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生命中最神奇的東西
當下這一刻是你生命中最神奇的東西,我稱它為東西——但它當然不是一個東西。
然而,對于處于通常的意識狀態的多數人來說——這里的「通常」意思是有點或非常「不正常」——當下這一刻往往被忽視。
在無意識下,我們受到習氣的制約,而忽視了生命中唯一有的最重要的東西。
你的人生完全由當下組成,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在當下:你在當下回憶過往,你在當下展望未來——未來的來臨絕對不在未來,只能是當下。當下是你唯一有的,你整個的人生由當下組成,你的人生只能在當下中開展。
然而,我們過日子的方式,卻把當下視為眼中釘、絆腳石,時時處處厭惡當下,有些人還會習慣性起勁地厭惡當下的原貌——這就是人通常的意識狀態,雖然有時會潛藏不露,故作歡笑。
此時此刻,你的任何感受、思維,發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事情和經驗,都離不開當下。
然而,對多數人來說,當下是抽象又不夠有趣的東西。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什么是當下,讓我們一起來開始「進入當下之旅」。
第一步 覺知身邊的環境
通常在講到當下時,出現在你的覺知中的第一個東西,或許就是你周圍的環境。
所以,進入當下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覺知到在你周圍的事物,覺知到圍繞著你的空間——無論你置身何處,無論其間有什么事情發生。
你可能會注意到,你是透過感官覺知去覺知到周遭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這涉及視覺、聽覺等種種感官功能,但主要是看到、聽到。因此,在進入當下時,我們首先對周遭的環境更具覺知,這是進入當下的第一步,也是進入當下的一大步。
當你這么做時——讓我們現在就這樣做,但這不是思維:「我現在要X煉了」,它不過是對你的周遭更具覺知,它既不是X煉,也不是操作,它就只是覺知到當下的空間:這個房間、房間中的人、坐在椅子上講話的這個人、燈光、那里美好的擺設。
第二步 感激欣賞周圍的事物
對周遭有覺知之后,你再深入一些,你感激并欣賞當下的原貌,而這可能是你以前完全忽視的,能夠感激和欣賞當下,這已經相當美妙,有些人還無法做到比這更深一步,那也沒關系,能夠向當下邁出兩步,這也就夠了。
隨著感激欣賞而來的是一種良善感,對于生命不斷在你周遭展現的形形色色,你感受到一種良善。
萬事萬物中都有生命力,就算是在城市的鬧區也是如此。
你可能會說:「哦,我比較喜歡森林、海邊或高山。」
但即使城市里的一切動靜,也都是生命的展現:走來走去的人們、車輛、房子、建筑物、噪音等等,這是你對生命的感知,然后你會有種對生命的感激:「哇哦!」
你可能發現某個以前不懂得欣賞的東西,例如天空,你有幾次會注意到天空,而且會說:「哇哦,天空真美!」就算是陰天,天空中也會有穿透云層的光線。
有些人對自己的周遭渾然不覺,一直就心不在焉,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他們對周遭的注意力,只夠讓自己不至于撞到東西。
你可能會發現其中很多的念頭還是負面的:不停的抱怨,跟這個人或那個人不和,想著昨天的那個討厭鬼,或是10 年前的那個討厭鬼,想著明天或今晚會出什么亂子......
