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牧人巴讓:與若爾蓋草原共命運

在青藏高原,扎瓊巴讓是名人。央視講述欄目給他拍的《牧人巴讓》在今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獲得了金獎。曾有很多人寫過他的故事,大家都說他是治沙英雄,但他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個牧人。這是關于巴讓目前最長的一個故事,大約6000多字,閱讀完要15分鐘。




牧人巴讓



3月初的甘南小鎮郎木寺,一個晚上接一個晚上的落雪。

 

早上太陽升起的時候,雪就停了。在這樣的下雪天,扎瓊巴讓總是格外興奮,他拿起自己金色的銅臉盆,興沖沖的跑到院子里,裝了滿滿一臉盆的雪放到火爐上,然后靜靜的看著雪融化。待雪融化成水并冒熱氣的時候,他美美的洗了一把臉,只喊真舒服。采雪,融雪、洗臉的整個過程他特意交代侄子衣扎拍攝了下來,幾分鐘后,我就在朋友圈里分享到了他的快樂。

 

簡單的吃了點糌粑,喝了點奶茶,巴讓快速穿上衣服、拿起相機一個箭步沖到屋外,沖我喊,太陽馬上要出來了,跟我去拍雪山和寺廟吧。我們住在半山腰,寺廟卻在山底。雪很厚,從山上看去,整個郎木寺小鎮被積雪覆蓋,宛如童話世界。對道路不熟悉,我只好踩著巴讓留下的腳印沖到山下,剛好看到雪山從云霧中探出了頭。山腳下的格爾登寺十分熱鬧,穿著紅色僧袍的僧人聚集在大殿前的廣場下,一邊玩耍嬉戲,一邊清理積雪。


美麗而神秘的郎木寺鎮

 

我跟在巴讓后面,靜靜看著他忙碌拍攝的背影。他時而像個孩子一樣跑來跑去,時而像個久居郎木寺鎮的村民一樣嫻熟的和其他人打著招呼。我突然發現我剛剛才開始認識他,這個被外界稱為治沙英雄的名人,這個永遠自稱是牧人的康巴漢子。

 

做過教師,當過北漂,只為更好的回到家鄉

 

扎瓊巴讓的家其實不在郎木寺鎮,而在四川若爾蓋縣麥溪鄉。

 

若爾蓋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高原濕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這里拐了個大灣,從一條小河出落成一條大河。

 

每當夏季來臨,若爾蓋草原就變成了花的海洋。巴讓的家鄉跟它的名字麥溪一樣美,他從小就在天堂般的草原長大,跟著父母放牧的日子,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他對家鄉的愛就像草原上隨處可見的小溪一樣,從心底一直流淌著。

 

一直到高中之前,巴讓都是無憂無慮的。他開始憂慮,是因為有一天他發現他熱愛的草原出了問題。

 

那還是他讀高中的時候。藏族有祭山的習俗,他特別喜歡騎著馬跟著長輩去祭山。有一年祭完山,他走在最后面,突然一陣妖風襲來,風裹挾的沙土打在他的臉上,當他抬起頭的時候,發現,因為風沙遮掩,走在前面的人居然看不到了。等風停了,他舉目四望尋找風沙的來源,卻悲傷的發現,草原上居然出現了沙漠。


 (二更視頻拍攝的巴讓故事)


從那以后,這個悲傷的發現變成了他一生的憂慮,跟對草原的愛一樣,深深的埋進了他的心里。我猜想,從那個時候起,少年的巴讓的心底就流淌著兩條河了,一條叫愛,一條叫憂慮。

 

巴讓從此特別關注草原生態的話題,他不知道草原為何會變成這個樣子,但他想找到答案。電視上說,過度放牧造成了草原的退化,他覺得也有可能真是。

 

他還沒有尋找到答案了,就去拉薩讀大學了。他在西藏大學讀藏語言文學專業,夢想著成為一名作家,夢想著要為家鄉,為草原做點什么。巴讓說那時候他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為了回到家鄉,回到草原,幫助草原療傷。雖然他什么都不知道,但心底總有這樣一股力量驅動著他。

