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如詩
——郭學謙散文集《過往》序
親情是一盆炭火,冬天溫暖人身;親情是一縷涼風,夏日清爽人心;親情是春之花秋之果,透露著歲月的希冀和安馨;親情是一曲古老的歌謠,人們常唱常新。
白水的郭學謙,從倉頡故里來,送來一本書稿,還有一箱蘋果。
陜西白水的蘋果,酸甜適中,香脆可口,是黃土高原上的“明珠”。
渭北白水縣的文學創作,這幾年也呈上升趨勢,郭學謙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聞著蘋果的香味兒,讀著郭學謙的散文,一個詞涌上心頭:親情如詩。
這本散文集,近乎多一半的篇幅,都寫的是親情故事。父女之間的親情,夫妻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親情,長幼之間的親情,師生之間的親情,人與鄉土的親情,人與物質的親情,人與文學的親情等等。
看看這些標題:《陪著女兒做游戲》《寫給英子35歲的生日》《母親節,愛的進行時》《朋友是開在生命里的花朵》《母校如斯師為重》《送岳母回家》《有一種愛叫隱瞞》《為愛改變是一種高貴的文化》《又是相聚別離時》等等,都充盈著感情的色彩。
這其中,排在第一的,份量最重的,無疑是寶貝女兒。學謙從女兒三歲生日時開始給她寫文章,一直寫到十歲,文中有談心、有傾訴,有祝福、有期待,有生活場景的描述、有審時度勢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種人生引導。人常說,女兒是父親貼心的小棉襖,父女間不盡的牽掛誰都繞不過去。英雄在疆場上可以引吭高歌,但在親情面前也只能喃喃低語。
學謙也寫到夫妻之間的關系,讀著這些文字我有點擔心,因為夫妻間的事不好寫。寫得太近了容易生膩,寫得太遠了可能挨刮,怎么把握都有點出力不討好。讀完《我與英子的戰爭》《寫給英子35歲的生日》,還是佩服學謙的勇氣和真誠,人是需要有一顆感恩之心的,生活中的磕磕絆絆,是沖突也是揉合,是矛盾也是幸福。學謙對妻子說:“生活是需要經營的,經營好了的生活才會幸福滿滿。你就是一個經營生活的高手。”此話說得恰到好處。
我發現,學謙其實是個有點靦腆的人,因為他愛寫信。寫信可以躲在人后,自言自語,闡釋心跡,從容不迫。當然也會有些許孤獨之嫌。在孤獨之境思考生活的道理,或許更有意義吧。
這本書里,書信體的形式很多。其實在古典文學中,不少感人的好文章也是用書信體寫成的。這是中國散文的傳統,我們要繼承下去。
學謙的散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主體觀照性強。比如《惦念新麥香》和《初冬三棵樹》,本來是個鄉土題材,但他沒有客觀冷靜地去白描鄉村風物,而是把家人的情感活動也帶入進去,使文章充滿生機和趣味。還有《愛車與人生》,把買車開車、回家出行、親友心態、人車相依等等,描寫得十分細致,有點潤物細無聲的感覺。
溫情之人寫溫情之文。
文章離不開情感的滋潤。
散文應該是心文,情文,智文。
讀了這本散文集,大家可能會有個愿望:去看看郭學謙筆下的白水黃土,去看看他那充滿愛意的氛圍。
當然,還必須去拜祭倉頡,那可是造字的神吶。
2018年11月17日于西安迎春巷
作者簡介:陳長吟,中國散文研究所所長,中國散文網總編輯,陜西省散文學會會長,陜西社科院文學研究員,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文學院院長、教授。出版文學、攝影著作17部。曾獲中國散文突出貢獻獎,全國冰心散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