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摹仿漢印風格治印,如果從宋代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年;通過臨摹漢印學習篆刻的方法,盛行于明代,至今也已有五百年。因此,以臨摹漢印作為學習篆刻藝術的入門途徑,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的學習方法。怎樣臨摹漢印,也已經是一個古老的話題。
近代印人學習篆刻,有人從漢印入手,也有人從流派印入手,只要方法得當,都能有所成就。但是,由于篆刻藝術最基本的一些審美習慣、創作原則和創作技法都包含于漢印之中,而流派印又都植根于漢印,是在漢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從漢印入手更接近本源,取法更高,發展的路子更寬,并且可以避免沾染某一流派的積習,不為門戶所囿。所以,大多數篆刻家都認為,從臨摹漢印入手而后博涉各家各派,是學習篆刻藝術的最佳途徑。
至于怎樣臨摹漢印,正如俗話所說的,“各師傅各傳授”,方法靈活,可以因人而異,不必拘泥。關鍵在于明確學習的目的,從臨摹中學到應該學到的東西,得到應該得到的訓練。
一、臨摹漢印的目的
漢印垂范后世,對明清兩代直至當代印人的典范意義,一是漢印總體風格的審美指導意義,二是它文字的規范和章法的程式。這也是我們從漢印中應該學習的最主要的東西。
傳世數以萬計的官私漢印,是漢印風格的載體,每一方印都能傳達當時印風的古老信息,都有其可供學習和借鑒的意義。但也應該看到,在漢印風格流行的八百年間,出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印人之手的作品自有風格差異。毫無疑問,水平也會有高下之分。其中會有相當多的作品屬于平庸之作,甚至是有缺陷的作品。為了獲得最佳效益,臨摹漢印時必須根據學習目的選擇漢印中的精品作為臨摹范本。因此,明確學習目的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主要應該學習些什么呢?
第一,學習繆篆文字,養成入印文字規范的良好習慣。漢代繆篆文字,是用于治印的專用字體。后世文人治印師法漢印,繆篆也就成了用以入印的最主要的字體。盡管元明時期元朱文印是取小篆入印,而隨著篆刻藝術的發展,清代印人又“以書入印”、“印外求印”,甲骨、鐘鼎、碑額和各類銘刻文字均采以入印,但繆篆仍是篆刻創作最基本的字體。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繆篆,是學習篆刻的必修課。臨摹漢印,是學習繆篆的最好方法。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習繆篆的規范寫法和變化規律,還要體味在不同的印面環境中選擇和組合繁簡不同的文字,培養篆刻創作的配篆能力(此文來源于《漢印技法解析》,由金石印坊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第二,學習漢印的章法,營造平衡穩定的印面。漢印章法的基本特征是平正方整。印面布局的基本手法,一是文字或筆畫基本平分印面,二是印面文字疏者任疏,密者任密。學習漢印的章法,需要有老實的態度。許多平正的漢印,會讓初學者感到章法很簡單、很平淡,對當代年輕人來說,不容易提起學習的興趣。因此,必須用心去體味漢印平淡中的深義和平正中的變化。感受平正,讀懂平正,是學習漢印的第一步,也是學習漢印最重要的一步。臨摹漢印,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掌握漢印布局以平正為主的基本程式,學會營造平衡穩定的印面。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現在許多談論漢印章法的讀物,往往過多地強調漢印章法的變化手法,而不注重對漢印古樸平正風格的探討。他們所津津樂道的許多漢印章法的變例,往往都是東晉以后的作品。這些作品,其實只是漢印風格的余韻。這里只想指出,臨摹漢印主要應當選擇臨摹那些平正工穩的作品,而對東晉以后那些變化花哨的作品,只要看懂就行,是不需要下功夫臨摹的。