 

1998年,他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是陜西咸陽民族學院的一名教師,但這份工作只干了一年,用他的話說,當老師跟他回到草原像是兩條平行線,所以他及時跳了出來。后來麥溪鄉的小學校長邀請他去任教,他說,“我不想當老師,我想做環保”。


風沙在若爾蓋肆虐

 

可是哪里才能做環保了,他想到了北京。于是他去了北京,成為了一名北漂。

 

即便是那個年代,在北京混也不容易。好在巴讓精通藏語,漢語也不錯,他居然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也簡單,就是給藏語的書籍寫識別卡,寫一個5塊錢,薪水相當豐厚。工作之余,巴讓開始學習英語,參加各種活動,也結識了不少朋友。

 

2006年的一天,一個朋友告訴他,有一個叫溫洛克的國際組織正在招人,好像跟環保有關,讓他去試試。

 

巴讓覺得自己英語還行,就去面試了,沒想到被錄取了。溫洛克其實是做農業發展的機構,但很多項目確實跟環保有關,比如生態旅游、植樹、農村垃圾治理。

 

巴讓的項目點在四川甘孜,跟他的家鄉同屬于青藏高原或者說川西高原。他的工作十分忙碌而瑣碎,經常需要下到牧區,一待就是好幾個月。正是在這無數瑣碎的工作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社區工作經驗。

 

有一年,溫洛克要開展一個長達五年的西藏可持續發展項目,他突然想,為什么我不能去家鄉麥溪去做這個項目了。他去向機構申請去家鄉麥溪治理草原沙化,獲得了批準。

 

為什么會批準了,不是因為他是溫洛克的人,而是因為那個時候若爾蓋的沙漠化已經被很多人知道了,國家也重視了。而整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沙化最嚴重的地方是若爾蓋,若爾蓋沙化最嚴重的地方是巴讓的家鄉麥溪鄉。


為了防風,需要先種植灌木

 

那個時候,他開始懷疑草原沙化不是因為過度放牧,而是人為因素的破壞。他想著既然是人的因素,就一定能夠改變。

 

帶著項目和經驗回到家鄉的巴讓,十分興奮。他終于回來了,他終于可以為養育自己的草原做點什么了。雖然一切未知,但他干勁十足。

 

牧民懂草原,而他懂牧民的價值

 

不知道家鄉是很可怕的,這是巴讓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他看來,只有認識自己的家鄉,才有保護家鄉的原動力。

 

他最早跟家人講了他想在家鄉治理草原沙化的想法,家人說你一個人力量太小了,靠政府的力量還行,但個人力量恐怕辦不到。做成還好,做不成會被別人笑話的。

 

他跑去找部落的老人聊,找村長書記聊。他們說有這樣的想法很好,不管成不成,都是一件積極的事情。

 

但巴讓還是決定試一試。他剛好認識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的院長,就去成都拜訪了他,并邀請研究院的專家去家鄉考察。當時還開了一個會議,若爾蓋縣林業局局長也參加了。他在會上說,一個牧民想做這樣的事情,作為林業局,需要什么我們肯定會支持。

 

就這樣,麥溪鄉的治沙工作啟動了。


治沙實踐


但沙化的具體原因是什么?種什么草?怎么種?什么時候種?巴讓都是一頭霧水,但也只能硬著頭皮開始。

 

他去請了草原站的專家前來培訓。專家說治沙要用老茅麥,這是當地的一個物種,在紅原縣有個制種基地。還有,要用燕麥,這是外來物種,但燕麥只長一年,第二年就死掉了,所以不會對草原造成大的影響。它的根系會固定沙子,死掉后化作營養。這是它的價值。

 

比例的話,老茅麥是百分之七十,燕麥是百分之三十。然后種植的方式有兩種,條播和撒播。條播就跟種糧食一樣,要翻土,費時間又費力氣,而撒播比較簡單,直接撒出去就行了。所以剛開始大家都愿意撒播,條播的很少。因為牧民對此不抱什么希望,所以也就懶得出力。