你的意識不斷被吸入思維當中,在相續的念頭的挾持下,你被念頭拽著走。
在強迫性思維的挾持下,心中生起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任何進入你心中的東西,你完全予以認同。
你的注意力不斷被無用的強迫性思維吸走,試想這樣的日子過個10、20、30、40年,它會對你慣常的意識狀態產生什么影響,它會對你個人有什么影響,而這種意識狀態所造就的,又是個怎么樣的人:焦躁、憤怒,習慣于一直感到不滿,一直死命地需要下一個東西,然而,下一個東西你從來不滿意,這就是我們得到的結果。
現在讓我們回到當下。
在你更能覺知我所謂的「當下的呈現」,也就是感官覺知為你揭示的世界時,你的意識就已經有了轉變,你不再想那么多,否則你便不太能專注在感官覺知上,真的注意看著天空,或是看著一棵樹、一朵花或一幅街景,你必須真的是處在當下的那個「在」(being),好比現在,你只是認知到這房間的全貌,這就很美妙了。
然而,不要讓這些流于語言文字,在我說話的同時,你可以親自證實它,也就是你可以有一個微妙的轉變,從沉溺在思維中,突然間你的注意力完全處于此時此地,而且念頭變得很少,因為你無法同時全然覺知并進行思考。
第三步 覺知體內的能量場
接著,邁向當下的下一步是:當你覺知到自己的感官覺知時,你可能也感知到一個簡單卻美妙的事實:你是活的。
如何感知到這一點呢?
有時當思維稍微消退而警覺仍在時,你會感受一股貫穿全身的生命力——微妙,但冥冥可感。
在你的手臂中、你的腿中、你的腳中有著生命力,而這可以是你對當下的部分經驗。你的注意力從思維——念頭的活動中掙脫,流向你的雙手。
當你能夠處于內、也處于外時,你開始更深入于當下。有時我將「處于身體當中」,稱為是讓我們持守當下的定錨。
因為假我(ego)的心——不自覺的心非常狡猾,尤其是一開始在修持當下時,如果沒有一個可以讓你持守當下的定錨,心很快便會帶著念頭進來,而且無論那是個什么樣的念頭,它都會說這重要的不得了。
焦慮的念頭、悔恨的念頭...「如果事情那樣發生就好了!」「那我的一生怎么辦?」「我必須搞好我的人生……」「我一生都在虛度」「我一生做了些什么?」「我的人生怎么辦?」 「什么是我的人生?」你在心理上建構「我的人生」,卻在當下錯過實際的人生。
但如果你覺知念頭的活動,那么,你可以這么說:「喔……」,然而不只是這么說,你還會覺知到另一個想要進來的念頭。
如果你具有覺知,你就不一定要跟隨著那個念頭,你可以就只是容許它通過,然后念頭又走了,于是你可以說:「我選擇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上。」你甚至用不著把這話說出來,你有這個選擇,而你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
如此一來,你不再苦于惱人的失眠夜,事實上,你會有個非常美好的C修。
不要求當下這一刻有別于它的現況,感知自己的生命力和能量場,那就是你的人生和當下這一刻的生命力。
第四步 覺知真正的自己
我們可以再進一步。
目前談過的有透過感官覺知認知周遭、感激欣賞當下的原貌、感受體內的能量場,所有這些都生起于當下,但當下還有什么是被你忽略的?
完整組成當下這一刻的是:感官覺知、情緒,可能還有念頭。
念頭來來去去,你用不著跟隨它們,就在來來去去的念頭中,你發現念頭之間有著空間。
這點非常重要,也就是發現你的內在有這樣的一個東西,它是念頭和念頭之間的空間。
思緒不再是持續不斷,突然間,你覺知到其中的空間,這讓你感到非比尋常的美好和力量。你真的覺得……(松一口氣的聲音),你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你不是那個帶著一個故事的假我(ego),不是認同于你的過往、你個人的歷史的那個假我,真正的你超越你個人的過往,超越任何在你感官覺知中生起的東西。
禪修中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發現你自己。你不是那個有著局限過往的個人化的假我,雖然那個維度仍然在,但你的內在有一個比那更深的維度。在那個維度上,你個人所發生的任何事情,無論好壞,統統都被超越而變得無關。
它是更深層的存在感或自我感,它讓你的感官覺知成為可能,讓你任何的念頭成為可能,讓你的情緒成為可能。
事實上,它就是你身上「覺、在」的光明。于「覺、在」的光明中,你感知到這個房間,于覺在的光明中,一個念頭進來又出去。
如果進來的念頭太多,你的念頭和念頭之間不再有空隙,覺在的光明被遮蔽,但它仍然在那兒,這就好像全然的陰天,眼中所見盡是云霧,你再也看不見太陽,但仍然會有穿透云層的陽光,只是你不知道罷了。
然而這很通常,這是地球上千百萬人類的處境,他們只知道自己心里面的東西,他們的存在感完全衍生于心中的東西——這命運令人戰栗。
但沒有人會告訴我們這很可怕,因為它如此平常。如果你出生在一個精神病院,你不會知道大家都失常,因為每個人都不正常。
所以,這就是我們要超越的,我們有機會進入一種不同的意識狀態,而不只是禪修練習中的那種孤立經驗而已。
任何你所感知、思維、感覺的東西,它們之所以會在那里,都是因為你是那個讓它得以出現的空間,也就是那個讓這些在其中生起的具有覺知的空間。
真我的展現是透過對個人經歷的超越,展現這偉大的真我的,不是我個人的經歷,而是了悟到個人的經歷相對而言并不重要。
在當下做你,不訴諸記憶,不追憶你個人的故事。你的故事不過是心中的一個故事。
當你進入當下這一刻的最深層,你找到的和發掘的是什么?
