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抑郁癥是一種心境障礙,他是由于神經(jīng)遞質(zhì)攝取不平衡導致的心境障礙,抑郁在成為心境障礙之前不過是一種情緒的描述,想必每個人都體驗過抑郁的感覺,他之所以叫抑郁癥而非抑郁病,是因為其涉及到了心理因素,所以它不像其他疾病那樣有很客觀的衡量依據(jù),就拿神經(jīng)遞質(zhì)來說,它的高低濃度水平也是不斷變化波動的,同時神經(jīng)遞質(zhì)也有好幾種常見的有多巴胺/5HT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內(nèi)啡肽,比如HT五羥色胺濃度過高就會焦慮過低又會抑郁,這是神經(jīng)遞質(zhì)假說, 而實際上當很多人患上抑郁癥的同時也會伴隨焦慮癥,形成焦慮性抑郁癥或者抑郁性焦慮癥,只有神經(jīng)遞質(zhì)達到一種平衡狀態(tài),而這種平衡狀態(tài)是動態(tài)的。
所以很多人當?shù)弥约捍_診為抑郁癥或者周邊親人家屬被確診了,第一個問題就是:多久能夠治療好,什么方法見效最快,但問題是這不像是感冒發(fā)燒了,高燒40攝氏度,經(jīng)過治療降到37攝氏度,你可以判斷好起來了,白血病中白血球的數(shù)量癌癥中癌細胞的數(shù)量都是衡量是否好轉的指標,而抑郁癥則不然,這種動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跟心境有很大的關系,比如當你經(jīng)過運動,當然處在抑郁狀態(tài)下,主動去做運動的不多,是心動力不足的體現(xiàn),當多巴胺分泌導致情緒高漲,你認為抑郁癥已經(jīng)離你而去了,所以就放松了警惕,而實際上它們沒有那么容易打發(fā)的,每當夜闌人靜的時候,他會再一次不請自來,所以如何處理抑郁癥上, 在做生理治療的同時輔以心理療愈,找到一種與之共存的方式,這樣才能雙管齊下一勞永逸!
抑郁癥其實不可怕,可怕之處在于當人處在抑郁癥控制下的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時候, 將生活下去的勇氣也丟掉了,心理年齡一直得不到成長,即便抑郁癥通過生理藥物治療得到了控制,但是你的思維模式?jīng)]有得到徹底的扭轉,那么一旦外界的刺激壓力再度面臨,抑郁癥于是頻頻光顧你了, 這也是外源性抑郁癥的主要誘發(fā)因素,如果想要擺脫抑郁癥之下的思維模式,那么就要對抑郁癥患者的心理有一些認識!
當人處在抑郁狀態(tài)下的時候,他們的意識是投射于過往的, 他們會以過去某件事某個人展開思維的泛化強化,慢慢的,他會認同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一個受害者,這種狀態(tài)下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負向情緒,諸如懊惱憤怒沮喪后悔憎恨嫉妒這些情緒被頭腦內(nèi)化進入你頭腦的潛意識,慢慢的形成你對整個世界看法,跟你行事的方式,你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針對你的,你會給自己貼上無數(shù)的標簽,你活在這些標簽下,因為在這些標簽下你是感覺到安全的,為了防止不安,你會不斷通過思維加強這種認同感,這會讓你處在一種由習慣推動的無意識狀態(tài),那是一種神秘狀態(tài)呢?就像是做夢,在夢中你不需要任何付出跟行動, 你只需要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 你就能獲得精神上愉悅感,但是每當夢想照進了現(xiàn)實, 你會覺得自己異常悲慘,這時候你需要用更強大的力量去壓制這些負向的不愉快的體驗感,好持續(xù)你的夢境, 但是夢遲早會醒來的,醒來的時候,你的身體厭倦不能承擔這么多的負向情緒,無力承載的身體唯一想到的就是自殺來解脫這一切,所以自殺對于重度抑郁癥患者并不是什么令人感到不可接受的事情!反而認為是一種良久的解脫!
很多人會說大道理我都懂, 我知道你們都懂這些大道理,所以我也希望不要將心理療愈等同于雞湯等同于知心姐姐,是需要自己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的自我療愈,自助者天助之,如若不然,還是繼續(xù)將自己的問題全部打包交給藥物,把問題全部推給外界,然后午夜夢回的時候依舊發(fā)出哀嘆:為什么我還是這么痛苦!痛苦之所以成為痛苦,在于你對待痛苦的方式,就像你對待成為心境障礙之前的抑郁情緒,我們下意識的想到就是逃避就是壓制,將自己對于痛苦的體驗感降到最低,這似乎是很有效的方法,但是他們遠沒有那么容易打發(fā), 他們已經(jīng)進入到了你潛意識深處,積蓄更大的力量伺機報復你,于是很多人就會到處尋找控制情緒的方法,但是往往尋找到的方法也還是一如既往的停留在自己的腦海里, 根本不會付諸行動,于是乎一些聰明人開始借助外界的力量來擺脫這種痛苦,比如酒精比如毒品比如性愛,這些都是對抗抑郁導致痛苦的好方法,但是借來的東西遲早要還的,而且是高利貸,這不斷持續(xù)借貸的過程就是上癮,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除了透支你的身體,你什么也得不到,而痛苦卻加倍放大了!
