蛇等蟲類藥物搜剔通絡,提高療效。
頑痰結聚,形盛色蒼,體壯脈實之人,可用控涎丹加桂枝、姜黃、全蝎、桃仁、紅花、姜汁以攻逐之。體虛邪實,不任重劑克伐者,可改用指迷茯苓丸。
口舌麻木,多屬痰火,可用止麻消痰飲。方中半夏、茯苓、陳皮、細辛化痰行氣;瓜蔞、黃芩、黃連清化熱痰;桔梗、枳殼調理氣機升降;天麻平肝熄風。氣虛酌加人參,血虛加當歸、白芍。
顏面麻木,多屬風痰阻絡,常用牽正散加白芷、防風、鉤藤、娛蚣。兼血瘀者合桃紅四物湯。采用外治法:川芎、防風、薄荷、羌活煎湯,用布巾蒙頭熏之,一日二、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