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中國,西學漸行,西式婚禮成為主流。時尚是個輪回,這幾年的國風熱潮讓中式婚禮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一提到中式婚禮,浮現(xiàn)在腦海里的可能就是大紅色或是鳳冠霞帔。實則不然,追溯千年的中國婚服歷史,婚服中可是大有學問。今天,小艾米就給大家科普一下中國婚服的演變歷程。
周朝
《周禮》中將結婚時間定為天地交合的黃昏時分,“昏禮”所用的“昏服”崇尚端正莊重,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即黑與紅相配。人們抱著對天地玄黃的一片敬畏之心,認為“乾為天,其色玄;坤為地,其色黃。(南方)火色赤,赤與黃(合),即是纁色。”
昏禮當日,新郎頭戴爵弁,身著玄端禮服,緇衪纁裳,白絹單衣。新婦正禮時戴著與真發(fā)混同梳編的裝飾假發(fā),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惟服色與男子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拜見公婆時則穿宵衣。
秦漢
唐以前,人們結婚依循周制,婚禮時男女都穿黑色,以黑色為尊。到了秦漢時期,著裝仍以深衣為主,不過后來時興將領子漏出來,層層疊疊可以超過三層,故而稱作“三重衣”。這一時期的服飾寬衣博帶,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衣裳”一詞正是由此而來。也是在這一時期,紡織、蠟染、錦繡等各種工藝美學成熟,形成了包括服飾、發(fā)飾、鞋履、配飾等在內(nèi)的一整套衣冠系統(tǒng)。從漢代開始,會以面紗遮羞,這就是蓋頭的緣起。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仍沿襲秦漢舊制,以襦、衫為主。這一時期民族融合融合加速,玄學和佛教文化盛行。當時玄學盛行“以無為本,反璞歸真、追求清新淡雅”,故而白色不僅可以作為日常的服飾色,也可當做禮服。白色的婚服其實早在千年前的中國就流行過啦!日常生活中,女性穿著開始流行一種對襟上襦,并且還補加了圍裳、飄帶等裝飾。
唐朝
唐代以華麗為美,唐制男服緋紅,女服絳紅、青綠。新郎、新娘常常按照“紅男綠女”的民俗籌備婚服,新娘裝扮被概括為“釵鈿禮衣”。
宋時,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審美崇尚簡約。日常服飾不再像唐時濃艷,而已淺絳、淺青為主。但在婚禮上為表示對家庭血脈與兩姓聯(lián)姻的重視,仍延續(xù)唐制。紅色和鳳冠霞帔逐漸成為婚服的重要元素,并且正式將鳳冠定為禮服佩飾并收入“冠服制度”。在色彩方面,宋代早期女性的婚服色彩一般是青綠色。熱播電視劇《知否》中趙麗穎和馮紹峰飾演的明蘭和顧廷燁成婚時的婚服,就是典型的“紅配綠”式宋朝婚服。
明清
明代女子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繡,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繡花鞋象征吉祥。從明朝開始女性服飾是開始出現(xiàn)紐扣。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xiàn),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shù)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嫁衣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了。
清朝后妃鳳冠華麗且規(guī)制嚴格,用料、用色、紋樣、配飾數(shù)量等均需遵循典制。《大清會典》曾對后妃朝冠的垂珠做出“五行二就”、“三行二就”等不同規(guī)定。其中“五行二就”的“五行”指五串垂珠,“二就”指垂珠被青金石分為兩段,這是皇太后、皇后才能享用的等級標志。
近現(xiàn)代
近現(xiàn)代在社會變革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下,社會掀起了移風易俗思潮,婚嫁服飾也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1920年前后,引領民國風尚的旗袍誕生了,這種完美展現(xiàn)身材曲線的設計,以及獨特的東方韻味受到了中國女性的青睞。
民國時期常見的婚服除了旗袍中山裝外,也出現(xiàn)了婚紗和西裝禮服,頭飾也不再是鳳冠霞帔,而是白色頭紗。改革開放后,西方的婚紗就逐漸成了民間婚服的主流選擇。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人們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tài)、宗教觀念都沉淀于服飾之中,構筑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回望千年的穿衣史,每個朝代的婚服都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特色,服飾文化是歷史,也是文明。
寫在最后: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zhì)文明的結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義。人類社會經(jīng)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后,披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shù)的歲月,終于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chuàng)造出物質(zhì)文明。
古老的中國服飾文化需要我們傳承,更需要我們保護。不管大家身著哪一套婚服,小艾米都希望傳統(tǒng)服飾能一直延續(xù)下去。我們會在以后為大家普及更多婚禮及相關習俗的文化知識,希望大家除了沉浸在甜蜜愛情的同時,也能沐浴到更多文化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