第三,訓練嚴謹的規矩,蒙養博大的氣象。臨摹漢印的過程,實際上是基本功訓練的過程,也是傳統說法中的“養氣”過程。注重練功和養氣,是前人臨摹漢印的基本心態。而當代印人臨摹漢印,往往存有過多的功利心,過多地強調學以致用,希望臨一方印就有一方印的用處。還沒有走進規矩,就想著要走出規矩;還沒有弄懂漢印,便大言“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便想創新發明,超越古人。這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浮躁病。因此,今天我們要特別強調靜下心來,練功、養氣,與古人對話,感受古人的氣息,學習古人的規矩。當今社會,充滿了勃發的創造精神和各種奇思妙想,而缺失的正是古人的嚴謹與從容。當代學習篆刻的青年,只怕進不了規矩,不怕出不了規矩。許多青年印人的作品,才氣橫溢,極富新意,有旺盛的創造精神,但由于傳統功力的缺乏,顯得氣象澆薄。形式上的張狂掩飾不了內在氣質的怯弱。對這些人來說,扎扎實實下功夫臨摹漢印,不失為一劑良藥。
第四,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篆刻創作水平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情趣的雅俗。而高雅情趣的培養,又取決于作者的氣質和學養。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接受漢印平和高雅氣質的熏陶,提高審美的眼界,培養可以造就大家的品質和境界,抑制逞智弄巧的低級趣味和小家氣息,對藝術欣賞和藝術創造都是大有裨益的。臨摹漢印,不單要學習漢印的經典技法,更要在臨摹中潛移默化,陶冶性靈,這對于每位認真臨摹過漢印的人,都會是終身受益的收獲。
二、臨摹漢印的方法
臨摹漢印的具體做法,在許多基礎讀物上都能見到,都可以參考,這里不再贅述。筆者年輕時學習篆刻,也曾臨摹過數百方漢印,但隨刻隨磨,多已不存。現在可以找到的若干方,都是四十年前所摹,也算不上精彩。
首先,臨摹漢印前應當有一些必要的基礎訓練。學習刻印的初始,還是要刻一些簡單的線條,了解石性,掌握用刀的方祛,進而能把簡單的文字刻成形。待有了一定的控刀能力,再開始臨摹文字較少、筆畫簡單的漢印。這樣由簡至繁,循序漸進,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
第二,盡量不要采用取巧的辦法。現在許多指導臨摹漢印的讀物上都介紹一種方法,即先用透明紙蒙在臨摹模板上,用濃墨將原印描在于從一開始便能做到文字形體比較準確,又可以避免將印稿反寫到石面上的困難。但這種做法的弊端是容易產生對“渡稿”的依賴。而將印稿直接反書到印面上,是每一位學習篆刻的人都必須過的一關。所以,最好是在臨摹漢印的階段,就直接在印面上作反書印稿的訓練。開始的時候,自然不可能寫得很準確,但可以用鏡子照著看。石面上反書的印文,在鏡子里可以看到正書的效果,對照臨摹模板,反復修改,力求準確。臨摹多了,熟能生巧,自然能找到感覺。這時就可以丟掉鏡子,直接在石面上修正反書的印稿。不用渡稿的方法,而用毛筆直接在石面上寫稿,并且能從反書的印稿中判斷文字和章法的效果,是從事篆刻創作的基本功。而這種基本功如果是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訓練出來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出手好”,好的出手是可以終身受益的。