你自己!你的本體。
所以,你的本體——這個具有意識的空間,無別于當下這一刻的本體。當你深入當下這一刻——垂直的維度,而大部分的人生在水平的維度上開展——過去和未來,「我必須做這個才能夠達成那個」「我必須記住這個」。水平的維度跟你心里面的東西有關,那些是束縛你的。
現在,我們在此突然進入當下,那水平的維度是你心里面的東西,那垂直的維度是當下這一刻,它帶你更深入當下,直至你發覺到,當下的本體就是究竟真正的你。
這是個美妙又令人解脫的了悟,因為它將你從虛假的自我感中解脫出來。
如果沒有了悟自己的本體,你一生就活在虛假的自我感中。
對于那些不識更深層的真我的人來說,這樣的堆集就是你個人:一堆習慣性念頭,向你講述你的故事,然后你也這么地向他人轉述:「想聽聽我的故事嗎?」「你痛苦啊?那真該聽聽我的故事」「你的痛苦不算什么」。
就像我的父親習慣說的,每當有人說:「我這里痛,我那里痛」,我的父親會說:「你痛?我經年累月有的疼痛,我吭都不吭一聲。」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提升你的自我感,不過這完全是虛假的自我感,然而你卻陷在里面。
F陀所謂「虛幻的我」,就是究竟無實的我,所以F陀說「無我」。
巴利文的早期F經中,將無我稱為anatta。
這個不實的假我,是心捏造的產物,F法的要義之一便是空性。
空性會讓你想起什么呢?
覺知、空闊的覺知、覺在、空性、沒有形象。
酥酥也傳達同樣的訊息:「T國的來臨,并非是顯然可見的。」這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你絕對無法這么說:「喔,它在這里。」為什么你不能說:「喔,它在這里」?
因為你就是它,
它永遠不會是你意識中的一個客體,
因為它就是意識本身。
兩千年來,酥酥的話語不斷被傳誦,但懂的人有誰?
非常稀少,可能就那么一、兩個。
這就是生命的秘密,它就這么簡單。
接著,當你在日常中活出那空闊的覺知——覺知到自己就是那空闊的覺知,你也可以稱它為「寂靜」。
你是那個寂靜,就算是在說話時,你也可以感覺在背景中的「你在」,你在前景中說話、聽聞、做事,背景中是空闊的覺知,換言之,你感覺到你自己的在,這存在其實也不是「你自己的」,因為你自己的存在與宇宙的存在為一。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沒有使用「S」這個字,因為一旦用了「S」這個字,它馬上會變成你心中的另一個概念,所以,F陀非常有智慧地避開它。
有人問F陀:「您從來不談S,這是為什么?」「S存在嗎?」
根據F經中的記載,對于「是否有S?」的這個問題,
F陀——靜默不語,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