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哲學重要概念總結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2、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3、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4、發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5、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系。簡言之,矛盾即對立統一。
6、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的不顯著的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性。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
7、事物內部都存在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維持現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現存事物滅亡的因素。
8、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方法,主要有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等方法。
9、規律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規律這一范疇揭示的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自然規律是自然現象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社會規律是通過人們的活動表現出來的社會生活過程諸現象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10、實踐活動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中介是指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操作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實踐活動就是一個以主體、中介和客體為基本骨架的動態的發展系統。
11、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
12、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等形式。
13、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觀、理性思維等能力,它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導作用。②解釋作用。③預見作用。
14、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雖不厲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①動力作用。②誘導作用。③激發作用。
15、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16、社會存在屬于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以及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17、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也包括社會心理與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18、社會形態是關于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展階段和不同質態的范疇,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
19、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
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價值由兩方面構成,一是主體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體的屬性和性能,價值在二者的關系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