第三,臨摹漢印,要重視形似,重視規矩與法度。對于臨摹漢印,許多人會說,既要形似,更要神似,這種說法無疑是不錯的。但實際上對大多數初學者來說.對漢印之“神”,是難以捕捉的。特別是對那些以臨摹漢印為入門初階的人來說,形是最基本的入門途徑。要做到“形神兼備”,只能是一句非常正確的廢話,是不切實際的要求。因此,對初學者來說,臨摹漢印一定要用心追求形似,追求規矩精嚴。一舉一動合于法度,一顰一笑酷似古人,忠實于原作的每一個細節,不妄加改動。而漢印的精神與氣質,則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染與陶冶,是由不自覺到自覺的一種引導,是不期而然的結果。而一旦你對漢印的精神和氣質有了認識和領悟,懂得了怎樣形神兼備地臨摹漢印,實際上你已經獲得了初步的成功.已經可以不用臨摹的方法來學習漢印,而可以用創作的方祛來借鑒漢印了。創作中對漢印的借鑒則需要遺貌取神,重在神似,與臨摹學習的階段完全不同。
在臨摹學習的過程中,追求的是對漢印體貌的形似,而得到的卻是高雅的精神和氣質,這是由漢印自身的高貴質量所決定的。古人對人的行為舉止有一種要求,叫“坐如鍾,立如松”,這看上去是一種行為規范,但它的實際意義卻存在于精神與道德之中。一個坐如鍾、立如松的人.大體上不會是什么雞鳴狗盜之徒。筆者在這里特別強調對漢印形體規范的形似追求,其實質是在針對時下流行的弊病。一些人坐不穩,站不直,便學著搔首弄姿,以為這就是好的神采.并且以為只要有了這種神采,形體再丑也可以不顧了。殊不知,這種做法只能嘩眾取寵于一時,而最終失去的卻是走向藝術高峰所必備的一些基本素質。
第四,臨摹模板的選擇,平正、工穩、清晰、完整是最基本的原則。在此基礎上,選擇你所喜歡的作品。在臨刻漢印的初期,對漢印風格的認識自然不可能很深,自己的喜好也總有局限性。漢印作品有的精美,有的渾厚,有的氣象博大,有的富有情趣,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任何一種風格的漢印臨摹學習,都會有所收獲,并且都不會有不良的后果。臨摹得多了,對漢印的認識加深了,個人興趣自然會逐步拓展.選擇的范圍也會更寬。從技術的角度來說,要注意由簡入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是重要的,但興趣更重要。如果你特別喜歡某一方印,又特別想臨刻一下,則不論繁簡,都可以嘗試。起初刻得不像沒有關系,但應該認真分析比較,找出差異。好的范本不妨多次臨刻。
第五,多讀、多寫比臨刻漢印更重要。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多讀漢印,廣泛瀏覽,深人品味。讀印和摹刻結合起來,心摹手追,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印重在思考,要從技法、風格和歷史幾個層面學習,對漢印作由淺入深的分析和研究。技法的層面主要研究漢印文字的寫法,文字筆畫方圓曲直的變化,文字間的相互關系,印面布局的特點,等等。風格的層面主要體味不同漢印所呈現的不同意趣和神采。這種對漢印意境方面的領悟,開始的時候往往比較模糊,在臨摹中也難以把握,但作為一種眼力的訓練,是十分重要的。歷史的層面則是進一步了解不同歷史階段漢印的面貌特征,從藝術發展的視角認識漢印的發展變化,大體上能分辨西漢時期,新莽時期,東漢時期以及兩漢以后印章的不同形態和風格變化。對于初學者來說,讀印的重點主要在技法的層面,但對于風格層面和歷史層面也應有一定的關注。對歷史層面的學習,主要依賴學術界現有的研究成果,對這些成果的學習,可隊提升學術研究意識。對任何一種傳統藝術的學習,最終都需要提升到歷史的層面進行研究。在臨摹漢印的階段,注意培養這種研究興趣,就會使學習的起點大大提高一步,這對于篆刻技法和篆刻風格的解悟,都是大有裨益的。
寫印是臨摹漢印的另一種方法,是不用刀與石,只用紙和筆的臨摹方法。寫印如同學習書法的臨帖,最初階段可以用拷貝紙蒙在漢印上依樣描摹.進而可以對著漢印摹寫,較之用刀用石臨刻更為簡便,也節約時間和精力,因此可以每天寫,反復寫,不拘條件,大量摹寫。這對于學習文字的篆法和章法的排布,都是一種便捷的方法。寫印其實也是讀印的一種方法,手眼井用,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加深記憶。寫印不能代替用刀用石的臨刻.但如果配合運用,自然會相得益彰。
【本文轉自金石印坊,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