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選擇指的是什么?
秦耕耘
自由選擇可以是方方面面。
從經濟角度說,多數人從事一種或有限的幾種行業,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利益爭奪關系,這就是人相互嫉妒,相互踐踏與敵視的根源,也是壟斷的結果。根據社會需要,人能夠自動進行選擇,多數人從事多種行業,或能各有屬于自己的不可取代的職業知識與技術……那么人之間的關系就是相互交換的關系,也屬于相益互補的關系。
實現自由選擇有多種路徑。
自由選擇首先是需要人有這種意識,然后是通過自由媒體——自由選擇的理念被公眾所接受,因為自由選擇符合人的根本利益,然后形成意識力量,調動社會各功能實現自由選擇的目的。如果是銀行家們有了自由選擇的意識,他們只需要按自由選擇的目的與方法支配自己的財富即可。如果是在自由社會,人能夠主宰自己的人身與財富,而不受限制或阻礙,社會也能形成自由選擇,全社會的人也能夠找到自己的職業,也能夠實現自己的目的利益。
正常的社會,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為工業化與城市化奠定了基礎,為自由經濟創造了條件。因為人活著需要吃東西,然后才能做事情。所以到任何時候,農業都是其它行業的重要保障。農業與工業生產率的提高為知識經濟鋪平了道路,人的自由選擇才有了可能。但在權力社會,農業與工業生產率的提高卻為權力提供了大批的專政統治工具。而權力統治下,私有經濟很容易被扼殺,根本不會有自由選擇。
從世界歷史上看,統治利益與自由選擇是不能并存的。這從文藝復興的前后對比,從不同國家性質的比較就能夠得知。因為自由選擇與統治利益是矛盾的,所以在各個方面統治者利用統治工具對人都要進行限制。在社會生活中如果沒有思想文化自由,沒有自由媒體,沒有私有土地,沒有自由貨幣,沒有自由經濟,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被壟斷……那么自由選擇就是奢望。因為權力占據了壟斷貨幣與各種資源,所以能夠實現任何目的。
自由選擇需要哪些條件?
在社會實踐上作自由選擇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自由選擇需要足夠多的知識,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需要人的堅定意志與探索精神,社會個性角色的形成就需要至少一代人或幾代人的時間,社會個性角色的形成還需要財富的支撐。而形成自由選擇的制度,需要個體意識的普遍提高,需要決定性的意識力量和制度的連貫性或一致性,才能結出果實。沒有自由經濟和自由貨幣不能形成自由選擇。人的利益獲取與價值需要是通過社會與市場來進行,才能形成自由選擇……
自由選擇與生命本質
知識,財富,意識,制度,能力……任何一項匱乏都會阻礙人的自由選擇。越缺少意識能力,越容易被限制,限制則會產生貧困,貧困則容易被奴役。地平線上多少人口,多少代人陷于惡性循環,他們的財富與人的生命本質被剝奪,沒有自由選擇,沒有屬于自己的意識。他們只有生存,而沒有生命。他們只能接受權力文化,這是因為他們的信息來源被控制,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行動能力無法提升到人的高度,只能做簡單的事情,只愿意服從命令,只想被豢養。他們只能接受謊言,而不敢接受真實,因為真實足以嚇倒他們。他們根本不具備人的邏輯思維,不知道他們這種生存方式會導致什么結果……
自由選擇需要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沒有責任的社會是不能延續的,是必然崩潰的。
自由選擇越多,人類擁有的財富就越多,人類就越能夠把握自己。對自己與世界的認識越深,人的意識能力就越強。總體的意識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后,人類才能決定自己的存在形式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