 

結果是,第一年,撒播的沙地什么都沒有長出來,條播的卻都長出來了。這個時候我聽到那些牧民悄悄的取笑我“沙子里種草,長得出來才怪了”。

 

我們還在沙化的草原上一排排的栽了柳樹,主要是為了防風,但柳樹也長的不好。

 

這次試驗搞得我也半信半疑的。但是有一天,我無意中聽到兩個婦女在聊天,她們說,那個撒播其實也可以,草種不需要很深,但撒播后把牛羊趕進去,踩一踩也可以的。我當時聽到這個很興奮啊,覺得這可能是個很好的辦法。

 

我突然覺得牧民可能有治沙的好辦法,就把大家聚集在一起開會,問他們對于治沙有什么想法,但沒有一個人說話。問他們,他們就說,我怎么知道。


趕牛羊踩踏和條播

 

那個時候我就發現,牧民其實很有智慧,要挖掘這些智慧,就要跟他們在一起。吃飯在一起,騎馬在一起,只要能在一起,就在一起。在一起就有價值。

 

還有傾聽和觀察,也十分重要。傾聽他們的談話,觀察他們的做法。所以跟牧民在一起,我學到很多,我心想著第二年,說不定依靠這些經驗,治沙就成功了了。

 

但在這之前,巴讓希望迅速搞清楚草原沙化具體的原因。他曾問過很多老人,他們都說草原退化肯定不是因為過度放牧。于是他帶著這些老人們考察,一個個看那些退化的草原。比如說到一個沙化的草原,老人們會說,這片草原四十年前沙地的面積只夠兩頭牦牛躺的下那么大。老人們說,在他們記憶中,這個沙地永遠那么大。但后來,若爾蓋濕地為了擴大放牧面積,人工開挖溝渠,大搞濕地排水工程,據說那些開挖的溝渠有上千公里長,加上草原開墾,濕地被毀的很嚴重。還有后來的滅鼠兔行動,破壞了草原生物多樣性。滅鼠兔的毒藥很厲害,很多牛羊吃了那些污染的草,剛開始沒事,但突然有一天出了汗,就死掉了,這樣的故事很多。


巴讓很擅長發動牧民


我還發現,我的家鄉最近幾年老是不下雨,老人們覺得,草原不下雨可能是部落的命不好。但我越來越覺得跟甘肅瑪曲的一個金礦有關系。有懂地形的人曾經給我說過,確實關系很大,但我也不是很明白。那個礦距離我家鄉只有8km,它屬于甘肅,麥溪屬于四川,從行政上看,兩個地方毫無關聯,但環境不管這些。因為下雨天金礦是無法作業,會有損失,所以他們就用炮彈把雨打掉了。就這樣,麥溪很干旱,即便在降雨最多的7月份,也不怎么下雨。這樣一來,那些牲畜真的很可憐,我有一天早上看到牛羊在互相舔對方身上的露水。


治沙前后對比1


等到第二年治沙的時候,我們采用了牛羊踩的辦法,效果果然很好。我們先在沙地上撒上草種,然后把牛羊趕進去圈在里面踩踏。如果下雨雪,只要圈三天,如果不下雨雪,七天也差不多了。這樣一來,草種、牛羊的糞便、雨水、沙子都被牛羊的蹄子揉到了一起。事實證明,草長的特別好。

 

看到治沙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牧民都備受鼓舞。這個時候別的村子里的牧民也來找我,希望我能去他們的草場治沙。因為我們選擇的治沙地都是公共草場,一旦草原恢復,所有人都是受益者,所以不難理解大家的積極性。但麥溪鄉的人不太愿意我們去別的地方,所以協調出現了問題,這個是所有社區工作中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央視講述欄目《牧人巴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邀請了村里的老人和村長,召開了一個會議。村長幫我從三個村子里選了三個人,加上我四個人組成治沙協調小組,開始推廣草原沙化治理。

 

