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記得小學時候,老師就教我們背誦朝代歌: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與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兩晉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自此完。”
那么,這么多朝代名稱,是因何而命名的呢?讓我們逐個來進行了解。
一、夏(約公元前2070-前1600)
大禹治水圖
夏是中國第一個王朝。關于夏朝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較為確切的說法:
第一種是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中這樣記載:
“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司馬遷認為,大禹的后代分了好幾個方國諸侯,其中夏后氏位列最前,實力最為強,因此就以它的名稱夏作為朝代稱號。
另一種說法則見于《帝王世紀》:
“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因為當年大禹被封在 陽翟,封為夏伯,因此就以這個爵位作為王朝的名稱。
二、商(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玄鳥生商圖
同樣在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中,對于商的起源是這樣記載的: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于商,賜姓子氏。”
也就是說,商族的始祖契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的贊譽,于是被分封到商這個地方,這是商族的起始。
當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的時候,商族是以諸侯的形式臣服于夏王朝,直到四百年后,由成湯取代了夏王朝,建立新王朝——沿用了商族的名稱命名了王朝名稱。
三、周(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包括西周與東周)
武王伐紂
關于周這個稱謂的誕生,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有簡單的描述:
“后稷居邰,太王作周。”
這里的太王,即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人自后稷以來,直到古公亶父才有了周族這個概念,“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來演變為周字。
西周建都鎬京(即今天西安一帶),(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建都洛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四、春秋與戰國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
東周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一般是以公元前433年三家分晉為終止。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因此也就將這段歷史成為春秋時期。
戰國,承接春秋,以三家分晉為開始,止于秦國一統天下。因為漢代劉向的《戰國策》是記載這段歷史的重要文獻(劉向敘錄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期為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
根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國的先祖是被周天子分封到了秦地,并賜姓嬴。
“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六、漢(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東漢:公元23年—公元220年)
《漢武大帝》中的漢武帝形象
秦滅亡后,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到了漢中,并賜封號漢王。此后,劉邦與項羽共爭天下勝出,稱帝。就以漢作為王朝的稱謂。西漢,是因為劉邦建立的王朝在長安(今西安),位于西部;東漢,則是因為劉秀開創的王朝定都洛陽,位于東部。
七、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王莽執政時期的貨幣
夾在西漢與東漢之間的一個短命王朝。由西漢權臣王莽廢孺子嬰(劉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史稱“新莽”、“新朝”
八、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三國演義》中蜀國丞相諸葛亮劇照
這個無需多解釋,東漢滅亡后,中華大地出現了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的局面。
九、晉朝(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三國演義》中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晉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晉王,這也是晉朝國號的由來。西晉,首都位于洛陽;東晉,首都位于建康(今南京)。
十、十六國(公元304—公元439年)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東晉統治江南時期,中國北方和西南則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
十一、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是東晉滅亡后,先后歷經的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當時中國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十二、隋(公元581年—618年或619年)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十三、唐(公元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后,爵位傳至李淵。李淵建立王朝稱帝后,便以“唐”為國號。
十四、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79年)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
十國(公元902年—979年),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余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五代十國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
十五、宋(公元960年—1279年,包括北宋與南宋)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圖
因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國號曰“宋”。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定都杭州。
十六、遼(公元916年-1125年 )
契丹人畫像
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國,“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遼”則國號,得名于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國”一號得名于“遼遠”之意。
十七、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西夏王李元昊雕像
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源于地名,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同時亦有河西之稱,是因位于中國地區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十八、金(公元1115年-1234年)
金朝統治者塑像
金朝名稱由來,好幾種說法:一說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 。”于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壞。一說女真興起于金水(按出虎水或按春水),故國號名金,因此“金源”成為金朝的代稱。還有人認為當初金朝并無國號,在與宋朝達成海上之盟時,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建議女真人以金為國號,以期壓住女真,女真尚未了解漢文化,便不明就里地拿去用作國號了。
十九、元(公元1271年-1368年 )
忽必烈和他開創的大元帝國
元朝的稱謂,取自于《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二十、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朝皇帝
明朝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后來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
也有認為是朱元璋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
二十一、清(公元1644年-1911年)
清朝康熙皇帝畫像
眾所周知,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
滿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以后即定國號為“大金”。不久,為區別于歷史上的金代,又改稱“后金”。皇太極繼位后,疆域不斷擴大,勢力日益加強,境內已不止女真一族,還有很多蒙古人、漢人、朝鮮人等受其統治,再用“后金”國號已不適應;并且漢人因受歷史影響,對金人素懷惡感,“后金”一類國號對招來漢人尤非所宜,所以皇太極在繼位后十年即天聰十年(1636) 改國號為“清”。
那么,皇太極為什么以“清”作國號呢?
這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改“后金”為“清”的前一年,皇太極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洲”。而“滿洲”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 ”,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來得大。
另一說恰好相反,系舍義而求音,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漢語的“清”即滿語的“金”,“金”改為“清”,是改漢不改滿,其目的僅是適應進攻明朝的需要,讓漢人易于接受罷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