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親王被譽為“最后一名馬背上的王爺”,行軍作戰相當彪悍。他一生只有一個兒子,即長子伯彥訥謨祜。1865年6月12日,僧格林沁親王戰死后,親王爵位就被伯彥訥謨祜承襲。
伯彥訥謨祜生于1836年2月26日,承襲親王爵位時,還不到29歲。伯彥訥謨祜先后任御前大臣、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九門提督、崇文門監督等重要的職務。伯彥訥謨祜性格沉穩,文武雙全,頗有父親僧格林沁遺風。但不知道怎么搞的,伯彥訥謨祜從小有一個怪毛病,連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都知道,
這個怪毛病就是愛動不愛靜,像個猴子一樣。伯彥訥謨祜多年擔任御前大臣,在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面前站班當差,隔不了多大工夫,就得把腳提一提,肩扭一扭。如果用現代醫學的觀念來看,似乎有點“多動癥”的征兆。
這里說一個故事吧。
1868年12月,躊躇滿志的晚清重臣曾國藩奉召進京覲見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在覲見時,由伯彥訥謨祜帶班。
在覲見過程中,同治皇帝雖然坐在龍椅上,但一言不發,形如傀儡。慈安太后問的都是一些瑣屑事情,就跟婦人聊天一樣,毫無頭緒。倒是慈禧太后,所問的均是很尖銳的問題,如“拆撤湘軍”“湘軍將領”“直隸練兵”等,讓精明能干的曾國藩不由后背冒汗。
在回答“直隸練兵”時,曾國藩不緊不慢地說:“臣也知道直隸要緊,天津海口尤關緊要,如今跟外國雖和好,也是要防備的。臣要去了,總是先講練兵,吏治也該整頓。但是現在臣的精力不好,不能多說話,不能多見屬員,這兩年臣在江南見屬員太少,臣心里一直抱愧。”
曾國藩說話,帶有濃烈的湖南口音,讓慈禧太后聽得不太清楚。她問伯彥訥謨祜:“在江南見什么太少啊?”
伯彥訥謨祜其實聽清楚了是“屬員”兩個字,卻沒有立即回奏慈禧太后。這陣子,他垂著手,一動不動就站了半天,早就感到渾身不舒服了,但又不便在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面前輕舉妄動,當然要趁此機會好好地活動一下身子。
只見伯彥訥謨祜轉過身來,走了幾步,舒散筋骨。然后才向曾國藩詢問清楚,又走回來,回奏慈禧太后:“跟圣母皇太后回話,曾國藩奏的是:見文武官員,就是屬員。”
伯彥訥謨祜這番動作,被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看在眼里,他們覺得好笑,又不以為然。
伯彥訥謨祜除了在朝廷做官外,還擔任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的札薩克(執政官)。所以,他每隔兩三年,都要回到蒙古,以狩獵的方式到各地進行巡視,了解民情民意。在伯彥訥謨祜的治理下,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民生安定,境內盜賊絕跡,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1891年11月16日,伯彥訥謨祜去世,享年56歲。伯彥訥謨祜死后,朝廷加封為慎親王。
清朝的故事很多,這里有一件黃馬褂男裝,要不要了解一下?穿出去一定很拉風的!
【參考資料:《玉座珠簾》《伯彥訥謨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