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給出了生命的極終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即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人無法避免死亡,就像人沒有權力決定出生一樣。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死,是一個過程,是從出生就開始走向死的邊緣,我們度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走向死的過程,生命在此之上的存在,就是向死而生;亡,是亡故,是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全部結束。
當人對現實感到痛苦、迷茫、孤獨的時候,便會去思考生命“存在”的問題?!按嬖谥髁x”是人們急于解決眼前生存問題的態度和方法,這些人或許是社會中的大多數,在他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只關心自己在不同瞬間的生存。因受其本身的社會地位或思想的限制,他們不想,或根本無法考慮除了現存生活以外的事情。
在這些人的眼里,自己能在此時此刻達到最高的生活境界,就是生命存在的最好狀態?;蛘哒f,解決生存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最高問題,其他人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或未來的問題,都無關緊要。所以,研究道德、理想、社會諸類人的“普世價值”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人的存在是沒有共性的,人的存在首先是個人的存在。
加繆說:“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贝嬖谥髁x不會專注于研究如道德、生活目的、理想等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都不是決定一個人之所以存在的因素。世界上有太多人沒有所謂的理想,也從來不把道德問題放在眼里,可是他們照樣存在著,而且還自我感覺良好。相反,那些自稱以擁有理想的人,其存在時而受到威脅,精神時而感到痛苦。存在主義要解決的是如何讓人活的沒有痛苦,更好的“活在當下”,而理想主義則是給予人精神的麻醉劑,為了“遠方”而自愿承受痛苦,甚至不惜讓他人一起承受痛苦。
柏拉圖認為,人的本質是神秘的靈魂,而靈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感情組成的。理性是最高的美德——“智慧”的基礎;意志是勇敢的美德的基礎;克制是節制自律的美德的基礎。而第四種美德——正義,則是前三種美德,即智慧、勇敢和節制的和諧結合。與柏拉圖的上述主張相反,德謨克利特則認為抽象地討論人的本性和美德是毫無意義的,生命存在的目的在于靈魂的愉快……在這愉快中,靈魂平靜地、安泰地生活著,不為任何恐懼、迷信或其他情感所苦惱,這種愉快就是“幸福”。在德謨克利特看來,人的最高理想是自由。他說:“在一種民主制度下過貧窮生活,也比帝王統治下享受所謂的幸福好些,就像自由比受奴役好些一樣?!?/span>
后來,德謨克利特的學生伊壁鳩魯更果斷地反對各種關于人性虛偽的道德、理想說教,明確地主張生活的目的就是享樂。他認為享樂就是沒有痛苦。他說:“因此,當我們說快樂是生活最終目的的時候,并不是指某些人想象的放蕩者的快樂或肉體享受;這些人或者是不知道,或者是不同意,或者是曲解我們的意思,我們所謂的快樂是指身體和靈魂沒有痛苦和紛擾?!?/span>
薩特說:哲學必須以人的存在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所以存在主義也是一種人道主義。過去的思想家,是脫離人的存在這個基本前提,卻只抽象地討論世界的本原、認知的本質、人的本性等問題的。他們的一切論爭,最后都導致最抽象的“形而上學問題”,無助于解決戰亂、饑荒、暴政帶來的個人生存問題。
思考人的“存在”,是每個人的現實問題——人是如何“存在”的?人的存在狀態是怎樣的?人是自由自在地存在嗎?人的現在的存在距離“不存在”——“死亡”還有多遠?在人的趨向“死亡”的存在過程中,人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存在方式?……如此等等?!按嬖谥髁x”所探討的人生,是為那些想自由生活的個人而設計的人生觀,而存在的最高意義,便是沒有煩惱的活著。
海德格爾也認為,即使人生充滿了勞碌和痛苦,但依然要充滿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這便是人生的本質。海德格爾用“死”的概念來激發人對“生”的欲望和活力,這就像《孫子兵法》中說的: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因為海德格爾很清楚地知道,人之貪欲遠遠超過生命的活力,不在思想上把人逼進絕境,人的靈魂就無法覺醒。一個在精神上無法覺醒的人,他的存在對于這個世界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
海德格爾正是用這種“倒計時”的死亡哲學,讓人們明白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長的,這種延長是“內涵性”的,就是通過內在精神成長的方法,看淡世間色相的各種誘惑,珍惜生命每分每秒的時刻,煥發生命的積極進取的意識和內在活力,很好的活在當下,只有這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米蘭昆德拉在《不朽》中說:“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為自我的存在。生活,生活并沒有任何幸??裳?。生活就是在這塵世中帶著痛苦的自我。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span>
生命是簡單的,人生是痛苦的,活著是容易的,尋得自我卻是艱難的。本我就存在天性之中,離得很近,自我卻在遠方,離得很遠,需要慢慢找尋。自我離得越遠,人的痛苦越大,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也被壓的愈加彎曲而越貼近大地,慢慢、真切地感受痛苦與煎熬。當我們緊貼著養育萬物的大地時,就會覺悟到:真正的生活,并不像動物那樣只需解決饑餓,因為人的痛苦、焦慮、彷徨、孤獨……并不是腹中無食,而是迷失于通往自我的路途。
存在,就是幸福。這個世界有善也有惡,有痛苦也必有幸福。本我可以讓人活著,而自我可以讓人活的幸福,雖然通往幸福的路途遙遠而艱辛。至少,存在讓我們觸摸到了真實的世界,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切的真實,特別是讓我們體驗到了做一個真正的人,因為森林的動物是沒有自我的。
我們需要謹慎地選擇自己的生活,不讓自己迷失于眾生色相的世界,不讓自己停留在充滿誘惑的角落,用心傾聽來自遠方的呼喚,冷眼相對身后的種種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