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老實講,筆者對黃鸝并沒有特別直觀的印象,或許應(yīng)該聽過它們的叫聲罷。
不過,唐朝詩人寫黃鸝卻是非常多的,名詩一抓一大把,到宋朝后少了,而且不叫“黃鸝”而多稱“黃鶯”了。
黃鸝是雀科,人們通常見的麻雀和它是堂兄弟或者表兄弟之類,但麻雀可不能和黃鸝比,它的叫聲枯燥又煩人,還不怕人,喜歡在人類居住的地域活動。
這不,在某個偉大的時代,麻雀也冠以“四害”、“反動分子”,差點就和蒼蠅、蟑螂之類一塊被消滅了。
其實麻雀沒那么壞了。小麻雀成天嘰嘰喳喳有些呱噪,但沒有了它們的叫聲,這世界恐怕就有些可怕了。
譬如讀書時,原本大家一起聊天一片噪聲,教室里突然安靜了下來,如果那個傻瓜沒有意識到,那一定要被老師抓了。
據(jù)說,這就是所謂的“白噪聲”現(xiàn)象,是好事,表示安全。如果在野外,鳥突然不叫了,說明有危險要出現(xiàn)了,要當(dāng)心。
筆者寫文章有個毛病,不敢說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但喜歡信筆寫來,“一行白鷺上青天”,尤其是不屬稿約的那種,更是如此。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還是回答話題,說說黃鸝吧。
黃鸝是雀形目、黃鸝科,常見是黑枕黃鸝,俗稱黃鶯,在我國為夏候鳥。
黃鸝不同于小麻雀,它是中型鳴禽,喙長而粗壯,約等于頭長,這大概就是它叫聲婉轉(zhuǎn)動人的緣故了。
還有,黃鸝(黃鶯)長得很漂亮,它的羽毛艷麗,多為黃、紅、黑等色的組合,雌鳥與幼鳥多具條紋。
黃鸝(黃鶯)以昆蟲、漿果為主食。一般來說,它只在樹間活動而不下地的,和人類并不親近。
這大概就是筆者不曾親見的緣故吧(動物園除外)。事實上,黃鸝鳥是不能籠養(yǎng)的,它們是自由的不能受束縛的,屬于廣闊的天地。
也好也好,聞其聲不見其鳥,未嘗不可,未嘗不好,未嘗不妙。
得品好菜,又何必見廚子呢?
以下節(jié)選十首黃鸝、黃鶯詩,請君共賞。
春怨 唐.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唐時之閨房詩,以男仿女,總覺古怪。)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如此名詩名句,何須多說。兄弟我要說個笑話:從前有人寫了篇文章,得了如上兩句批語,喜不自勝,旁人說,這是“不知所云、離題萬里”之意也。)
滁州西澗 唐.韋應(yīng)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春游興盡,兄臺躺此樹下作此詩乎?好得不能再好的意境了。)
三衢道中 南宋.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走過山路的人,才知道其中的美。那種幽靜、那種恬淡,怪不得古代很多隱士選擇了山居。山居者真隱,水居者假隱,如嚴(yán)子陵之釣魚乎。)
春興 唐.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xì)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fēng)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fēng)到洛城。
(花落鶯啼,一年春又盡。)
江畔獨步尋花 唐.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層層疊疊,美景撲面而來,令人情不自禁,陶醉其中。)
畫眉鳥 北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畫眉鳥也屬于雀科,長得未必如黃鸝漂亮,但啼聲婉轉(zhuǎn)動聽,常被籠養(yǎng)。懷璧有罪,懷才同乎?)
齊安郡后池絕句 唐.杜牧
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
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
(初夏時分,真是黃鸝鳥高唱之時。)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黃鸝只在林間不落地,看來是這么回事。碧草與黃鸝,烘托的是丞相的寂寞吧?)
菩薩蠻 宋.王安石
數(shù)家茅屋閑臨水,單衫短帽垂楊里。
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fēng)。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
何物最關(guān)情,黃鸝三兩聲。
(前有黃鸝四五聲,后有黃鸝三兩聲,不見鳥,只聞聲,足矣。)
以上是 詩詞系列 的第 18 篇作品,更多請 往下 ▼……