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國家大義高于一切,即使眼前有燃眉之事,也抵不過祖國的召喚。三國時期,群雄割據,硝煙在中原地區四起,外族看見這樣的狀況卻沒有趁虛而入,那是因為各方勢力都對其非常防備。
勢弱的外族力量
關于外族入侵,歷來都是統治者心里的一根刺,特別是匈奴人的威脅。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的獫狁,春秋時的為戎、狄,戰國時的胡,后世都統一概括為匈奴人,早期匈奴人十分囂張。從秦朝開始,就屢次遭受騷擾,始皇帝耗費巨大的代價修筑長城。漢朝出于不輕易動武的考慮,多次與西域聯姻,展開了和平外交手段。
但這樣長期的忍氣吞聲讓帝王的威嚴被挑釁,漢武帝在中后期出兵給了匈奴沉重的打擊,漠北戰爭以后,匈奴主力軍隊被消滅,東漢時期又進一步被統治者實施了打擊,這讓他們徹底瓦解,分裂成了兩個部分,北匈奴向歐洲逃亡,南匈奴殘部不得不向漢朝臣服,留居在河套草原地區。
等到了漢末,三國爭霸時期,群雄逐鹿,天下大亂,依舊沒有外族侵襲中原,并非是沒有了外族勢力,也不是他們不想,軍隊攔在了邊疆,掀不起大風大浪。當時外族主要有六種:匈奴、烏桓、鮮卑、羌、山越和南蠻,外族無論是人口,還是武器糧草都難以籌集。內部的分裂持續存在,外部又遭受常年的打擊,外族的戰斗力難以聚集,完全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政。漢末三國雖然處于敵對狀態,但在外族問題上卻是很統一,態度強硬,決不允許外來人占據華夏一方土地。
曹操的北方管理
曹操盤踞北方,挾天子令諸侯,一統天下的心思路人皆知,匈奴的頻頻侵擾,造成了南下的后方憂患,讓他早就不滿。曹操面對匈奴聚集地的再次發展與人口的擴增,生出了控制的意圖。他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出兵分裂匈奴各部,削弱勢力,防止其聚集起兵,又派遣漢人到各部落當司馬,收回匈奴貴族手里的權力。之后匈奴忘內陸遷徙,生活方式向漢化,逐漸由放牧改為農耕,悠游自在的日子讓他們的凝聚力與號召力進一步下降。東北方的烏桓也沒有什么出頭之日,公元207年,曹操為肅清南征后顧之憂,出兵討伐烏桓,大破部落,烏桓首領蹋頓單于被大將張遼斬于白狼山下,二十萬余口人被俘虜。
烏桓就此衰落,加上烏桓貴族本身不作為,肆意掠奪下屬財務,地方官員又選擇視而不見,甚至與之相互勾結,日積月累下被各方勢力蠶食,最終融合消失在了歷史里。此外,袁紹父子、公孫瓚、閻柔等人都利用過烏桓當作戰者,烏桓內部的貴族可以享受優厚的待遇,普通民眾卻只能被驅逐上戰場,當作免費的武器。
鮮卑與烏桓一同組成了東胡的主要勢力,習俗和語言類似,僅僅從可考的資料記載,鮮卑前后五次向漢族投降,但不久后就會再次叛亂。在曹操的高壓政策下,他們再次選擇投降,不戰而敗。部分鮮卑人前往內陸居住,但仍舊歸于部落首領管轄,當犯下大錯時,才會有州郡等地方官員過問罪行,可還是會被鮮卑貴族干擾,雙方實力經常產生摩擦,動不動就拔刀相向,只有有膽識、有謀略的官員才能治得了他們,否則鮮卑頭目勾結地方政府,從而要挾商販百姓的事例簡直是屢見不鮮。
西蜀平復南蠻
蜀漢政權占據了西南片區的半壁江山,特別是在坐擁成都平原的資源下,豐富的人力與軍備力量都向這方勢力傾斜。諸葛亮一代智者,管理有方,蜀國國力日漸強盛,雖然與曹操還有差距,但相比起劉璋統治時期而言,已經是天壤之別。劉備肩負恢復中原、匡扶漢室的重擔同時還要防備蠻人與羌族。蜀漢對武陵地區的南蠻一般是采取撫慰招安的策略,這件事從劉備在荊州駐軍就開始執行,前前后后長達七年的時間,馬良、馬謖、郝普等人深入各蠻夷村落展開外涉,但進程很是緩慢。
武陵蠻最大的叛亂是在漢平帝時期,被打擊后,一直保持的是時斷時續的狀態,劉表在實行州牧制度后對各部南蠻實行安撫政策,很有效地讓蠻人達成合作。對于格外不合作的蠻人,西蜀就采取武力,諸葛亮深入不毛,將孟獲七擒七縱,最后還是讓人心服口服。孫策與孫權都曾試圖與蠻人交涉,但都以失敗告終,畢竟他們懷著的是讓其打仗當炮灰的目的,用心險惡。
暴力征服外族的孫吳
山越事實上并不屬于一個完整的民族,而是對久居山林部落的統稱,秦漢時被稱為百越,魏晉時才為山越。他們也不止活動與孫吳境內,也偶爾出沒于魏地的廬江郡區域,但大部分還是居住在環境更好的江南,廣布于揚州的會稽、吳郡、丹陽等地。山越也分為兩種人,一種是主動逃進深山,躲避災禍的漢人,比如徐無山內的田疇就率領族人在山里耕種勞作,數年就發展到了五六千家,還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另一種就是土生土長的山里人,又被稱為'山人'、'宗部',如潘臨、彭氏等。但后期凡是反抗孫吳統治的地方勢力,一律被看作是山越。
孫吳家族世代傳承,坐擁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富庶得很,與南方的山越相比,后者簡直與野人無異。孫策當時兵力有限,有需要快速掃平江東,時間緊迫下,就采取了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對于山越的處理就是先攻打,再抓走勞動力,隔三差五就敲敲打打一下山林。
數十年的殘酷征討下,大部分山越人被迫出山,遷徙到了平原地區,要么被充軍,要么被地主編為佃戶,收取稅務。東漢末年世道雖然混亂,但對于外族入侵都是保持著同仇敵愾的態度,這些不成氣候的民族受到碾壓,很難再翻身。魏蜀吳三國首先是抗外,其次才是對內,這可能就是外族在這個時期一直沒能入駐中原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