很多心理療愈方法的出發(fā)點就是改變認知來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好比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老婦生了倆兒子,大兒子做草帽生意,二兒子做雨傘生意,老太太成天唉聲嘆息,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愁苦,老婦說:如果是下雨天,擔心大兒子的生計,如果是大晴天我又擔心二兒子的生計,能不發(fā)愁嗎?旁人聽了呵呵一笑:你難道不能反過來想嘛!如果是下雨天二兒子就有生意了,如果大晴天大兒子就有生意了,你應該高興才對呀!老婦想想也是,于是便釋懷了,這也就是情緒的的ABC法則,A是某件具體的事,而B是解讀的方式,C就是事件導致的情緒,往往人們C不好就會去找A的茬,結果事情就越發(fā)不可收拾,而實際上你能控制的就是B,也就是你的認知模式你的思維模式,這也是認知療法的核心。
一個人的思維模式不是想改變就能夠改變的,就像是王陽明格物一樣,遇到一件事就去格物一件事,這個過程其實還是在調(diào)動你思維的過程,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所以《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提到你要超越你的思維,你要超越你頭腦里一團亂麻一樣剪不斷理還亂,不斷思索的對錯黑白曲直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在做心理咨詢的過程中, 會發(fā)現(xiàn)處在抑郁癥狀態(tài)下的人們總是在尋找證據(jù)跟證人,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受害者,即便你認同他們是一個受害者,他們還不滿足,還會進一步思考探究然后推導出一系列的故事, 同時又期待將別人拉進自己的故事,獲得心理上支持,這樣做只能讓自己更加深陷到故事里不能自拔!
當你這樣去做的時候, 你根本不可能正確的審視自己,你會將所有的責任全部推給別人,你會進一步封閉自己的心扉,你會更加處于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而實際上,我要用一句很殘酷的話來刺痛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找的!而事實上的確是這樣, 你可以繼續(xù)沉淪在你的故事, 你也可以用行動來改變你的境況,你的頭腦是工具,思維可以利用它,意識也可以利用它,當意識到了,思維就走了,而實際上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才是每個人最大的問題!
那如何才能意識到呢?所以自我意識療法旨在提升意識水平,而意志力就是意識的強度,當思維一旦進來,你就讓意識到來,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意識之光會慢慢照亮無意識的頭腦,隨著意識的增多,無意識也就慢慢消退,但是這并不是療愈,它只是讓你不再由思維主導產(chǎn)生更多的負向情緒而已!這樣做, 你其實也就超越你的思維,也是心身合一的階段,也是老子提倡的“和光同塵”狀態(tài),思維還在,當然并不是說不需要思維,而是不需要過度思維,隨著意識的提升, 你會發(fā)現(xiàn)這兩者之間的差別, 這是需要反復練習的!
當你的意識提升到覺知階段,你的認知會慢慢發(fā)生一些改變,你的情緒會變得比較穩(wěn)定,你的感官也很敏銳,你會覺知你情緒掩蓋下的真實,我為什么生氣,是對內(nèi)在的自己生氣,是為自己得不到的無奈還是對得到不想要的憤恨,但是此刻掩蓋在生氣之下的是真實的自己, 是你一直卡在過去一直沒有得到成長的心理,你要追溯到過去,到那個事發(fā)現(xiàn)場,以觀察者的身份看看當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但是此刻你不會被故事牽制,不會被情緒影響,你只是靜靜的演繹著當初的場景,你會有一種全新的解讀。
這也是《了凡心療愈》知行合一的過程,是不斷提升意識的結果嗎當然并不是所有人可以做到,所以有時候需要導師的引導進到自己的潛意識, 看看事發(fā)當時當初遺漏了什么,這跟催眠療法有異曲同工之處,有人告訴我:當自己父親去世的時候,自己根本沒有痛苦的感覺,即便是在葬禮上也沒有流淚,剛開始他覺得自己很堅強,但是后來這件事仿佛是無形的魔咒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當經(jīng)過引導下追溯小時候才知道父親因為工作太忙常年不回家,而回家后讓他記憶猶新的一件事就是跟母親吵架鬧離婚,這在他的心靈力留下對于父親的刻骨仇恨,盡管隨著時光流逝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但是還是潛伏在潛意識深處,其實父親是很愛他的,只是表達的方式有些不對,這些是他遺漏的部分,是被思維刻意壓制的部分,當?shù)搅擞X知階段,你也能找到那些曾經(jīng)被你遺漏或者刻意忽視的部分!但問題是要去做,光是停留在腦海中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這就是知行合一的階段。
當一個人不被當下情緒所羈絆, 而那些曾經(jīng)留在你腦海潛意識深處的情緒,也將慢慢浮現(xiàn)出來,不要抗拒它,這個階段,你也許感覺很無助很痛苦,甚至比之前更加抑郁, 不用擔心, 這是療愈過程必須遇到的,就像是剝開層層洋蔥的表皮,每一次接近核心, 你都會淚流滿面,靜靜的享受你的那種只屬于你的感覺,跟它靜靜的呆在一起,那些痛苦, 那些被固化在潛意識層面的種種憤恨不滿絕望沮喪嫉妒憎恨后悔內(nèi)疚等等負向情緒都會再次從你的心底浮現(xiàn)上來,流經(jīng)你的身體,這就是真正的療愈,而過后就像是大風刮過山谷,除了回蕩著巨響,什么也不會留下!慢慢的你就像是第一次睜開眼看這個世界,哪怕是一朵小花,花瓣上的露珠都會讓你欣喜不已,這是一種比情緒更加持久的心境狀態(tài),宛如天堂在人間的美好,這就是安在當下享受當下的天人合一階段!
心理療愈并不是一個數(shù)學公式,只要套進去相應的數(shù)值就會得出一樣的結果,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跟背景都不同,人生觀價值觀也有所偏差,所以的出來的結果勢必不盡相同,君子群而不同,但是我相信都是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讓自己更加能夠輕易獲得幸福的能力,只要無限接近這個目的就是好的,心理療愈更多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對待生命的哲學,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希望能夠真正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