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神話故事中,還是歷史中,周王伐紂這段故事都非常的精彩,姜子牙是這段故事中的傳奇人物。待到推翻了商,建立了周王朝后,周武王姬發,封姜子牙為齊國諸侯。
幾百年過去,西周的君主已到第九代,周夷王是周武王的第七代孫;而齊國此時的國主齊哀公,是姜子牙的第五代孫,按輩份來說,齊哀公還是周夷王的長輩。
此時的周王地位開始衰落,各路諸侯開始互相兼并壯大自己,齊國日益強大,無論是周王,還是齊國臨近的紀國,都是非常的焦慮,覺得齊國是非常大的隱患。
作為天子的周夷王試圖恢復周王室的威嚴,正巧有一年夷王生了大病,各國諸侯紛紛來周探望,更是為周王日夜祈禱,無不在向周王表忠。
但齊哀公當時什么表示也沒有,那周夷王當然就有點意見了。
紀國本身就深感齊國的威脅,發現周王對齊國的不滿,就向周夷王進讒言,說齊國怠慢大王,還兩年沒有朝見天子,目空天子定是心懷不軌,埋頭提升國力是想造反呀!
正想找人立威的周夷王大怒,為了震懾各路諸侯,周夷王將大大小小的諸侯,全部都召集到了鎬京,齊候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跟著使臣就回到了鎬京。
待到各路諸侯齊了,周王一聲令下綁了齊哀公,不知發生了什么的齊哀公,就這樣當著各路諸侯的面,被投入大鼎活活煮死。
周夷王此舉的目的是達到了,震懾了四方,無人敢議論周王。于是當齊哀公的死訊傳回齊國時,舉國哀嚎,又不敢說天子殘忍,只得把如此大仇記在紀國頭上,從此兩國徹底成為敵國。
齊國一直伺機想為齊哀公報仇,可苦于各國壓力和天子的注視,遲遲不敢行動。春秋時期有風俗為家仇只論五世,超過五世的仇可不再報。
五世之后齊國沒什么動靜,紀國長舒一口氣,沒想到齊襄公即位后,就揚起復仇的旗幟,帶兵攻打紀國了。紀國的交好國魯國出面調解,齊襄公便殺了阻攔的魯桓公,滅了紀國,引起當時所有諸侯們的嘩然。
后來偉大的漢武帝也頗為欣賞齊襄公,漢初不停被匈奴入侵,又多次遭辱。所以漢武帝以齊襄公為標榜,一生征伐匈奴,只為一雪前恥。
“九世之仇猶可報乎?” “雖百世可也!”
文/古棠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