下一個治沙點就從這四個村子里選。我自己的村子叫嘎薩村,村里的書記就給我說,你以后要是繼續做的話,就到別的村子里去做,這樣很好。草原沙化治理最好是從公共草場開始做,因為大家積極性比較高,人多,部落之間的協作也較好,取得成效大家都能受益。我們村子草場都劃分了,但其他三個村子還都保留著一定面積的公共草場,所以就抽簽決定在哪個村子開展。

 

就這樣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開展了,隨著治沙越來越成功,大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我們這幾年大概恢復了1萬多畝沙地吧,很多都恢復的不錯。而這個過程,至少調動了700名牧民的參與。但更重要的是,治理成功帶給牧民很大的信心,讓大家覺得草原通過努力是可以恢復的,這點我覺得特別重要。


治沙前后對比2


2013年起,治沙的資金都是我們自己籌的,雖然諸多不容易,但這幾年堅持下來覺得特別值。

 

20163月份,我曾經去過巴讓治沙的地方現場考察,那是距離黃河邊不遠的一片草原,距離恢復已經過去五年了,從外觀,我看不出與正常草原有任何差異。但巴讓告訴我,當地老牧民說,恢復到完全健康還需要15年時間。這里所說的健康,我理解的意思是生物多樣性的健康,牧民可能不知道什么叫生物多樣性,但他們明白,有哪些草的草原才是健康的草原。


恢復起來的草原,如何利用,是個大學問,我也是從牧民那里知道,草原的管理其實是放牧的管理。有的的年份,草長的不好。春季的時候,新草沒有下來,舊草也吃完了,牛羊就沒有草吃。我們也允許牧民到沙化治理草原去適當放牧,這個其實特別好,牛羊會把地上的種子踩到土壤里,或者帶到別的地方去,反而促使了草原的恢復。


作者在若爾蓋草原

 

但什么時候進去放牧,進去多少牛羊、待多長時間,這個學問只有老牧民才懂得。曾經有一片正在恢復中的草原在枯草期有1000頭牦牛先后進去吃草,這個效益算下來就特別大,而且對草原來說是一種保護。

 

這樣的放牧管理將一直延續下去,草原生態將在牛羊的啃食和踩踏下重現生機。

 

在若爾蓋草原靜靜發生的這一切,不僅讓綠色重新占領了黃沙,更重要的是,牧民從中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尊嚴,這是屬于傳統文化的自信,這是屬于草原文明的尊嚴。

 

巴讓再一次發現了傳統文化大方異彩的地方。但巴讓也悲傷的發現,年輕人已經不在意草原文化了,父輩的智慧并沒有延續到他們的大腦中,未來的草原如果沒有文化的傳承,他實在不敢想草原會變成什么樣。

 

他想把文化自信傳播到全世界

 

扎瓊巴讓在川甘交界的郎木寺鎮購買了一片土地。這個曾經因小說《西藏的地平線》而在西方世界名聲大噪的地方,目前是炙熱的旅游景點。小鎮擁有兩座藏傳佛教寺廟,一座清真寺。整個小鎮被雪山環繞,白龍江水從小鎮嘩嘩流過,因為自然風光和人文景點都很迷人,這里一直被稱為東方小瑞士。


生態文化交流中心是用舊木頭蓋的,一年四季都很繁忙

 

購買土地之后,巴讓決定在郎木寺鎮建一個草原生態文化交流中心,作為實現他傳播文化自信夢想的大本營。2014年,交流中心的第一座建筑拔地而起。整座建筑用舊木頭打造,這些木頭均來自于森林中一座小木屋。木屋的主人拋棄它搬到水泥的房子去了,巴讓買下了這些木頭,運到了郎木寺,讓它們獲得了新生。房子建好,交流中心的名字也起好了,扎瓊倉是巴讓部落的名字,所以他將中心命名為扎瓊倉生態文化發展中心。

 

現在你走進這座木屋,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座圖書館,這座圖書館對年輕人免費開放,他們可以來這里聊天、看書、討論草原文化。巴讓希望這個圖書館可以替代他們無所事事或者去酒吧酗酒的生活。


