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世南得到唐太宗的器重,最初是因為書法。唐太宗是個骨灰級的書法愛好者,尤其喜歡王羲之,恰巧虞世南是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的嫡傳弟子,“深得山陰真傳”,以致太宗誓言“遠學王羲之,近學虞世南”,足見虞世南書法的魅力。虞世南死后,太宗更是悲傷地說:“天下無人可與論書!”事實上,虞世南得到唐太宗如此厚愛,并不僅僅因為書法,他做人的筋骨,并不在書法以下。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今浙江紹興)人,出身于名門望族,不過他身上沒有一點紈绔習氣。虞世南性格沉靜寡欲,讀書非常刻苦,與他的哥哥虞世基以博學聞名天下。隋朝時,兄弟倆同入長安,得到隋煬帝的征召,然而虞世南因為耿直,很長時間沒有得到升遷,哥哥虞世基卻善于討隋煬帝的喜歡,很快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虞世基富貴后很會享受,妻子穿衣都模仿王公貴族,虞世南雖然同他們住在一起,卻清貧節儉,不改自己的性情。等到隋朝滅亡,宇文化及反叛殺死了隋煬帝,虞世基也將一同受戮,虞世南抱著哥哥痛號悲泣,請求讓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沒有答應,但也佩服他的義氣,沒有為難他,他更加為時人所重。
后來虞世南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授予他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同掌管詔告文翰。太宗常常在處理軍政大事的間隙,與他一起談經論史。虞世南雖然容貌柔弱,但志性卻十分剛烈,每每談到古時先代帝王為政的得失,必定誠心以正言相勸誡。太宗曾對侍臣感慨說:“朕借閑暇的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未嘗不惆悵惱恨,他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有什么不能治理。”
唐太宗為政上有一點瑕疵,虞世南必定直言勸諫,從不看皇帝的臉色行事。唐高祖李淵死后,唐太宗下詔厚葬,以劉邦墓的模式建造陵墓。虞世南立刻上奏章規勸,他引經據典,以漢武帝、魏文帝等為例,說明從古到今,沒有不亡的國家,沒有不掘的墳墓,唯有薄葬才是深思遠慮,是真正的孝。唐太宗不聽,他就再次上疏,說大規模營造陵墓,勞民傷財,立國不久,應當節用安民。唐太宗最終聽從了他的勸諫,減小了殯葬的規模。
有一陣子,唐太宗迷戀上了南朝宮體詩。一天,他召幾位近臣入宮宴飲,喝得高興之余,他提筆揮毫,賦詩一首,讓虞世南賡和。不料,虞世南面容嚴肅地說:“圣作誠工,然體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敢奉詔。”意思說,皇上你的詩雖然寫得不錯,但內容有失雅正,流傳出去,恐怕無益于形成好的社會風尚,所以這個詩我不能寫。太宗有些不快,說:“當初你在隋為官,不也寫過宮體詩嗎?”虞世南回答說:“陛下胸懷大志,煬帝沉迷享樂,豈能同日而語呢?”太宗尷尬地笑了幾聲,說:“我不過是想試探一下你罷了,不必當真。”宴會不歡而散。不過,事后太宗還是賜給虞世南五十匹絲帛,以表彰他的剛正忠烈。
虞世南的為人顯然比他的字更讓唐太宗欽服,以致在他81歲去世時,太宗哭得非常悲慟,對人說:“虞世南糾正帝王的過失,沒有一天有片刻的忘記,確實是當代名臣,堪稱人倫的準則,我有小的過失,世南必定犯顏直諫。現在他已亡故,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
《宣和書譜》曾對比虞世南與歐陽詢的書法說:“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意思說,虞世南的字“外柔內剛”,有君子的器識。其實,這何嘗不是他品格的寫照呢?虞世南曾做《詠蟬》詩:“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或許正是他一生的理想與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