每年來扎瓊倉交流考察的團隊都有50個以上


圖書館只是扎瓊倉生態文化發展中心的第一個建筑。現在的扎瓊倉生態文化發展中心還擁有咖啡館、生態客棧、生態展廳等建筑。他對所有人開放,巴讓希望它能成為全社會乃至全世界關注若爾蓋,關注草原文化的窗口。

 

我理解巴讓做這一切的決心,但我不知道他打造這一切的資金從哪里來。有一次我悄悄問他,建這個中心花了很多錢吧。他淡淡的說,是的,他到現在還欠著好幾十萬了。為了建設這個中心,巴讓說服妻子賣掉了縣城里單位分的房子,后來又說服了弟弟賣掉了縣城里的房子。這些錢全部投入到扎瓊倉生態文化發展中心的建設里去了。不過客棧運營起來后,應該會有一些收入,這樣中心就可以持續運營了。

 

扎瓊巴讓的侄子衣扎是個自學成才的青年攝影師,他跟著叔叔做環保已經有五個年頭了,作為中心的總管,他打理中心的一切。他告訴我扎瓊倉生態文化發展中心自建好以來特別繁忙,2015年,他們開展了或者參加了20多場生態保護交流活動。2016年,他們舉辦了40多場活動。很多時候,尤其是夏季,圖書館里每天都有活動。有時候是別人過來分享,有時候是別人過來聽我們分享。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有收獲。


衣扎在分享紀錄片拍攝經驗

 

我突然覺得,扎瓊倉生態文化發展中心是巴讓的為自己、為牧人們、為全世界關心草原生態的人們打造的精神家園。

 

但其實,一年中,他在這個精神家園也待不了幾天,像下雪天可以去拍照的日子就更少了。他忙著滿世界的播種,忙著傳播治沙的經驗、傳播文化的力量。很多政府部門、環保機構都請他去分享,他每次都講的很認真。每次都想一個牧人一樣,訴說他的思考、收獲和憂慮。

 

我曾經問巴讓,他最在意的什么,他告訴我,他很在意年輕人的成長。當他發現大多年輕人都不懂自己的家鄉的時候,他很悲傷。

 

所以,每年暑假,他都會組織騎馬回家的游學活動,參加者主要是大學生。他特意會邀請老牧民、西藏環保人士一同參加。在差不多一個禮拜的時間里,他們騎馬走遍家鄉的山山水水,討論看到的一切,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巴讓說這個活動效果特別好,他會堅持做下去,讓更多年輕人明白草原文化的價值,擁有作為一個牧人的自信和自尊。

 

巴讓的前半生一直在回歸,回歸家鄉,回歸草原文化、幫助牧民回歸草原,幫助迷失的年輕人回歸草原。幸運的是,他找到了治沙這個支點,他的理想才得以展開。

 

治沙英雄,是很多人,很多媒體給他貼的一個標簽,但我想,如果讓巴讓自己選,他一定只說自己是個牧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禁牧對草原生態有益嗎?大家請看圖片說話
蒙古國——質樸的游牧天堂(全文)
扎瓊巴讓:用牧民的智慧修復草原,讓有牧民的地方就要有草原
這波疫情之后,去人神共居的伊甸園,來一場蕩滌塵埃的治愈之旅
女畫家與幼狼
80后女孩與狼生活一年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鹤庆县| 沛县| 元谋县| 东乡族自治县| 蒙自县| 客服| 永年县| 吐鲁番市| 大港区| 喀喇沁旗| 安多县| 桂平市| 息烽县| 麻城市| 武邑县| 平乐县| 东光县| 合川市| 读书| 临泉县| 成安县| 包头市| 广水市| 裕民县| 河间市| 镇赉县| 九龙县| 顺平县| 财经| 临城县| 河南省| 东兰县| 手机| 河东区| 柘城县| 雷州市| 得荣县| 南雄市| 麟游县| 营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